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解密真正的「道士出山」做什麼!

解密真正的「道士出山」做什麼!

嫁娶、納彩

2018年5月14日

道歷4715年

三月廿七

開市、出行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裡,曾湧現過很多有傳奇色彩的能人異士,在當時無不是影響一方的人物, 在名動天下之前,都有蟄伏鄉里,今天看看是我道教隱匿於深山洞天中的修真高人,一旦出山、入世,會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業。

神仙縣令「許旌陽」

許遜(239—374),字敬之,豫章南昌人,東晉道士,凈明道派尊奉的祖師。相傳著有《靈劍子》等道教經典。他二十九歲拜西安(今修水)大洞君吳猛學道,盡得秘傳。三十六歲時與文學家郭璞結伴遍訪名山勝地,最後選擇南昌西郊的逍遙山隱居。

西晉太康元年(280)四十二歲時,因朝廷屢加禮命,為度眾生,出山往四川就任旌陽縣令。

許遜到了旌陽實行了許多利國濟民措施,人民感激涕零,敬如父母。那時旌陽傳唱一首民謠:「人無盜竊,吏無奸欺,我君活人,病無能為。」盛讚許遜的功德。許遜在旌陽十年,居官清廉,政績卓著,被人們親切稱為「許旌陽」。贏得人民的廣泛尊崇,被編成神跡故事廣為流傳。「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典故就出自於許旌陽的修仙事迹。

「山中宰相」陶弘景

陶弘景,是道士出山的特例,他出山而不下山,入世不從世。人在山中修道,朝廷大事則皇帝派使者聽其決斷,被稱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人。幼有異操,九歲開始讀《禮記》、《尚書》、《周易》、《春秋》、《孝經》、《毛詩》、《論語》等儒家經典。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生之志」。南齊王朝,齊高帝蕭道成及其子蕭賾在位時(477—493),陶弘景曾先後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諸王侍讀。

齊永明十年(492),掛朝服於神武門,退隱江蘇句容茅山修道。著手整理弘揚上清經法,撰寫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並對天文歷算、地理方物、醫藥養生、金丹冶煉、刀劍鑄造諸方面也都有所著述。

梁武帝蕭衍即位(502)後,屢請不下山。但「蕭衍恩禮愈篤,書問不絕」。「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之山中宰相」,隱居茅山達四十五年之久。

「無為帝師」司馬承禎

司馬承禎(647年-735年),字子微,法號道隱,自號白雲子,唐代河內溫縣人,晉宣帝司馬懿之弟司馬馗之後。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師。師事嵩山道士潘師正,得受上清經法及符籙、導引、服餌諸術。後來遍游天下名山,隱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號「天台白雲子」。

司馬承禎認為人的天賦中就有神仙的素質,只要「遂我自然」、「修我虛氣」,就能修道成仙。他著有《修真秘旨》、《上清含象劍鑒圖》、《神形坐忘錄》、《天隱子》、《服氣精義論》、《采服松葉法》等文近20種。司馬承禎琴棋書畫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他鑄造的銅鏡、寶劍曾經作為禮物送給李旦、李隆基兩位皇帝。

司馬承禎第一次出山,是武則天於聖歷二年(699年)以特旨召請他赴京,親自接見並降手敕讚美之。司馬承禎第二次出山,是睿宗李旦敦請,詢問陰陽術數與理國之事,他回答陰陽術數為「異端」,理國應當以「無為」為本。睿宗李旦深服之,云:「廣成(子)以來,一人而已!」並自稱「弟子」。司馬承禎以「帝王師」名揚天下。司馬承禎第三次出山,為唐玄宗李隆基召請,並親受符籙,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道士皇帝,司馬承禎為二代帝王之師。

「大唐詩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李白從少年時起,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論道經。後來,他與一位號為東岩子的隱者隱居於岷山,潛心學習。當時有名的道家和縱橫家趙蕤也是李白的老師,此人於開元四年(716)就著成了《長短經》十卷。趙蕤這部博考六經異同、分析天下形勢、講求興亡治亂之道的縱橫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極大的興趣。

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二十四歲。下山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讚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必命李白侍從,賦詩紀實。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請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籙,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後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籙的蓋寮,為他造了真籙。

道士從政第一人李泌

李泌,字長源,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謀臣,隱居南嶽多年。

李泌出山後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天寶中,自嵩山上書論施政方略,深得唐玄宗賞識,令其待詔翰林,為東宮屬言。為楊國忠所忌,歸隱名山。安祿山叛亂,唐肅宗即位靈武,召其參謀軍事,又為幸臣李輔國等誣陷,復隱衡岳。唐代宗即位,召為翰林學士,又屢為權相元載、常袞排斥,出為外官。德宗時,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封鄴縣侯,世稱李鄴侯。貞元五年(789年)卒,贈太子太傅。其子李繁撰有《鄴侯家傳》。

李泌是玄、肅、代、德四朝元老,可他一生崇尚出世無為的老莊之道,視功名富貴如敝屣,所以在肅、代兩朝數度堅辭宰相之位,並且最終功成身退,長年隱居于衡山。李泌在任期間卻做了許多意義重大的事,保證了貞元年間大唐帝國總體形勢的和平與穩定。

李泌參於與宮室大計,輔翼朝廷,運籌帷幄,對外策劃戰略,配合郭子儀等各個將領的步調,使其得致成功,也可以說是肅宗、代宗、德宗三朝天下的重要人物。他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善於運用黃老撥亂反正之道的作為,實為神仙中人。

「武俠鼻祖」杜光庭

杜光庭(850—933),字聖賓,號東瀛子,縉雲人。少習儒學,博通經、子。唐咸通(860一874年)年間應九經(儒家的九種經典)試,不中,感慨古今浮沉,於是入天台山學道。

僖宗時杜光庭下山,為供奉麟德殿文章應制。隨僖宗入蜀,後來追隨前蜀王建,官至戶部侍郎。賜號傳真天師。晚年辭官隱居四川青城山。一生著作頗多,有《道德真經廣聖義》、《道門科範大全集》、《廣成集》、《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青城山記》、《武夷山記》、《西湖古迹事實》等。古代著名傳奇小說《虯髯客傳》系他所作。杜光庭注重對道教教義、齋醮科範、修道方術等多方面的研究和整理,對後世道教影響很大。他對《老子道德經》的研究頗有成就,將以前註解詮釋《道德經》的六十餘家進行比較考察,概括意旨,對「重玄之道」尤其推重。

杜光庭學識淵博,攻讀有方。他精通儒、道典籍,他的大批著作,不僅反映了他所處時代的道教面貌,也為道教在北宋的再度復興準備了一定條件,為道教文化史上一位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

「南宗祖師」白玉蟾

白玉蟾為道教金丹派南五祖之一,本姓葛,名長庚。為白氏繼子,故又名白玉蟾。南宋時人,祖籍福建閩清,生於瓊州(今海南瓊山)十二歲舉童子科,諳九經,能詩賦,且長於書畫。因「任俠殺人,亡命至武夷」。出家為道士,師事金丹派南四祖泥丸真人陳楠,九年遂篤志玄學,得金丹火候之法。

白玉蟾在陳楠逝後,出山遊歷天下。時而蓬頭赤足,時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鎮日酣睡,或長夜獨立,或哭或笑,狀如瘋顛」。白玉蟾於嘉定年間(公元1208-1224),曾詔征赴闋,對御稱旨,命建太乙宮。嘉定十年收彭耜、留元長為弟子。十一年寧宗降御香,玉蟾「為國升座」,主國醮於洪州玉隆宮,後又於九宮山瑞慶宮主國醮。十五年赴臨安,伏闕上書,言天下事,「沮不得上達,因醉執逮京尹,一宿乃釋」。見天下事不可為乃歸隱武夷山修真傳道,創立道教南宗教團。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後由弟子彭耜編為《海瓊玉蟾先生文集》)、謝顯道編《海瓊白真人語錄》、《道德寶章》、《海瓊詞》、彭耜編《海瓊問道集》,是南宗道教的重要理論著作。

「一言止殺」邱處機

邱處機(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號長春子,登州棲霞(今屬山東省)人,道教全真道掌教、真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養生學家和醫藥學家。邱處機為南宋、金朝、蒙古帝國統治者以及廣大人民群眾所共同敬重,並因以74歲高齡而遠赴西域勸說成吉思汗止殺愛民而聞名世界(行程35000里)。

在道教歷史和信仰中,邱處機被奉為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龍門派的祖師。

年十九出家寧海昆嵛山,(今牟平境內)。1167年開始學道。1168年拜全真道祖師王重陽為師,王重陽為他取名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

邱處機在王重陽仙化後入磻溪穴居,歷時六年,行攜蓑笠,人稱「蓑笠先生」。後又赴饒州龍門山(今寶雞)隱居潛修七年,成為全真龍門派創始人之一。

1222年(興定六年)四月,邱處機途經鐵門關抵達「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八魯灣行宮覲見成吉思汗,實現了龍馬相會(成吉思汗屬馬,邱處機屬龍)。成吉思汗稱他為「神仙」。同年秋冬,成吉思汗三次召見丘處機,詢問治國和養生的方法,邱處機向他以「敬天愛民」、減少屠殺、清心寡欲等為回應。

「太極隱仙」張三丰

張三丰(1247—1458),文始派傳人,武當派祖師,傳說生於南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名君實,字全一[1],另有一說其為福建邵武人,名子沖,一名元實,三豐其號,1264年出生於今福建邵武市和平鎮坎下村,卒年不詳。《明史?方伎傳》載:「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有一說,因其不在意衣著穿戴,衣服鞋子很破爛,又號張邋遢。

張三丰出山後雲遊天下,時隱時現,行蹤莫測莫知行蹤,被世人稱為隱仙。張三丰以道家太極之理,仿自然龜蛇鶴之動作,創立太極拳。並先後在嶗山武當山收徒傳功教拳,為太極拳一代宗師。

其丰姿魁偉,大耳圓目,須髯如戟。無論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無恆。清代大儒朱仕豐評價張三丰說,古今練道者無數,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張三丰也。居寶雞金台觀時,曾死而復活,道徒稱其為「陽神出遊」。

入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覓之不得。永樂年間,成祖遣使屢訪皆不遇。天順三年(1459年)詔封通微顯化真人,明成祖親為張三丰在武當山建廟以待。

(編輯整理甘棠,作者吳丹豐,選自騰訊道學網站,轉載請註明出處)

(歡迎大家投稿,來稿不限題材,擇優選登有驚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的精彩文章:

在今天讀《道門十規》
唐宋茶文化格局中的道士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