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戚薇:原生家庭的爛牌,我也能打出王炸

戚薇:原生家庭的爛牌,我也能打出王炸

來源公號:心理公開課(ID:yixinligongkaike)

最近在刷熱播劇「北京女子圖鑑」,對於女主角陳可的經歷,比起奮鬥的艱辛,更奪人眼球的,是她不斷更迭的感情經歷。

有網友說,明明是北漂勵志劇,但從女主不斷靠男人進行價值迭代,職位提升的過程里,分明看到了某種價值觀的傾斜:似乎女人的成功,都必須依靠男人的幫襯和搭橋才能完成。

其實這是編劇關於陳可人生走向埋下的一個伏筆。

陳可一出生,父母就離婚了,以至於她的成長經歷里,完全沒有父親的印記。

名字是母親取的,它的指向不在於女兒能成功,而是找個靠譜的人去依靠。這和母親在畢業後給她做的人生預設吻合:找個差不多的工作,差不多的男人,過差不多的人生。

然而偏偏,女兒執意要走出平凡,夢想去北京打拚出屬於自己的天地。

不僅如此,她還與母親離異後,一直孑然一身完全不同,她會通過十幾個男人去找尋幸福的所在。

對父親的渴望,推動她在數段戀情里徘徊。

據某項調查表明,缺乏父愛的女孩,很容易走向兩派:一派是迫不及待地去戀愛,一派是對愛情敬而遠之。

第一種源自對父親的渴望,希望通過某個異性來找到父親的氣息。

另一種或因為父母不愉快的婚姻經歷,或是認同了母親對父親的憎恨,讓她對婚姻和情感產生恐懼。

陳可屬於第一種。

大學就有男友,誓約要永遠在一起,畢業後,男友不敵家庭壓力,主動提出了分手。

而後的劇情里,她一邊在職場摸爬滾打,一邊遊走在不同的男人之間:

先是對已婚男人吳昊動了心,得知對方已婚身份後主動退出;

和上司張超惺惺相惜,卻因價值觀衝突在生日當天選擇了分手;

後因業務關係結識富二代于洋,滿以為這次離婚姻不遠了,然而人家卻從未把她當成結婚對象;

走出於洋家門後不久,她又成了一個落魄猥瑣型攝影師的獵物……

屢試屢錯,但永不停歇,用在陳可對愛情執著的態度上,絲毫不為過。

觀眾都很唏噓,為什麼她會這麼容易愛上一個人?

其實與其說她那麼容易愛上,不如說她如此急切的想擺脫單身,以及找到那個頭腦中和父親接近的人。

但是,越是這樣的動機,越是讓她的情路不順利。

相似的童年,不一樣的情感經歷。

隨著「北京女子圖鑑」的熱播,戚薇的人氣再一次飆升。因為演技出色,很多人會浮現兩個問題;她是不是四川人?是不是單親家庭出生?

當真,以上兩個問題,戚薇都給出肯定的回答。

戚薇是四川人,自爆兩歲遭遇父母離婚,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

不僅如此,母親還會因學習和練小提琴等事情,對她大打出手,最嚴重的,是拿著小提琴直接往背上砸。

按理說,這樣的童年既不完整,也不美好,甚至比陳可還要糟糕。但戚薇,卻對這些經歷不置可否。

或許正是這樣的不置可否,導致了她不僅和陳可那樣在事業上不斷開掛,在情感經歷上也有更加清晰和從容的選擇。

最近看她的微博,無論是女兒生日,還是自己生日,作為丈夫的李承鉉都精心布置,並大方示愛,而她也毫不避諱地及時回應。

如此生活在愛與被愛之間,引來大批粉絲的駐足和羨慕。

而回顧她的情路歷史,她自稱有過三段戀愛,但都是在為後面的婚姻做鋪墊,並直言一見到李承鉉就知道這是她想要的男人。

有心理學家說,不完整的婚姻很容易養育出低價值感的孩子。

尤其是女孩子,更會因為身邊男性力量的缺失,而失去對異性的辨識度和對婚姻的信任度。

顯然,戚薇沒有這樣的困擾。

她對待愛情的態度,完全沒有陳可那樣的茫然和衝動,而且還曾通過媒體公然發聲,反對娛樂圈潛規則,就算喪失了演出機會,也在所不惜。

很顯然,父母破碎的婚姻,並沒有給她壓倒性的影響。

怎樣的童年,來源於你給心靈地圖描繪了怎樣的色彩。

初學心理學的人,頭腦里很容易產生這樣的公式:完整的家庭+相愛的父母=好的童年,然後是好的人生。

理論上來說,的確有道理。

我們最初來到這個世界,記憶系統是空白的,從出生到七歲左右,我們的感官完全打開,以吸納環境里每個成員給我們輸送的一切,包括他們的生活模式,相處模式,以及情緒模式。

這一切在我們的內在不斷累積,整合,最後讓我們成了到一個獨特的自己。

於是,很多人在成年以後,每當遇到困擾或悲傷,因為那個公式的牽引,而找到一個理由:

都是我的童年造成的,都是某人讓我這樣的,所以我得不到好的愛情,更得不到好的事業。

這樣的歸因方式,容易讓我們將痛苦活成了自己的舒適區,把童年當成了無意識封鎖自己能力的牢籠,限制著我們的未來。

但原生家庭所受的苦,又確實烙印在我們身上,甚至,有些人只能通過和原生家庭隔離的方式,才能讓自己好過一些。

一方面是真實的痛苦,一方面是痛苦歸因帶來的限制,我們要如何在痛苦中突破,升華自己的人生呢?

其中一個答案是:從過去的經歷中,尋找積極的意義。

寫過「少有人走過的路」的派克曾說,每個人都會有一副由自己親手勾勒的心靈地圖:

之所以你會活成現在的模樣,並非你見到了什麼,經歷了什麼,而恰恰是你給那段經歷賦予了什麼意義,填充了什麼色彩。

生,從賦以積極的意義開始。

美國911事件過後,大量的人都需要做心理危機干預,包括事發當事人和周圍旁觀者,其中有很多的孩子。

但是,當專家接近這些孩子的時候,發現在成人眼裡的災難,會被孩子讀出另一番含義。

有個孩子家的門窗正對著事發大樓,而且和家人親眼目睹了有人從樓頂跳了下來。他的父母為此深深自責,認為這會讓孩子一生打上恐懼的烙印。

然而,當專家用繪畫方式引導孩子還原當時情境時,孩子在樓下畫了個彈簧床,他說:那個人從樓上跳下來,然後被彈簧床接住了。

在場所有人震撼了。

原來任何事情,包含世俗眼中所謂的災難,都可以藉由我們積極的建構,賦予全新的意義。

當戚薇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在論及自己童年經歷的時候,她不僅沒有絲毫的遺憾,還嘴角上揚的說:那些經歷,並不代表我的童年不好,相反給了我堅強和勇氣。

另外,雖然父愛缺失,但她把母親以外的另一個人,也就是外公,當成情感力量的來源,抓取了外公優秀的特質,作為擇偶的傾向,同時將前面三段「失敗的感情」,也賦予了情感探索的意義,以從中獲得啟發。

可見,無論是原生家庭的苦,還是曲折的情感之路,當我們從中找到一些正面的意義,那它就會成為我們「走出痛苦,突破局限」的資源。

戚薇不是陳可,她很好地詮釋了一個理論:當我們將問題導向轉換為資源導向的時候,就基本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你有多幸福,取決於你有多接納。

去年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敘述了我父親的經歷,從小喪父,幼年沒有讀書一直乾重體力活,沒有享受過一天的快樂。

然而,去年當他生病入院,我面對面和他探討人生時,才發現我所了解的那些只是他童年的冰山一角。

原來在他生父去世後的幾年裡,四五歲之時,繼父家裡沒法收留他,所以他曾被寄養在親戚家裡,從此淪為了周圍孩子集體攻擊的對象。

不知道挨了多少餓,更不知道被多少人打過,甚至他們用「野種」來取代了他的姓名。

聽得我心都在發抖,但是當我忍住淚水去看父親的臉時,卻發現他如此平靜,他說:我並沒有覺得有多苦,只是在想要怎麼更好的活。

我恍然大悟,為什麼歷經磨難的父親還那麼善良豁達,根源就是:他從未將自己浸淫在苦難中,而是積極尋找資源以更好的活下去。

當他的吶喊被母親看見,並正式回歸母親身邊以後,他主動和繼父學勞作,承擔一家人的重活累活,最後得到繼父的認可,並獲得當兵的機會,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

那一剎那,父親的偉大在我心理再一次升華。

心理學家伯圖說:如果人類還有那麼一點自由,那就是「接納」的自由。而選擇接納的人,就已經將人生的主權抓在了自己手裡。

父親將所有痛苦全盤接受,所以不需要和父母對抗,也不用向命運低頭,因此才有了後來的成就和幸福。

陳可最初是有許多的不接納,比如急於戀愛,將名字改掉,以及為母親的節儉抓狂,都是不接納命運的表現。所以才會在愛情里,從一個泥潭跳到另一個泥潭。

而戚薇在大方承認自己的經歷後,表示無論是父母離異,還是母親打罵,她都全然接納,甚至說這並不影響她有個給她力量的童年。

原生家庭的痛,值得我們一再討論和剖析,但若要打破其限制,我們還需多走幾步。

有句俗話說,成功不是白來的。

我想說,幸福更不是唾手可得的。

當我們能正視過去,並給每段經歷積極賦意,然後內觀自己,找到人生目標和匹配的資源,那麼,我們就都能夠找到幸福,並活出自己。

最後

想要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歸根結底是要去補足童年時的缺失。

童年在家庭中缺少肯定和接納的人,內心是缺乏心理營養的,終其一生,都會不斷尋覓,很多能量都浪費在內耗上,對感情容易盲目、不自信、不接納自己,甚至將這種缺失帶給下一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牛人班 的精彩文章:

《後來的我們》:林見清,大寫的渣男
千萬別和追你很久的男生在一起

TAG:牛人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