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咖合作 外國歌唱家用中文演唱的歌劇《馬可·波羅》來了!
歷時三年,中外攜手
大師領銜,國際陣容
全球首輪巡演
歌劇《馬可·波羅》主創合影
波瀾壯闊的史詩格局
蕩氣迴腸的愛恨情仇
展現絲綢之路傳奇故事
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原創歌劇
《馬可·波羅》
作為第八屆廣州藝術節·戲劇2018的開幕歌劇
已於5月4-6日在廣州大劇院盛大上演
5月16、18日、19日
該劇將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
這個投資過千萬元的項目
早在三年前開始籌備
演出創作團隊
均是世界級中外著名大咖
編劇是中國人
作曲是德國人
導演是丹麥人
舞美是英國人
演員中西合璧
外國歌唱家用中文演唱歌劇
更是一大看點
歌劇《馬可·波羅》主創與主演合影
《馬可·波羅》宣傳片
馬可·波羅是誰?
GIF
馬可 波羅是歷史上東西方文明碰撞與交融的標誌性人物。據說他曾隨父親和叔叔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曾擔任元朝官員。回到威尼斯後在戰爭中被俘,於監獄裡口述其旅行經歷,成為《馬可 波羅遊記》,其中大篇幅記載了其在中國的見聞,影響了歐洲人對東方的認知。
▲馬可·波羅的肖像
歌劇《馬可·波羅》演繹了十三世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與其父親叔父自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往返中國的傳奇經歷,再現了宋末元初的風雲際會以及圍繞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而展開的各種較量,彰顯了絲綢之路的人文風采,抒發了對人類和平的祈願。
《馬可·波羅》劇情簡介
馬可·波羅隨父親尼科洛、叔父馬泰奧前往東方經商和遊歷,路上遇到欲刺殺蒙古汗國撒馬爾罕王子阿魯渾的傳雲和柳娘。馬可與傳雲一見鍾情,傳雲要求馬可不要去幫助蒙古皇帝忽必烈,而應該跟隨她回臨安與宋合作。兩人意見不合,分道揚鑣。
蒙古真金太子攜馬可出使臨安,希望北南議和。宋大臣賈似道與文天祥邀請兩人留下遊覽臨安。傳雲暗中告知馬可,賈似道要把真金扣為人質。馬可勸傳雲與他一起逃走,但傳雲選擇留下。
宋兵敗,文天祥被俘,忽必烈親自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蒙元治下的春日杭州,馬可再遇傳雲,傳雲突然拔劍指向馬可咽喉。原來賈似道要求傳雲殺死馬可,但傳雲最終下不了手,痛苦之下選擇了自殺。
時世變遷,回到義大利的馬可因故入獄。懷著對東方的眷戀,馬可口述了這段傳奇的東方行紀,由獄友記錄,成為對世界影響深遠的一部重要史籍。
一部多國世界頂級藝術家
攜手打造的中國原創歌劇
歌劇《馬可·波羅》採用中文唱詞,英文字幕,由中國詩人韋綿和德國作曲家協會會長恩約特·施耐德創作,特別邀請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前歌劇總監卡斯帕·霍爾滕執導,副導演是現就職於英國皇家歌劇院的舞台管理團隊擔任導演的艾米·里恩。國際華人指揮大師湯沐海執棒,雲集中國、丹麥和英國等多國著名歌唱家加盟主演。
該劇還邀請到了2012倫敦奧運會閉幕式多媒體創意總監盧克·霍爾斯、奧利弗獎最佳燈光設計得主布魯諾·博艾特、「百老匯世界」和埃利奧特·諾頓獎最佳服裝設計得主艾瑪·瑞歐特加盟,動作導演和編舞邁克爾·巴里同樣是來自於英國皇家歌劇院。
《馬可·波羅》編製龐大:除常規的交響樂團外,還特別運用到包括笛子、二胡、揚琴在內的民樂樂器,更有史無前例多的打擊樂、76人的管弦樂團、60人的合唱團等,台前幕後共動員300到400人。
這部跨越了文化藩籬的歌劇,有著動人的故事、讓人共鳴的音樂、壯觀的舞台、豐富立體的服飾……正如馬可 波羅的飾演者、丹麥男高音彼得 洛達爾所言:「整部歌劇排下來,讓獨唱、舞者、音樂精妙地配合起來,就像烹飪了一道完美的大餐。然後擺盤上桌,希望觀眾看後會贊其美味。」
一次非同尋常的創作
恩約特·施耐德(Enjott Schneider)是德國作曲家協會會長,他雖然不會中文,但1997年就開始與中國音樂家的合作,曾經接觸過中國民族音樂,也為琵琶、二胡等中國民族樂器創作過音樂。就像數千年來的歐洲人對東方土地充滿好奇一樣,無論是香料、絲綢、瓷器、茶葉的物產,還是遠方的商人與士兵帶回的消息,都激發著施耐德對於東方文明的想像。
恩約特·施耐德,GEMA監事會主席,德國作曲家協會會長,德國音樂協會董事。曾獲巴伐利亞電影獎、德國電影獎和德國電視劇獎等大獎。
施耐德的作品多達1000餘首,多用在電影中,如《斯大林格勒》、《23》、《沉睡的兄弟》、《天地雄心》、《刺殺希特勒》以及電視劇和史詩紀錄片中。施耐德為舞台以及室內交響樂表演創作諸多曲目,並為7部歌劇量身創作,其中包括《薩勒密原則》、《看門人蒂爾》、《巴特穆斯考皮克勒——充滿幻想的少年》,還有三部交響樂。
他表示:「去年四月我跟中國打擊樂家李飈做了一場活動,從而與中國方面有了合作。我英文、德文、法文、義大利文都會,但用中文創作,還是第一次。最開始我很想用現代音樂來解釋這個故事,但考慮到中國觀眾的習慣,我還是決定用普契尼的方式和民謠的方式來創作。」
對施耐德而言,最大的挑戰是語言關。他透露道:「我的創作方式是朋友念出中文,先為我一字一句翻譯出來,然後我按拼音創作出音樂。」中文歌劇在語言和音調的把控上難度不小,不過在施耐德先生的不懈努力下,《馬可·波羅》作曲還是圓滿完成。
▲德國作曲家施耐德與樂隊進行溝通創作
為了體現歌劇的音樂性作為「現代文化交融的典範」,施耐德翻閱大量資料,運用在電影音樂方面的積累,在獨唱、重唱與合唱的設計上,加入了諸如二胡、揚琴、笛子、鑼、鑔、木魚等中國民樂,把《馬可·波羅》這樣一個歐洲人的故事植入了原滋原味的中國元素。
施耐德表示非常享受《馬可·波羅》的創作過程,尤其是在歌劇的戲劇性把控上,波瀾壯闊的史詩格局,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哀感頑艷的壯士悲歌,蕩氣迴腸的愛恨情仇等都讓施耐德非常著迷。
同時,施耐德很寬容也很謙虛,不斷打磨和修改,讓作品質量更上一層樓。施耐德還表示,在歌劇排練中受到很多鼓舞,非常喜歡同伴們的默契合作,也很欣賞這次的演員搭配,中西結合,各取所長,舞台上的表現很令人驚艷。
▲德國作曲家施耐德與中國指揮家湯沐海在不斷打磨音樂
一次多國文化的交流
《馬可 波羅》的導演是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前歌劇總監卡斯帕 霍爾滕。他表示:「2017年開始我們就著手各種工作,各國藝術家一起工作,把所有的素材精妙地組合在一起。這部歌劇是一個很奇妙的組合,因為它在某種意義上是一部中國歌劇,它由中國作家編劇,擁有中國的表演方式,講述中國的故事;同時它又是歐洲的歌劇,德國人作曲、丹麥人導演,所以這部歌劇本身就是一次文化的交流。」
卡斯帕 霍爾滕 Kasper Holten, 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前歌劇總監。
霍爾滕執導的歌劇作品享譽國際舞台,包括《葉甫蓋尼·奧涅金》、《唐璜》、《席曼諾夫斯基的羅格王》、《紐倫堡的名歌手》、《伊多梅紐斯》、《螺絲擰緊》、《卡門》、《羅恩格林》、《費加羅的婚禮》、《魔女》、《死城》、《伊菲吉妮婭》、《發條橙》、《羅密歐與朱麗葉》、《馴悍記》、《哈姆雷特》等,作品曾在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斯卡拉歌劇院、柏林德意志歌劇院、芬蘭國家歌劇院、斯德哥爾摩皇家戲劇院、環球劇場等全球著名的劇院上演。他的歌劇DVD《尼伯龍根指環之哥本哈根指環》獲得2009年留聲機大獎,他的歌劇《卡門》在2017年布雷根茨藝術節上大放異彩。
霍爾滕認為歌劇語言是世界性的。「這就是歌劇的奇妙之處,我曾在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工作,曾和中國人一起做義大利的歌劇,現在和丹麥、英國人一起用中文演出。歌劇語言其實是世界性的,都能表達情感,所有人都能理解——愛、恨、嫉妒、恐懼、死亡。歌劇能通過語言讓我們抒發這種情感,語言能表達表面的東西,音樂則能引發內心深處深刻的共鳴。」
▲導演霍爾滕KasperHolten在排練大場面的情景
儘管《馬可 波羅》的故事發生在13世紀,但霍爾滕更想把這部歌劇做成一面鏡子。「我認為它演繹的是一種情感,給觀眾震顫與思考,讓觀眾考慮自身的情況,認同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愛情以及我們自己,讓歌劇直接觸及觀眾的內心。對我來說,這就是文化交流融合的美妙。無論是莫扎特還是漢語,都能突破文化間的障礙,去表達人類共同的情感。」
一部「歐洲人的寫真」
擔任歌劇《馬可·波羅》樂隊指揮的,是中國著名指揮家湯沐海。在湯沐海看來,《馬可·波羅》通過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與父親自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往返中國的傳奇經歷,彷彿是一部『歐洲人的寫真』,觀眾需要敞開心扉去理解,它最有意思的地方恰恰是文化差異和交流。」
湯沐海,國際華人指揮大師。
1983年應卡拉揚之邀指揮柏林愛樂樂團,2002年成為芬蘭國家歌劇院首席指揮,系首位進入歐洲國家級歌劇院擔任首席指揮的華人指揮。2002年獲得格萊美獎,系首位獲得格萊美獎的華人指揮家。2015年指揮斯卡拉歌劇院新版羅西尼歌劇《奧賽羅》,系首位登上斯卡拉歌劇院指揮歌劇的中國指揮家。
最令湯沐海最感興趣的是《馬可·波羅》的文學劇本,「雖然這是歌劇,但馬可·波羅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劇本又充滿了幻想和東方獵奇色彩,具有高度的浪漫主義色彩。我們將專業的音樂語言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表達出來,以展示作家內心的深沉、細微的情感,大家會很容易理解。
湯沐海希望大家可以用耳朵記住,那些波瀾壯闊的史詩格局,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哀感頑艷的壯士悲歌,還有蕩氣迴腸的愛恨情仇。在他看來,只有音樂與戲劇彼此心領神會,才能達到成熟。而這個結果,只有歌劇辦得到。
一個旋轉的舞台
擔任過音樂劇《西貢小姐》(復排版)、歌劇《唐璜》,以及2012年倫敦奧運會及殘奧會閉幕式、碧昂斯Formation世界巡迴演唱會、阿黛爾2016世界巡迴演唱會、U2 2015世界巡迴演唱會等重大項目設計製作工作,曾榮獲英國劇場投影設計大獎「光明騎士獎」及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的英國視頻、多媒體大師盧克·霍爾斯(Kasper Holten),此次受邀擔任歌劇《馬可·波羅》的舞台設計,他反覆強調說,「我們想創造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世界。」
盧克·霍爾斯Luke Halls,英國視頻、多媒體大師,曾獲英國劇場投影設計大獎「光明騎士獎」及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他創建的工作室在世界範圍內從事戲劇(歌劇)、舞蹈、音樂以及演唱會等現場演出的視頻和多媒體設計製作工作,在業界享有很高聲望。代表作包括音樂劇《西貢小姐》(復排版)、歌劇《唐璜》(巴塞羅那歌劇院)、《奧賽羅》(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漂泊的荷蘭人》(芬蘭國家歌劇院)、《狡猾的小狐狸》(丹麥皇家歌劇院)等,以及2012年倫敦奧運會及殘奧會閉幕式、碧昂斯Formation世界巡迴演唱會、阿黛爾2016世界巡迴演唱會、U2 2015世界巡迴演唱會等。
為了讓這個世界達到更好的視覺效果,盧克·霍爾斯在中國首次將D3舞台控制系統運用到歌劇舞台,將舞台設計成了一個可以旋轉的巨大階梯。
階梯的意象本身就是一個相當古典的戲劇設計,也帶著鮮明的時代隱喻—上層社會的權力鬥爭和政治鬥爭帶給個體、給人性的變數。在馬可·波羅進入中國這個陌生世界的歷程里,階梯等級上下浮動,是對自然主義意義上的古代中國社會的描繪,再現了宋末元初的風雲際會、興衰更替,以及圍繞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而展開的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的較量。
▲盧克·霍爾斯介紹《馬可 波羅》的舞台設計
盧克·霍爾斯表示,旋轉的舞台象徵著「文明的進程」與「文化的交融」。這個旋轉舞台很「牛」,舞台前面九塊投影捲軸,後面九塊投影捲軸,是可以分開升降的,總共有十八塊投影屏幕,還有四個投影機,前面兩台後面兩台,是一個複雜的D3系統,更能體現D3系統的優越性,製造出更多的動感和炫光。
整個舞台由實景和投影組成,場景道具十分寫實,背景的水墨山水畫大氣恢弘。在這個舞台上有很多的樓梯,象徵著文明的進程,樓梯背後是一個監獄,上空的捲軸是馬可波羅的著作,通過半透明的捲軸與投影可以講述不同的故事,變化多種多樣。正式演出時舞台上將站上百名演員,搭配道具,實現從撒馬爾罕到元大都,再到臨安城的場景變換。
▲《馬可 波羅》的旋轉舞台
《馬可 波羅》還使用了首次運用到中國歌劇舞台的D3舞台控制系統。D3系統是一個可以多軌道運作、完成多指令的控制系統,可以同時控制燈光、舞台機械還有投影、音樂,但目前多運用於演唱會中,這部系統才剛剛進入中國。
霍爾斯表示「因為這套系統的運用會使故事情節的舞台運作更為簡單」。霍爾斯強調,無論是投影還是先進的舞台控制系統,為的是讓故事更好地呈現給觀眾,「技術在任何故事中都適用,重要的是故事本身」。
一部衣帛上的史詩
艾瑪·瑞歐特Emma Ryott,英國服裝與布景師。她曾參與世界各大歌劇院的製作,憑藉《羅賓漢之心》獲得埃利奧特·諾頓獎最佳服裝設計獎。
瑞歐特自2003年起就與著名編舞家Christian Spuck,為歌劇、芭蕾舞和戲劇演出設計服裝和造型,曾參與世界各大歌劇院的製作。代表作包括《漂泊的荷蘭人》(柏林德意志歌劇院)、《安娜·卡列尼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芭蕾舞團)、《睡魔》(蘇黎世芭蕾舞團)、《海鷗,伊凡諾夫,普拉東諾夫》(英國國家劇院)、《威爾第安魂曲》(蘇黎世芭蕾舞團)、《了不起的蓋茨比》(德累斯頓國家歌劇院)、《羅賓漢之心》(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等。
英國皇家歌劇院御用服裝布景師艾瑪 瑞歐特擔任《馬可 波羅》的服裝設計。歌劇中經歷了4個不同的地域,服裝要體現4個不同地域的風格,這對於瑞歐特來說是很有挑戰性的。因此她查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
▲英國舞台服裝設計師艾瑪·瑞歐特Emma Ryott展示她的創作手稿
瑞歐特一共為《馬可·波羅》設計了365套戲服,大大小小的服飾配件加起來多達1800多件,從威尼斯到撒馬爾罕(烏茲別克斯,中亞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樞紐城市,有2500年的歷史,為古代帖木爾帝國的首都),從元大都到臨安(今杭州)。
▲從左至右:分別是馬可·波羅、叔父馬泰奧和父親尼克洛
設計師表示她的設計理念是「傳統與創新相結合」,還通過顏色和布料的不同來突出地理位置的變換,比如銀色盔甲是撒馬爾罕的,元朝士兵則穿奢華的金色,宋朝的士兵則是簡約的黑色。劇中所有三百多套服飾全部是純手工定製,其中,文天祥的盔甲服在設計與製作的過程精細到每片鱗甲,整套盔甲價格上萬元。
▲從左至右:銀色的撒馬爾罕士兵盔甲、奢華金色的元朝士兵盔甲、紅黑色的宋朝士兵盔甲
《馬可 波羅》故事涉及多重文化,人物複雜多面,服裝設計也必須豐富立體。比如,女主角傳雲的服裝造型在劇情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表現,飄逸雪紡配合英氣高靴、西式晚禮服混合搭配中式刺繡外套,均融合中西特點,既凸顯傳雲的優雅與魄力,更體現了傳雲在不同時期的形象與情感。
▲女主角「傳雲」的兩套衣服手稿
而文天祥的三套服裝,儘管樣式各異,但角色的特質始終貫穿其中。無論是在戰場上的鎧甲、莊重威嚴的朝服還是凋敝灰暗的囚服,貫穿其中的,是其從未消減的信念。
瑞歐特追尋完美,去尋找最契合歌劇靈魂的布料與圖案。「我們在服裝廠工作了好幾個星期,希望能夠覓得與舞台和故事最合適的布料。」
為了獲得想要的面料,她不僅從德國千里迢迢運來面料,更在服裝廠運用噴繪技術製作自己手繪設計的面料。而中國服裝廠的工作效率和服裝製作質量也讓設計師艾瑪·瑞歐特感到十分驚人。
▲Emma展示傳雲衣裙上的刺繡細節,所有刺繡均由人工完成,一針一線細膩鮮活
一次難得的機遇和挑戰
丹麥男高音歌唱家彼得 洛達爾在劇中飾演馬可 波羅。他感嘆道:「來到中國參演《馬可 波羅》是人生難得的機遇。我一直想到中國來旅遊,中國是一個讓我著迷的國度。不過用漢語來演繹馬可 波羅,這對我而言是一個挑戰,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演出前我心裡也打鼓:畢竟在此之前,除了『你好』,我一句中國話都不會說。為了準確發音,我時常請教身邊的中國朋友,從z,c,s到zh,ch,sh,我力爭咬准每一個發音,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這次演出之後,我覺得在藝術上,我沒有什麼做不到的了。」
歌劇《馬可 波羅》的歌曲在節奏上很複雜,有很多很快的音符,對藝術家們來說都是挑戰。
飾演忽必烈的著名歌唱家田浩江表示:「演員團隊演唱陣容里有四個外國人,這四個外國人同樣要用中文唱。這是觀眾非常期待的一部原創歌劇,我覺得,全國乃至西方歌劇界都會很期待這部歌劇的最終呈現。
《馬可 波羅》主演介紹
彼得·洛達爾l飾馬可·波羅
丹麥男高音彼得·洛達爾2007 年獲得了歌劇雜誌《歌劇世界》提名「年度青年藝術家」,2009年加入丹麥皇家歌劇院,2013 年被丹麥女王授予丹麥國旗騎士勳章。主演過《波希米亞人》、《茶花女》、《葉甫蓋尼·奧涅金》、《魔笛》、《後宮誘逃》、《女人心》、《塞維利亞的理髮師》、《伊菲姬尼在圖利德》、《阿爾米德》、《羅密歐與朱麗葉》、《拉美莫爾的露琪亞》等歌劇。
周曉琳飾傳雲
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曾在德國新聲音國際比賽中獲獎並獲得最具親和力獎,在北京舉行的國際美聲貝爾岡齊大師班中以並列第一名的成績獲「Anna and John J Sie」獎,在 2007 年獲中國音樂金鐘獎美聲唱法金獎,在 2008 年獲文化部聲樂比賽文華聲樂節目表演二等獎,在 2010 年第十四屆 CCTV 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中獲得美聲唱法銀獎,第十屆全軍文藝會演中榮獲個人聲樂表演三等獎。被 CCTV 光榮綻放中評選為中國十大女高音之一。作為總政歌舞團獨唱演員期間,曾多次代表國家出訪巴西,印尼,義大利,哈薩克等地。也曾多次擔當重要外事任務,例如美國總統夫人歡迎晚宴的活動等。
田浩江飾忽必烈
中國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江1987年獲美國丹佛大學聲樂表演碩士學位,2015年獲丹佛大學頒發終身成就獎。他是首位與美國大都會歌劇院簽約20年的中國歌劇表演藝術家,應邀與柏林國家歌劇院、義大利佛羅倫薩歌劇院、維羅納歌劇節等世界上30多個重要的歌劇院合作,演出過40多部歌劇,約1400場次。近年演出包括西班牙瓦倫西亞歌劇院與多明戈合作演出馬斯涅的歌劇《席德》、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舉行獨唱音樂會、國家大劇院出演由大師祖賓梅塔指揮的《阿依達》、中國原創歌劇《駱駝祥子》在義大利的巡迴演出,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演出歌劇《圖蘭朵》。
梁寧飾柳娘
中國女中音歌唱家梁寧是美國茱利亞音樂學院的碩士,是第一位在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演唱「玫瑰騎士」的中國演員。她能熟練地運用中、英、德、法、意、西、瑞典、拉丁文演唱各種不同的藝術歌曲和經典歌劇,曾在多個著名國際聲樂比賽中獲大獎,包括米里亞姆·海林國際聲樂大賽、帕瓦羅蒂國際聲樂大賽、美國大都會歌劇院聲樂大賽等。20多年來,她以卓越的演唱才能在50多部歌劇中塑造了眾多重要角色,確立了她在國際歌劇舞台上的聲譽和地位。
袁晨野飾文天祥
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教授。畢業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皮博迪音樂學院和休斯頓大歌劇院歌劇中心。他在國家大劇院主演的歌劇包括瓦格納「唐豪瑟」中的沃爾弗蘭;「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的瓦斯柯夫准尉;「卡門」中的鬥牛士;「阿依達」中的阿莫那斯羅;「安德烈謝尼艾」中的傑拉德;「趙氏孤兒」中的程嬰;「山村女教師」中的周洛平以及「弄臣」「納布科」和「葉甫根尼奧涅金」中的劇名主角。他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20多家歌劇院中演出了30多部歌劇的主角。
熊柯嘉飾賈似道/薩利/船夫
中國男高音歌唱家熊柯嘉是德國柏林漢斯埃斯勒音樂學院聲歌系博士,自2012年至今任德國哈根國家歌劇院駐院抒情男高音獨唱演員。2008年獲得德國費蘭茨沃爾克國際青年男高音比賽的第一名,成為歷屆獲獎者中的亞洲人,德國媒體將他譽為「中國的翁得里希」。自2007年至2016年6月在歐洲各大小歌劇院、歌劇節演唱過的歌劇共32部,230多場次,受邀參演的音樂會和獨唱音樂會40多場次。
馮國棟飾真金太子/阿魯渾
中國男中音歌唱家馮國棟是五項國家政府獎獲得者,包括中國國際聲樂比賽第二名、文化部全國聲樂文華獎二等獎等,他曾在多部歌劇中飾演主要角色,包括《茶花女》、《魔笛》、《蝴蝶夫人》、《葉甫蓋尼·奧涅金》、《鄉村騎士》、《丑角》、《阿依達》等。
喬納森·根索普飾尼科洛·波羅/監獄長
英國男中音歌唱家喬納森·根索普畢業於伯明翰音樂學院,常年活躍在歐洲舞台,曾登上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皇家鑄幣局劇院、阿姆斯特丹音樂廳、英國國家歌劇院等著名劇院,主演過《紐倫堡的名歌手》、《托斯卡》、《星期天與喬治同游公園》、《魔法黑森林》、《卡門》、《魔笛》等歌劇。
達米安·坦特雷飾馬泰奧·波羅/盧斯提加洛
英國男中音歌唱家達米安·坦特雷畢業於皇家音樂學院,從巴赫的《激情》、蒙特威爾第的《晚禱》,到奧爾夫的《布蘭詩歌》、沃爾頓《伯沙撒的盛宴》,坦特雷幾乎表演了所有的經典清唱劇,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伊麗莎白女王劇院都曾回蕩過他的歌聲。
原創歌劇《馬可·波羅》
大師領銜 國際陣容 原創歌劇
《馬可·波羅》
演出時間
2018年5月16、18-19日
(周三、五-六)19:30
演出地點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 大劇場
演出時長
180分鐘
(含20分鐘中場休息)
演出類型
歌劇
中文演唱,中英文字幕
演出票價
880/680/580/480/280/100
購票電話:400-635-3355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直接購票
大小舞台之間
微信號:daxiaowutaizhijian
小舞台是演出,大舞台是人生。
之間是那些有意思的人和事,還有各種所思所想。
長按圖片 識別二維碼關注
TAG:大小舞台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