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現在不「」管「」,總有一天會有人幫你的
朋友遇上一件事,說大不大,但是讓她無比鬱悶。
她同事5歲的孩子經常光顧她的辦公室,而且一定要留下痕迹——把她的包、辦公桌抽屜全部打開翻一遍,走人。
朋友是個愛整潔乾淨的人,私人物品被一個毛孩子翻得亂糟糟不說,她所有的工作文件都被這個孩子弄亂了。
她耐著性子清理了一個早晨,然後很委婉地告訴這個孩子的媽媽:請不要讓你家孩子翻我的東西。
可是孩子的媽媽卻用很怪異的眼神看我的朋友:小孩好奇嘛。等你有孩子你就知道了,和一個孩子一般見識什麼?
朋友詫異:怪我咯?
無奈,她把所有東西都鎖進了文件櫃。
小孩愛翻東西,這似乎是每個家有兒女的父母都會經歷的一件事。他們的初衷和偷竊並無關係,也僅僅是因為好奇。
可是混淆了滿足孩子好奇心和界限感的概念,只能留給被人三個字的印象:沒教養。
相信沒有家長願意讓孩子被貼上這樣的標籤吧?
由這件事我想到了這本書——《晴朗的一天》。
因為是1972年凱迪克大獎的金獎繪本,我欣欣然入手。
讀過之後發現,這本書太適合讓孩子懂得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感」、增加物權意識,以及「錢商培養」。
一隻狐狸,因為口渴,無意中喝了一桶牛奶。
但它不知道這桶牛奶是一位老婆婆的,老婆婆很生氣,砍下了狐狸的尾巴。
可能有的媽媽對於這些古老寓言或者民間傳說中的砍、殺等情節很排斥,其實我也是這樣的。
因為有些東西極易被模仿。
好在這本書畫面中也沒有出現血腥暴力的部分。
作為推動故事發展的需要,媽媽們在講故事讀繪本說到狐狸被斷尾的時候,需要對孩子做以提示:不要試圖把它用在阿貓阿狗身上,其實真正切割掉的東西,是縫不回去的。
可憐的狐狸為了要回它的尾巴,答應老婆婆的要求:幫她找回牛奶。
它決定去找奶牛,但奶牛也有它的條件:帶些青草來。
狐狸找到原野,原野的條件是:找些水來。
狐狸找到小溪求水,小溪的條件是:找個水罐來。
狐狸找到一位美麗的姑娘要水罐,姑娘的條件是:找來一顆藍色的珠子。
狐狸找到貨郎,貨郎的條件是:付給他一個雞蛋。
狐狸找到母雞,母雞也有它的條件:一些穀子換雞蛋。
狐狸急得快哭了,這時他遇到好心的磨坊主,磨坊主給了狐狸一些穀子,狐狸用這些穀子依次做了交換,最後換回了它的尾巴。
這是一則古老的寓言故事,5歲以上適讀。
大聲和孩子一起朗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了!不用和他們強調:這個故事告訴我每一個什麼道理。
為什麼我要把這本書拿出來講?
因為這則故事中包含了以下幾層思路,是給家長們的教科書:
1、有關教養:不要擅自動用別人的東西,哪怕你是無心之舉
我大約五六歲的時候,特別愛翻我媽的包。
小孩大多對包啊、袋子啊、抽屜啊這類看不到裡邊裝著什麼東西的物件產生好奇,一定要打開看一下,拿出來翻一翻。
有天在我媽辦公室,看到她同事的一個包,想都沒想就把拉鏈打開翻來翻去。
結果被我媽很嚴厲地批評了一番。
我媽責令我把翻出來的東西放回去,向那個阿姨承認錯誤。
成了「熊孩子」的我從那時就意識到了人與人之間是應當有界限感的:我的東西是我的,別人的東西是別人的,不能擅自動別人的東西,包括我媽的包,那是我媽媽的,我同樣不能隨便翻。
我在網上經常能夠看到類似的帖子,別人家的熊孩子來做客,到處亂翻,弄得主人苦不堪言。
熊孩子未必天生就熊,對於物權意識他們需要家長的引導才能體會「我的」和「你的」的真正含義。但在這一點上,有些家長往往是睜一眼閉一眼地放任。
讓孩子覺得「我的是我的,別人的東西也是我的」。
尊重他人的隱私和物權,並不違背你培養孩子好奇心的初衷。
此前我曾寫過一篇關於教養的文章《你所謂的自由瘋長,讓孩子越來越沒教養》。
很多家長誤讀自由和規則的含義,認為如果制止孩子停下翻別人包的手,就會斬斷了他們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
但你有沒有想過,雖然現在孩子翻別人的東西,是和「偷竊」不沾邊的,但如果你放任不加以引導他們物權的概念,這種陋習一旦養成,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正確的行為,那時就不再是單純的好奇了。
當然,那時法律和社會規則會讓他們付出應有的代價!
2、關於財商:以物(貨幣)換物
財商教育這個此經常被提及,甚至連早教中心都在教如何培養孩子的錢商。
對於那種做擦地給1元,洗碗給5角錢的做家務掙零花錢行為,我一百個不贊同。
因為家務本身就是每個家庭成員應盡的義務,孩子也不例外,在他們的年齡範圍內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也是培養他們自理能力的好方式。
這不是買賣,更不是交換,當然也培養不了孩子的錢商——因為你的大前提就是錯的。
一旦有一天你讓孩子去做家務,而不再給他們錢,他們會理所當然地問你:憑什麼?
財商教育最好的場所是在超市裡,每個商品都是可以隨便拿的,但是不能拿出去——你必須到櫃檯結賬才行。
到超市買東西要付錢才能走,這個道理兩歲的維尼都懂。
用貨幣換取你想要的東西,和這則故事中每個人用他們需要的東西和狐狸進行交換是同一個道理。
告訴孩子:任何東西都不是白來的,用錢換,或者用等價值的物品做交換。
這也是為什麼我很鼓勵孩子們參加換客大集或者舊物淘寶之類的活動,孩子用自己的實踐去了解「錢」、「交換」、「價值和價格」。
3、關於施捨:你可以保留最原始的善良
《晴朗的一天》這則故事前半部分包含的道理近乎苛刻。狐狸因為偷喝牛奶而被斷尾,又要不斷地換取物品來贖回它的尾巴,而現實是沒有人願意直接給它它想要的東西,只有磨坊主好心腸地給了它一些穀子,這個死循環的故事才有了轉機。
可以告訴孩子,所有的東西都是需要經過交換而獲得,但是如果你有餘力的話,可以保留最原始的善良去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因為人不是冰冷的機器,你給他人雪中送炭,他人必當會讓你的人生錦上添花。
出版致謝
書名:晴朗的一天
作者:(美)諾尼·霍格羅金
譯者:阿甲
出版:河北教育出版社
適合:5歲以上小朋友 親子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