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時代,我們該焦慮的是什麼?
或許AI哪天會成為我們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畢竟,在電影裡面,有的AI在與人類戀愛,有的成為了人類的小孩,也有的,正在統治地球奴役人類。34年前,日本第一座無人工廠建成。無論如何,AI正在緩慢地改變我們的生活。它們變得更加重要只是時間問題。
或者,有沒有一點,你的生活也在被它們改變呢?
1984年4月,世界上第一座實驗用的「無人工廠」在日本筑波科學城建成,「無人工廠」里安裝有各種自動調換的加工工具,從加工部件到裝配,一直到最後一道成品檢查,都可在無人的情況下自動完成。以往需要近百名熟練工人和電子計算器控制的最新機械,花兩周時間製造出來的小型齒轉機、柴油機等,現在只需要用4名工人花一天時間就可以製造出來。
英國《金融時報》的理查德?沃特斯說:也許有一天,機器人會搶走人類所有的工作,讓所有人類失業。BBC基於劍橋研究者Michael Osborne和Carl Frey的數據體系分析了365中職業在未來的「被淘汰概率」。通常我們印象中最為穩定的工作,比如會計、銀行職員、政府職員,被機器取代的概率分別是96.8%、97.6%、96.8%。以往看起來非常穩定的職業,在人工智慧時代都變成了高危職業。
機器人能譜曲,機器人能寫詩,機器人能下圍棋……看到這裡,你有沒有想要拿起鎚子,砸爛這些機器人的衝動?對不起,恐怕這個時代的機器人,更多的都是你看不到,摸不著的,就像iPhone手機里的Siri一樣。
首先,我們需要承認,的確有一些職位會被機器取代掉。這種趨勢,自工業革命以來,就一直在發生,只是現在變得更快、影響範圍更大。由蒸汽機的發明引起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由內燃機發明引領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潮流,都是新機器替代人類原油工作崗位的過程。
那麼到目前為止,人類的工作由此消失了嗎?
事實剛好相反,新的崗位不斷被創造出來,新的工作機會層出不窮。人類能做的事情和產生的價值,相比之前更加豐富多彩了。《與機器人共舞》的作者馬爾科夫在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的一次對話時談到,機器人技術的快速發展將給新興製造業國家帶去失業危機。當時卡尼曼反駁道:「機器人進入的時機其實恰到好處。」如果我們的基本需求被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滿足,那麼我們將找出娛樂、教育和照料人的新方式。例如 :藝術家、心理醫生和老師等被替代的概率會低很多,僅有3.8%、0.7%和0.4%。
顯然,以上的調研數據並不是讓大家盲目地轉行,而是讓我們看到,人工智慧的出現不僅僅是一個「危機」,它更加是一個「轉機」。
深圳市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人工智慧方面的專家徐揚生先生在《人類從體力勞動到腦力勞動的解放》主題講座中表示:人類社會的分工和組成將重新定義,但人在創造規則、創新文化等方面有人工智慧無法比擬的優勢。
「機器人的強項是記憶、邏輯、精準、快速,人的強項是直覺、感情、想像、創造,人應該發揮自己的強項,而非糾結機器人的強項,人在創造規則、創新文化、發揮創意等方面有人工智慧無法比擬的優勢,而無論人工智慧為社會帶來多大的影響,人類都應該在未來智能社會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在社會中起主導作用,發揮自己的強項,繼續引領社會的發展。」
李開復老師說:AI或許是造物主的善意之舉,用可能出現的失業問題來提醒人類:你應該往前走了!
在AI時代,該如何學習、工作,才能更加面對新時代的挑戰,或許我們可以注重以下幾點:
1. 關注與共情的能力
真正的關心他人,關心人類共同的命運,這是機器做不到的,也是機器人模仿不來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也有一個時代的印記。而關心任意一個個體,或者關心作為群體的人類。這都是機器很難做到的。從這一角度看,AI對人類的威脅,是危機,也是轉機。
2. 文學、藝術創新
我不知道你讀沒讀過AI寫的詩,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你和我一樣不太相信,機器人可以取代莎士比亞或卡夫卡。靈性的追尋,哲學的思考,文藝的創新,這些都是不能被取代的。當AI取代了大量的機械勞作,或許反而是文藝的復興的又一高峰。
3. 其實,在任何行業做精就不會被替代
雖說翻譯行業在可被取代的列表之上,但是,現在的AI翻譯,還不能夠做到信、達、雅地轉譯一篇小文。做到真正的文意精準,貼合當下的時代和語境,貼合人們的閱讀習慣,這個並不是容易做到的。翻譯只是舉個例子,任何行業的功力,只要做精了,都不會輕易被替代。
總結來說,如果因為擔心機器人取代我們的工作崗位、職位,因此而焦慮,這種焦慮對人思想的束縛與造成的損害,恐怕才是現在我們所要擺脫的。而只要對人類常懷關懷,對自己的工作常懷渴望,並相信創新的力量,最重要的是,不斷地追尋著自己的興趣,我們就沒有那麼容易被取代。
人類走過了漫長的路
直到星空?
心沐陽光,身捷路長
TAG:CJLR員工幫助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