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由「第三說」想到的詩歌話題

由「第三說」想到的詩歌話題

據資料記載:第三說詩歌論壇創辦於2000年5 月 ,採用的是樂趣網的免費論壇,原名甜卡車,2001年改為第三說,是國內最早創辦並具有廣泛影響的詩歌論壇之一。康城擔任論壇的版主,以及論壇的設置管理。安琪、燕窩、唐興玲、辛泊平、冰兒等歷任第三說的版主,還有幾位邀請的駐壇詩人,都熱情參與了論壇的詩歌交流和寫作,一直沿襲至今,形成一個人數較為穩定的詩歌寫作群體。

第三說詩歌論壇提出哪些主張?歸納起來有以下三點:

一、不同於知識、文化傳播或者現實的反映和敘述,而更多的是注重情緒和心理的真實記錄,有時是即時性的,即興。

二、強調的是回到語詞本身,提出「語言的白色部分」的觀念,並認為語詞的視野超過思維和想像的邊界。「語言的白色部分」來自安琪詩集《奔跑的柵欄》中一首詩的標題。作為一個寫作觀念出現於2000年康城對於安琪詩作《詩的肋骨》的論述文章中。「語言的白色部分是指無法隨意加減內容和意義的部分,並非純凈、單純,這兩個詞已被賦於褒義,而不是無價值判斷。我是指它沒有被時間、空間、歷史、道德、車輪和導彈固定的部分,更多時候是指推掉壓在它身上的顏色負擔,語言作為自己存在。相信語言的基因變異是最容易的。詩實際上是暴力剝落附加的過程。驚心動魂像洪水在門外的敲門聲,只要你一開門就將被捲入洪流。詩是一種可能性,是等待讀者上色的過程。詩歌的個人體驗一次次讓讀者等待,在焦灼和阻礙中出現重新認識的可能契機。」

語言的白色部分還可以指語詞中可以激活的部分。

2016年,小河對「語言的白色部分」作出新的理解:「語言的白色部分」指的是語言中能指還沒被俗成約定的所指所禁錮的狀態。它的呈現,可以是陌生化的呈現,也可以是熟悉的異質的呈現。康城的早期詩歌體現的是前者,近幾年的詩歌則是後者的路數。詩作《圖書館前》並沒有使我們滑入庸常的語言陷阱與經驗中,相反,它指向了存在的遮蔽之處。「空曠的廣場」指向了語言的白色部分與存在自身,它顯現時,我們的處境獲得了一次全新的命名。

三、「三」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創造和發生,意味著對第一、第二的懷疑,意味著脫離和逸出,意味著超脫,意味著自由傾向,也是通向隱秘、內向和孤立,通往現實與虛無的邊境。

從第三說詩歌論壇引發、折射,進一步拓展,安琪和中間代、康城和70後等詩人參與,早在2000年率先利用互聯網平台,倡導詩歌自由化寫作,追求詩歌技術主義改良,營造詩歌評論與展示作品的園地,十幾年過去了,論壇從最初的甜卡車,到第三說,直至今日匯聚全球華語詩人、評論家、藝術家參加的詩歌藝術節,一步一個腳印,傾注了一代詩人的辛勤付出與耕耘,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詩人在時代的潮流中,敢於創新,敢於擔當,敢於貢獻的精神之所在。時代造就了詩人,第三說詩歌論壇從誕生的那一刻,它註定會從萌芽的嫩綠,茁壯成長、壯大,直到成為枝繁葉茂的大樹,時至今日,事實證明,第三說詩歌論壇已經是當代民間由詩人創辦的最具影響力的詩歌論壇之一。

應該說,第三說詩歌論壇,是互聯網時代通過新媒體技術,在網路上推動詩歌評論與寫作的園地。它有哪些特徵?第三說的詩人如何運用互聯網平台,實現既自由、寬鬆,又嚴謹、專業的詩歌論壇與寫作。

我不妨回顧一下,歷屆第三說詩歌論壇的版主,他們先後都做了哪些工作?

第三說的創辦者康城和安琪生於閩南漳州,第三說的詩刊也在漳州印刷出版,可以說第三說的主要陣地就是漳州市,同時第三說也吸收了不少其他地區的詩人。於是,從他們的詩作中常能見到漳州的影子,如曾蒙的《大海以外(在漳州)》、康城的《重遊瑞竹岩》、冰兒的《雲水謠》、安琪的《鴉群飛過九龍江》、陳功的《漳州三章》、蒼耳的《土或土樓》、劉歌的《東門嶼》、陳客的《東山島,把夢種在海床上》等,這些詩作均收錄在《第三說》各期詩刊當中。漳州就是第三說的詩歌源頭,不僅漳州的各種地名作為詩中的意象出現,漳州這座安靜生長的閩南城市,其悠久的歷史底蘊和閩南文化或多或少地影響著這群詩人,閩南的文化孕育了詩人,詩人孕育了帶有閩南文化色彩的詩歌。第三說也如同這座古城般在中國當代詩壇的浪潮中安靜生長,不隨大潮,不迎合市場,堅守自己的詩學觀念與追求。也正是這樣的精神使第三說詩刊能成為對中國當代詩壇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民刊之一。當然,第三說詩群不僅僅只有漳州或是福建的詩人,之後還陸續網羅了全國各地的優秀詩人。第三說雖從漳州出發但也不局限於此,它就像是一棵大樹,紮根於漳州並且不斷向上向外開枝散葉。通過這次舉辦國際詩會,更進一步證明,第三說詩歌論壇是當代民間詩刊具有中流砥柱的典範。

第三說詩歌論壇曾被《南方周末》《2000年中國新詩年鑒》等書報刊推薦。《詩歌月刊》《中國詩人》香港《當代文學》等刊物曾推出第三說詩歌論壇的專題介紹。論壇詩人詩作入選《星星》《南方都市報》《伯樂中國網路詩歌大展》等各種網路詩展。以論壇上發表和交流的詩作為基礎,安琪、康城編輯出版《第三說》詩刊3期,分別是2000年《創刊號》收錄2000年論壇上的詩歌、評論和譯詩,重點推出柔剛詩歌獎10年小輯和70後專輯;2002年《中間代詩論專號》,收入2001-2002年關於中間代的爭鳴文論;2003年2月《詩理論專號》,設了第三說推薦的詩人和第三說推薦的詩評家兩個欄目,刊物收入國內眾多有較大影響的優秀詩人的詩歌評論。從2000年起,論壇曾製作第三說網路詩刊6期,北京詩人世中人所在的漢語詩歌資料室特地為第三說網刊的創刊號製作了一本上下二冊的厚厚的詩刊。另外,致力於整理個人詩作的第三說詩叢已經出版詩集四冊,分別為安琪詩集《任性》,康城詩集《康城的速度》朱佳發詩集《人們都幹什麼去了》冰兒詩集《月光的白色藥片》。

第三說論壇注重詩歌的交流和梳理,曾經是70後和中間代詩人在網路上重要的交流論壇。除了刊物《第三說》,2004年4月康城、黃禮孩、朱佳發、老皮編輯出版《70後詩集》,5月,安琪、黃禮孩、遠村編輯出版《中間代詩全集》。兩部詩合集為閱讀和研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中國新詩寫作提供了系統的豐富的參考文獻。

從以上有資料記載的第三說詩歌論壇所做的每一件事,足以說明,貌似不起眼的民間論壇,也能夠在詩歌大潮中,掀起一股詩歌浪潮,發出一種聲音,表述一個願望,實現一份理想,在喧囂的社會背景下,在物慾橫流的時代,仍有一批人能夠靜下心來,潛心研究詩歌寫作,提出自己的詩歌主張,推動詩歌寫作,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必須受到尊重,他們留下的詩歌足跡,記載著現代詩歌的發展軌跡,彌足珍貴。

這讓我聯想到,互聯網時代的詩歌特徵,從封閉中走向大眾化的詩歌體裁,從官刊與民刊並存的詩歌現場,從博客到微信公眾號齊頭並進的詩歌速度,正日新月異地引領和影響人們的精神世界。在這裡,我要特別說明一點,第三說詩歌論壇所包含的內容,直接反映了互聯網時代的詩歌特徵,我們可以從中找到第三說留下的時代烙印。

第三說創始人之一安琪,早在2000年《第三說》創刊號卷首語寫道:「我們感覺聲音已經不夠。文字的聲音後面是一張張搬不動的臉,它們無處不在:嘴唇是固定的,眼睛是固定的,呼吸是固定的。於是我們尋找另一種聲音,不,甚至另一種聲音也不夠,必須是第三種聲音,由分裂的腦顱、異想天開的太空波紋、舌頭跑得比靈魂快的瞬間構成。它們在詩人中間悄悄潛行,懷著秘密的不可告人的觸摸動機,它們希望從這些微熱的軀體中抽取火苗,點燃詩歌的定時炸彈。讓一種徹底壓抑的困惑徹底爆發,聽從原生態的招引,改變既有的思維模式和表述面影,創造出你自己的聲音:第三說。然後延至第四說,第五說……」

現在看來,安琪這段卷首語表達的是對既有語言模式的反動,一種追求全新表達方式的渴望。「第三說」本就是一個生造的詞,她卻一直認為,強力詩人有生造詞的權利但前提是,這生造詞要被接受,成為約定俗成的一個詞。「第三說」同時也是她一首詩的詩題,當時她寫了《說》《再說》《第三說》三首長詩,如今只留下《第三說》這一首,其餘兩首都丟失了。「說」本身也是一種文體,《師說》《馬說》,教科書都有,《第三說》的「說」亦是如此,「第三」的「三」大家也知道,三生萬物。

可以說,「第三說」寄予了編者很大的期待,希望開創一種詩體,希望萬物入詩,等等。

康城、安琪主持的第三說詩歌論壇,是在搭建一個從生活通往精神、從詩歌走進藝術、海納百川的論壇平台,有自己的主張和追求,有努力的目標與理想,是詩歌藝術領域一道亮麗的風景。

談了關於第三說,藉此機會,我將發表詩人與詩歌的個人看法。

詩人是知識分子,他應該有使命去揭示和批判,當詩人只是把他對歷史、現狀與未來的思考進行揭示與批判,這只是內容的表象。一個詩人,他要肩負起喚醒大眾的責任。詩人只能用詩歌表達和實現這一切?似乎可以,又絕然不盡。因為,詩人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充當著精神勇士,身體力行,成為現實社會的衝鋒陷陣者。真正的詩人的使命也是知識分子的使命,就在於兩個詞,一個是捍衛,一個是喚醒。所謂的捍衛就是捍衛做人的尊嚴與權力。詩人應該是一個清醒的人,應該有社會道德底線,和他內心的認知契合、共振。所謂喚醒就是通過自己寫出的詩歌作品,使更多的人認清社會和自身價值和使命。

當下所謂的詩人多如牛毛,詩歌作品泥沙俱下,我特彆強調一下,是想從根本上區別,所有無病呻吟的文字都與詩無關,所有的炫技都與詩藝無關。

什麼是真正的好詩?我評論詩人湯養宗的一篇文章,曾引用他接受《中國詩歌網》採訪記錄《天道在,人心便在;人心在,詩歌同在》的一段話:「關於好詩的界定,十年前我寫下了如下五句話,現在還是這些:

(1)有不同凡響的照亮精神的第一現場感。

(2)文本構建方式獨立不群並且高度自治。

(3)語言鮮活到位具有顛覆破障的衝擊力。

(4)體現表率性的寫作品質和方向感。

(5)讀後能迅速瓦解對已有詩歌認識的溫存而確信一種美終於又可以找到其相依託的形式。」

這是湯氏版的好詩評判標準。關於什麼樣的詩歌才是好詩,不同的人有各自不同的標準,這裡我選擇湯養宗的觀點,僅僅是舉例說明,並非唯一標準。我們可以知道,詩人強調有不同凡響的照亮精神的第一現場感,就是強調詩人內心世界在現實生活中具有把握和挖掘能夠照亮精神世界的不同凡響的使命;講究詩歌主題的獨立性;強調語言在詩歌作品中的震撼力和衝擊力;體現詩人獨立人格的品德;詩歌能夠給讀者留下心靈的共鳴與認知。

我在題為《困惑與反抗 ——論馬啟代為良心寫作理論原理與踐行意義》一文,針對詩人使命與擔當,有一段論述:「真正的詩人至少有三種生命:肉體的、精神的、超驗的。當一個詩人為完善世俗生命而被世間的事物追逐的像陀螺一樣旋轉的人的甘苦,假如這個詩人不甘於被世塵所淹沒,秉承內心的方向,追求詩意的表達便是應有之意。從這個意義上說,寫詩是一項撿拾精神碎片的勞動,詩人則是用這些碎片進行精神敘事的人。事實上,偉大的詩人都是命運賜予的,真正的詩是會說話的傷口,因為詩人的毎一塊傷疤都有光芒,真正的詩屬於乾淨的靈魂,真正的詩人是靈魂特別乾淨的人,任何時候不能把詩當作世俗社會的工具,因為在這個領域,詩是無用的,它只作用於靈魂,倘若有用,也是間接的。當下的詩人,有幾個人觸摸到了心靈的傷口,讓詩人真正在靈魂的疼痛中,寫出苦難之詩,從而使詩歌綻放光彩?」今天,將這段文字重溫一遍,與在座的詩人、評論家共勉。

由第三說詩歌論壇引發出來的詩歌話題,佔用大家不少時間,就此打住。希望得到方家的批評賜教,謝謝。

張 弓,曾用筆名信天游,男,1963年生人,福建連城人,現居福州。網刊《海峽詩刊》主編。詩人、評論家、自由撰稿人。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專科畢業。詩歌、散文、文學評論在《詩刊》《中國詩人》《福建文學》《山東詩人》《福建日報》《浙江作家》《閩西日報》等全國報刊發表,詩歌評論獲」主題徵文銀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峽詩刊 的精彩文章:

守護月亮之樹詩選
沙金:短詩九首

TAG:海峽詩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