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常吃什麼肉,怎麼吃?蒸二師兄原來是有生活基礎的
原標題:唐朝人常吃什麼肉,怎麼吃?蒸二師兄原來是有生活基礎的
我國唐朝時期的人們一般喜歡吃什麼肉?怎麼吃?以及對肉的定義是什麼?這些原來和我們當代的吃法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當代人最常吃的是豬肉,一說肉,不註明牛肉、羊肉,雞肉等,一般都默指豬肉。而在唐朝,最常吃的卻是羊肉。
比如,有貴客到家拜訪,一般由一名廚師牽著一頭活羊,在廳前宰殺後,便請客人下去挑選羊肉,客人看中哪塊羊肉好,自己用刀子割下來,一旁服侍的下人奉上顏色不同的彩棉,讓客人把自己選好的羊肉包紮好,然後送去蒸。
等時間一到,蒸好的羊肉便一塊塊的送了回來,客人找到自己選的那塊彩棉,接過來打開後,把羊肉放進自己的盤裡,用刀子切成一片一片的,再在上面撒上胡椒等調味品,即是一盤誘人的美食。
也許是因為羊肉是唐朝人最常吃的肉食,而羊肉的膻味又很重,所以能去除膻味的胡椒就特別受到重視,而這調味品又是來自西域南亞的舶來品,所以在當時賣的很貴。
豬肉在唐朝也是僅次於羊肉的一種肉食,最常用的做法也是蒸著吃。所以,我們讀小說、看電視《西遊記》里,當妖精們捉拿到了唐僧和豬八戒後,動不動就是弄個大蒸籠來準備把二位蒸熟了吃,這是有生活基礎的。
唐朝人吃羊肉要撒胡椒,而吃豬肉那就一定要就著蒜來吃。當把一盤熱騰騰的蒸豬肉端上來,然後把肉片攪碎,澆上蒜泥,配點豆醬,再用剛出爐的麵餅包起來,往嘴裡一送,順邊流油,別提是多麼的美味了。
唐朝人一般吃不到牛肉和馬肉,因為據《唐律卷十五-廄庫》中記載:「主自殺馬牛者,徒一年。」也就是說,主人如果殺掉自己養的馬或者牛,那是要服一年的苦役的。唐朝為了保護農業生產,直接立法禁止主人隨意殺死這兩種大型牲畜,所以,一般人是吃不到牛肉的。
除了羊、豬外,唐朝人也吃狗肉,有時還能吃到一些野獸肉,那時自然環境好,人口又少,所以到處都是山林野澤,而那時的人們又尚武,喜歡打獵,所以像兔肉、野豬肉、熊肉,甚至鹿肉、蛇肉等也是唐朝人口中的美味。
唐太宗貞觀年間,朝廷為了樹立勤儉節約的風氣,下令有御史外出巡查的時候,各地不準給御史吃肉,以防擾民。而這,又產生了一個小故事。
據《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三》記載:有一天,有人向皇帝李世民打了個小報告說,皇上明告天下,御史外出不準吃肉,而有一位御史卻是頓頓讓州縣殺雞給他吃,這個御史就是您身邊的紅人馬周。
李世民聽了卻不生氣,臉也不紅,而是御筆一揮:我下令不許吃肉,馬周吃的是雞!吃雞算啥事?你這是離間君臣關係,拉出去打!
這能算是李世民護短嗎?事實上可能算,但在唐朝時的理論上又不算,因為在唐朝時期,人們的概念里,對肉的定義一般是指獸牲類的肉,而雞鴨鵝等都叫「禽」,吃雞肉還真的可以算沒犯「肉戒」。
唐朝時,跟豬羊牛相比,雞肉在唐朝要便宜的太多了,基本上普通人家裡,家家戶戶都養著雞。最典型的農家飯就是現殺一隻雞或蒸或煮,再來一鍋新蒸出來的米飯,配點地里種植出來的韭菜或其它綠菜葉,正如孟浩然《過故人庄》里說:「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那個時候還沒有高科技,也就是說沒有冰箱、冰櫃,如果碰到有很多肉一時吃不完,古人便用鹽、醋、酒、花椒等各種調料,加上風乾、烘乾、發酵等製作技術,做出脯、臘、酢、菹等各種保質期很長的食物(酢cù,同醋,指用醋或其它酸化手段保存的食物,菹zū,指腌菜或肉)。
本文參考文獻:《唐朝穿越指南》
※李煜稱自己沒過錯,請求北宋休戰,趙匡胤大怒地說出一句千古名言
※三娘子傳奇:三代順義王夫人,明蒙邊境和平的見證者及維護者
TAG:史家之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