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子管窺·老子真的倡導愚民嗎?

老子管窺·老子真的倡導愚民嗎?

老子真的倡導愚民嗎?

不少反對老子的人,都會對他的一個觀點耿耿於懷:老子倡導統治者要施行愚民之策,讓老百姓變傻變痴,這樣一來,統治者便可真正無為而治了。

的確,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過不少相關的話,揪其「小辮」並不困難:

「常使民無知無欲。」(《道德經》第三章)經常使百姓保持無知無欲的天真狀態。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道德經》第六十五章)古時候善於依道治國者,不要使百姓聰明,而要使他們愚昧無知。百姓之所以難以管教,是因為他們智謀過多。

在《道德經》一書中,「愚」字一共出現過三次,除了上面這一次明確的「愚民」說外,還有二「愚」:

一「愚」在第二十章:「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眾人都有多餘的東西,唯獨我總是不滿足的樣子,我真是帶有一顆「愚人」之心啊!這裡,老子是在強調,在生活態度上他與世俗標準是不一樣的,他甘於淡泊、無欲,其實暗藏大智若愚之意。

另一「愚」在第三十八章:「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自以為有先見之明的制禮者所預設的各種規範,不過是空有道的虛華,這恰是愚昧的開始。

以上兩次「愚」,雖與「愚民」無關,卻都含有愚昧無知之意。

回頭再說老子的「愚民」之說。

今天,從實用性上看,如果一位領導不樂意通讀整部《道德經》,只想擇其「善」者而用之,可能會把老子的「愚民」說奉作圭臬。事實上,這恰是對老子的一種誤讀!這種理解,或許在實操層面受用,卻完全違背了老子的原意。

老子主「愚」,倡「無知」,其實是基於他「無為而治」總體思想而提出的一項方法論。其「愚民」應做「愚人」解釋(由於版本問題,在《道德經》中「民」與「人」存在替換使用情況,但不影響按今意對其理解)。具體包括兩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愚君

老子認為,天下大亂,百姓難以治理,其根源在於那些君王毛病太多,過於有為:「民之難治,以其上有為」(《道德經》第十五章)。君與民乃一對相輔相成的矛盾體,君王在政治、軍事、法令等方面做得越多,百姓就會生出詭計權謀,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老子說:「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民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盜賊多有。」(《道德經》第五十七章)天下的禁忌越多,老百姓就越貧困;民間的利器越多,國家就越混亂;百姓技巧越多,邪惡之事就會連連不斷;法令曰森嚴,盜賊就越多。

故而,老子引用古聖人之語,替那些君王做出這樣的規劃:「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道德經》第五十七章)這裡的「無為」、「好靜」、「無事」、「無欲」都是愚君的具體表現。

老子的愚君說,正是在他看到那些君王肆意妄為、大動干戈之後提出的善意規勸。愚君,於君王本人大有裨益,更使得天下百姓廣受實惠。

第二層意思:愚民(此處之「民」,不同於「人」,為百姓之意)。

老子從人的本性出發,認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五音、五味、縱情刺激、稀有物品等這些物質上的慾望,最終都會使人麻痹,給人帶來麻煩。基於如此考慮,老子才提出「常使民無知無欲」、「非以明民,將以愚之」的主張。

在先秦文化、政治精英中,提倡所謂「愚民」說者並非老子一人,商鞅就曾教秦孝公「燔詩書而明法令」(《韓非子》),孔子也提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此語有多種解釋,今從愚民意)。

陳鼓應先生在《老子傳真》一書中曾提出,老子的「無知」,意在消解巧偽的心智;「無欲」,意在消除貪慾的擴張。這其實是對君王及百姓的愛護和憐憫。如果我們不深刻把握《道德經》一書的辯證思維,很難理解老子本意。陳先生的這個解說,我們完全可以接受。

整體觀之,老子對天下萬物極富同情心,認為最美好的事物都是質樸無華、自然而然的。古之聖哲,若無大善大愛大智,豈能流芳萬古、名垂宇宙?

總之,如陳鼓應先生的解讀,老子愚人之說有其合理性,發心是好的。我們需要提醒大家,人類歷史的發展進步乃必然趨勢,尤其是在今天,如果歪曲了老子的原意,一味倡導、絕對強化人的無知、無欲、無為,絕對是不現實、不可取的。(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此說 的精彩文章:

老子管窺·誰是老子學說傳承的頭號功臣?
老子管窺·老子為什麼那麼強調「靜」?

TAG:儒此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