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共濟失調飲食調護講究三原則
飲食是營養機體、維持生命、保證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中醫歷來重視飲食調護,素有「葯療不如食療」之說。而飲食調護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合理搭配食物,利用中醫飲食的辨證施治,根據飲食的性味進行辨證調和,使五臟各得其味而幫助維持和恢復其正常功能。
中醫學理論認為,任何疾病都是陰陽失衡的結果。針對疾病依據八綱辨證而採取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熱之、熱則寒之的原則,正確選擇飲食。根據中醫飲食調理的需要,按食物性質氣味特點分為以下幾類:辛辣類、甘甜類、油膩類、發物類、補益類、生冷類。
飲食調護講究三原則。一是營養支持。中醫素有「以臟補臟」的說法,如食心補心、食肝補肝等,可作為調理患者飲食的參考。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通過飲食提供營養,以保證人體機能的需求。對於普通患者,飲食以清淡而富有營養的流食或半流食為宜。對於一些慢性虛弱病症,建議提供肉類或乳製品。二是避免偏食。食物有寒熱溫涼之性和辛甘酸苦咸五味之分,五味可入五臟。古人云:「酸傷須,苦傷氣,甘傷肉,辛傷皮毛,咸傷血。」所以,合理的飲食搭配才能使五臟各得其味,才能達到臟腑組織器官功能的協調運行。三是飲食有節。飲食有節是指飲食要有規律,定時定量,不可過飢過飽。因為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最易損傷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