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愛上機器人?西方該向亞洲學習

愛上機器人?西方該向亞洲學習

全球技術地圖

創新丨前沿丨科普丨資訊

為何亞洲和西方對機器人態度截然不同?在我最近訪問東京期間,日本機器人專家們給出一些耐人尋味的答覆。

也許是時候我們都該學著愛上機器人了,就像很多亞洲人那樣。在西方,機器人的媒體形象很糟糕。過多的《終結者》(Terminator)電影的熏陶,加上對流氓超級智能的恐懼,讓我們擔心機器人消滅我們的工作——如果不是徹底滅掉人類的話。

然而亞洲的情況完全不同。在那些最普遍使用機器人的國家,例如日本、韓國和中國,機器人的「人氣」似乎高得多。

許多西方智庫對於科技引發失業這一撲面而來的威脅作出了悲觀的經濟分析,與此形成反差的是,亞洲開發銀行(ADB)最近發表一份報告,主張機器人的崛起在總體上正在創造(而不是摧毀)就業機會。

亞開行針對2005年至2015年間12個亞洲發展中經濟體的分析發現,不斷增長的需求足以補償因自動化而失去的工作崗位。在工廠和辦公室採用新技術,如現代機床和計算機系統,已提升了生產率和經濟增長。亞開行估計,這一轉變創造了1.34億個新的就業崗位,相比之下科技淘汰的就業崗位數量為1.01億。

為何亞洲和西方在看待我們的科技未來方面有如此鮮明的反差?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在我最近訪問東京時,這個問題引發了日本機器人專家一些耐人尋味的答覆。

一位評論員解釋說,一代又一代日本人在成長過程中把機器人視為助人為樂的英雄。以鐵臂機器人阿童木(Astro Boy)為例,這部流行漫畫系列已經在全球銷售了1億冊。阿童木的故事講述的是天馬博士(Dr Umataro Tenma)創造一個人形機器人,以替代自己早逝的兒子。在七種超能力(包括安裝在臀部的靈巧的伸縮機槍)的幫助下, 阿童木與邪惡和不公正作鬥爭。參觀東京的日本科學未來館(Miraikan)時,你會發現日本的孩子們都被會踢球的阿西莫(Asimo)機器人驚呆了。

東京大學(University of Tokyo)的機器人研究教授石川正俊(Ishikawa Masatoshi)有另一番理論。他認為宗教信仰有很大影響力。西方的一神論宗教讓人很難相信一個非有機體擁有智能,而東方的唯靈論宗教讓人更容易相信機器人可能具有獨立的靈魂。

「日本的宗教思想很容易接受機器人的存在,」他說。「我們將他們視為朋友,相信他們可以幫助人類。」

石川教授認為有兩種類型的機器人:代替人類工作的機器人和增強人類表現的機器人。我們聽說了太多有關第一類型的機器人,而對第二種類型的機器人了解太少。正如機器人專家們所津津樂道的,他們的創造發明可以幫助人們處理「3D」:骯髒(dirty)、無聊(dull)和危險(dangerous)的任務。機器人最普及的國家,失業率往往最低。

這意味著在亞洲大片地區,增加使用機器人有著強有力的經濟理由。隨著社會迅速老齡化,它們有助於應對急性的人口結構擠壓。一些亞洲社會寧願採用機器人(而不是接受移民)來彌補他們日益縮減的勞動人口。這意味著機器人將越來越多地離開工廠,走進家庭和醫院,它們在那裡需要具備不同的技能。作為一個研究領域,人類與機器人互動正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

GrooveX的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林要(Kaname Hayashi)表示,需要有第三代機器人將硬體和軟體結合起來,締造出有情感意識的人形機器人。

在軟銀(SoftBank)供職期間曾協助開發Pepper人形機器人的林要,正在其初創公司研發一款這樣的機器人,名叫LOVOT(英文「愛」和「機器人」的縮寫)。「LOVOT沒有生命,但它會讓你卸下重負,讓你笑,讓你開心。它讓你的內心感到溫暖,」其品牌標語如此寫道。

「我們希望在人類和機器之間建立可以信賴的關係,」林要表示。

包括美國和亞洲成員的科技聯盟——AI夥伴關係(Partnership on AI)的執行總監塔拉?萊昂斯(Terah Lyons),將日本社會擁抱自動化的熱情與席捲美國的「普遍恐慌」進行了對比。「科技不是宿命,」她說。很多事情取決於政治和商業文化。

我們有能力塑造我們想要的結局。社會必須使科技服務於社會想要的目的,並告訴機器人該做什麼。

轉自丨FT中文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技術地圖 的精彩文章:

麻省理工學院開發出深度感測成像系統,可解決自動駕駛汽車霧天行駛問題
美國「薩德」與「愛國者」兩系統實現通信

TAG:全球技術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