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四軍軍部保衛戰之三——石井坑守備戰

新四軍軍部保衛戰之三——石井坑守備戰

新四軍從成立開始,就以「東進」為旗幟,一步步開進敵後抗日,開闢敵後戰場,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因此而一直處於艱難困苦而又複雜的環境中,既要面對日偽軍的反覆「掃蕩」、清鄉,還要面對國民黨頑軍、親日派的摩擦、「圍剿」;既要剋制消滅敵人,還要發展壯大自己。如此,新四軍的最高指揮機關——軍部一直處於日偽軍、國民黨頑軍的威脅中,多次發生保衛新四軍軍部的戰鬥。

我們尋訪新四軍軍部十年歷程,到達了當年保衛新四軍軍部戰鬥的多處戰場,回顧了那些不能忘記的戰鬥。

我們知道的第一次軍部保衛戰發生在1940年4月南陵縣三里鎮一帶,為保衛雲嶺軍部,以老一團為主的部隊,在峨嶺(鵝嶺)、三里一線阻擊,主戰場在呂山、父子嶺,擊退了日偽軍第一次對皖南的「掃蕩」,史稱「父子嶺阻擊戰」;第二次軍部保衛戰發生於1940年10月2日至9日,日寇為報父子嶺、何家灣之仇,並企圖搶奪我根據地秋收糧食,在同年10月上旬,又調集日偽軍向雲嶺撲來。為保衛軍部,展開了又一次保衛戰。這次保衛戰的叫法不一,有稱涇縣保衛戰或雲嶺保衛戰,也有稱皖南第二次反「掃蕩」戰。第三次軍部保衛戰發生在皖南事變期間,史稱「石井坑守備戰」。

廣義上,皖南事變中的戰鬥大多屬於保衛新四軍軍部的戰鬥,但是,唯有石井坑周圍的戰鬥是由葉挺軍長直接指揮、圍繞軍部展開的固守待援戰鬥,故本文集中介紹石井坑守備戰。

在皖南事變中,石井坑守備戰是新四軍皖南部隊最後一場有組織指揮的戰鬥。先簡敘之前的主要戰鬥過程。

1941年1月4日晚,駐皖南的新四軍軍部及直屬部隊等9000餘人,離別3年發展成長壯大之地——皖南,在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等率領下,從雲嶺及周圍地區開始奉命北移,編成3個縱隊,在雨中分三路開進。

新四軍皖南部隊北移的3個縱隊(亦有史料稱為「支隊」)編成:第一縱隊(左路)轄原新一支隊老一團和新一團,還有特務團、警衛通訊連,共約3000人,傅秋濤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趙凌波任副司令員,王槐生任參謀長,趙希仲任副參謀長,江渭清任政治部主任,由土塘到大康王集中,通過球嶺(求嶺)向榔橋行動;第二縱隊(中路)轄原新二支隊老三團和新三團,約2000餘人,周桂生任司令員,黃火星任政治委員,馮達飛任副司令員,謝忠良任參謀長,鍾德勝任政治部主任,由貢里到鳳村集中,經高坦向星潭行動;第三縱隊(右路)轄原第三支隊第五團和軍部特務團,約2000餘人,張正坤任司令員,胡榮任政治委員,黃序周任參謀長,吳溪如任政治部主任,縱路部率第五團到章村、溪口和茂林附近地區集中,特務團到銅山地區集中,準備控制樵山嶺、大麻嶺,佯攻太平,掩護大部隊前進。軍直屬隊(軍部司、政、後機關)及教導總隊(改稱教導團),另有工兵隊、機炮連約1000餘人跟隨第二縱隊(中路)行進。隨軍部機關一起行動的,還有中共中央東南局副書記饒漱石等。

這3個縱隊的組成與幹部的任命,是在臨出發前的一次會議上才宣布的,再加上很快打響了皖南事變的槍聲,來不及傳達,所以一些史料、回憶錄中,稱這3個縱隊為「支隊」。

簡言之,這3個縱隊中,每個縱隊都有2個團的主力,用葉挺軍長的話說,還有幾百挺機槍。可惜的是,在皖南事變中,因諸多原因,3個縱隊的6個主力團並未協同起來集中作戰!

1月5日,軍部到達茂林鎮。因為意外的大雨,加之正是隆冬季節,極大延緩了部隊的行進速度,而且大雨導致青弋江水陡漲,渡江時浮橋又斷裂,以至沒有實現計劃中的行程。軍部決定大部隊停留休息,烘乾、擦拭淋濕的衣著、裝備。

然而,就在5日下午,「友軍」動手了——國民黨軍1個連已在高嶺附近開槍襲擊我三縱。我軍延後才還擊,抓到的國民黨軍俘虜(特工人員)也證實受命而來,雙方衝突不可避免。國民黨發動皖南事變的第一槍就此打響了!

〔註:關於皖南事變第一槍打響在何時何地,有多種說法。本文採用《回顧新四軍軍部》(北京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軍部分會)中的記敘:1941年1月「5日下午,國民黨軍有一連,已在高嶺附近向我軍開槍襲擊,當時我未還擊。後見對方增援衝來,遂予回擊,雙方死傷數人。對方被我俘獲四人,都是特工人員。經軍法處揚帆審問,只說此次是上面統一布置,雙方衝突不可避免,但不透露更多情況。」這是皖南事變親歷者錢俊瑞(時任新四軍政治部宣教部長)的回憶。國民黨方面也肯定了在5日發生了首次戰鬥,但具體時間和地點和我軍親歷者的回憶有所差別。〕

先看皖南事變作戰經過要圖,有助於理解戰鬥的整個過程。先看圖1(涇縣茂林鎮所用圖)。

圖1 皖南事變戰鬥經過要圖

圖1中標示出新四軍皖南部隊3個縱隊(分為左、中、右路)的行動路線、集結地域等,但沒有標示出戰鬥地,並且軍部駐地近半未標註(軍部駐地還應有里潭倉、高坦等處),幸好石井坑的位置還是標註了。從圖1中的標註,可以看出頑軍(國民黨頑固派軍隊)各師逐步向心推進。注意:圖中「章渡」亦為「章家渡」,「球嶺」亦作「求嶺」「裘嶺」,「薄刀嶺」亦作「博刀嶺」,「丕嶺」亦作「坯嶺」,「大康」亦作「大康王」「大坑王」。

圖2 皖南事變作戰經過要圖

最後看圖3(百度上的圖)。圖3把3個縱隊編成(每個縱隊2個主力團)也標註出來了。注意,圖中三縱(右路)的路線與圖1、圖2都有所不同——從高山坪、麻嶺之間穿過。好在這些圖都是概略的表示,本文不作討論。從圖3中的標註,不僅可以看出頑軍(國民黨頑固派軍隊)各師逐步向心推進,而且標註出在石井坑至鹿角山之間最後形成合圍(圓圈內畫密豎線)。

圖3 皖南事變中新四軍自衛作戰要圖

筆者要指出,圖1、2、3都存在一個關鍵點——中路的路線端點是星潭!按照軍部的命令,左、中、右三路(3個縱隊)於1月7日正午前「會攻星潭」,攻下星潭後分二路進攻三溪鎮的國民黨第四十師師部,打開突圍向東的缺口。

星潭,是坐落在百戶坑口東面1000多米處的一個村落,也是一個要隘——一條古隘路從茂林鎮里潭村出發,翻越丕嶺後經榔橋鎮百戶坑、星潭村通往浙溪橋,連接起涇縣茂林與旌德縣三溪兩大古鎮的交通,也正是新四軍皖南部隊要打通的道路。國民黨軍很清楚這一點,第四十師第一二〇團一部已在百戶坑口東側將軍山、西側曹家山、正面鹿公山各修築了一座碉堡,以交叉火力封鎖住百戶坑坑口至星潭村口前千餘米的開闊地。新四軍必須攻佔星潭外圍的這幾個小山頭,壓制住國民黨軍的火力,衝過村前的開闊地,還得涉水渡過寬約百米的徽水河(又名徽河、徽水,系青弋江上游最大的支流),才能奪占星潭村。

至1月7日下午,我3個縱隊已扇形包圍星潭——一縱1個團在星潭正北的磅山(距星潭村約4里),二縱2個團在星潭正西的百戶坑坑口(距星潭村約2里),三縱1個團在星潭西南的牛欄嶺一帶(距星潭村約15里)。而據守星潭的國民黨第四十師的兵力不足1個團(新四軍軍部作戰科長李志高等察明星潭守軍為2個營)。但我3個縱隊始終未協同「會攻星潭」。

新四軍是否攻佔了星潭,史載不一!據《新四軍戰史》《新四軍征戰日誌》等所載,中路的二縱新三團、老三團配合,先於其他縱隊到達攻擊位置,並攻佔了星潭。但我們在尋訪中,聽到當地有人說,新四軍部隊並未打進星潭。涇縣黨史辦曾於1984年和1986年兩次召集星潭村了解當時戰鬥情況的老人座談,這些老人們回憶新四軍確未打進星潭村。一些史料和回憶認同這一說法。如時任三縱新三團政治處副主任的洪季凱在《皖南事變「新編營」血戰白山親歷記》中回憶,他隨攻擊星潭的先鋒新三團一營行動,老三團三營、新三團一營雖然各佔領了星潭北面的一個山頭,但一直沒有得到總攻的命令,至8日凌晨,聽到撤退的號音,新、老三團隨二縱指揮部後撤了。

無論新四軍是否攻佔了星潭,總之,新四軍未能實現打開缺口,向東突圍的計劃。國民黨軍趁機調整了部署:右翼軍(圍堵北面、西北面)為第五十二、第一〇八師,展開於榔橋至黃村一線,向茂林方向進攻,左翼軍(圍堵南面、東南面)為第七十九、第一四四師,展開於麻嶺、陳村、中村一線,向茂林、銅山徐方向進攻;新編第七師(圍堵北面)向雲嶺一帶「清剿」;第四十師(圍堵東面、東北面)由三溪、星潭一線向北搜索,佔領隘路要點。第二線兵力第六十二師集結於寧國東岸一帶,第一四五師進至太平附近,隨時準備參加第一線作戰。

當新四軍還在稱呼圍在四周的國民黨軍為「友軍」的時候,國民黨軍稱呼新四軍已經是「匪軍」了——7個師、8萬餘人對新四軍皖南部隊9000餘人形成了包圍態勢,他們不是來「摩擦」的,而是要「全殲」新四軍的!1月7日晚,時任第三戰區司令部總參議兼第三十二集團軍總司令的上官雲相,奉蔣介石之命,下達了合圍新四軍皖南部隊的總攻命令。

此後,新四軍皖南部隊面對優勢兵力、火力的國民黨軍合圍,只能被動地阻擊,有幾次試圖在茂林、榔橋、高嶺等不同方向分別突圍,均未果。

1月7日,項英下令停用各團電台(軍部對3個縱隊的聯絡不再暢通)。1月8日夜,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書記、副軍長項英和軍參謀長周子昆、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等十數人和秘書長李一氓一行20餘人不辭而別,先後離開了軍部。1月9日,軍領導人只有葉挺軍長還在中路二縱隊伍中了,他臨危負起指揮重任。中共中央東南局副書記饒漱石也還在隊伍中。葉挺、饒漱石遂聯名致電中共中央和中原局:葉挺親自口述致中共中央和中原局的電文:「今〔9〕日晨北進,又受包圍,現在集全力與敵激戰,擬今晚分批突圍北進。項英、國平、□□□□於今晨率小部武裝上呈而去,行方不明。我為全體安全計,決維持到底。」

葉挺在高地設立了指揮所,親自指揮三團、教導團和軍直屬隊一部攻入高坦,將國民黨第一四四師擊退至茂林,但我軍傷亡增大、極度疲勞,已無力攻佔茂林,仍受包圍。

葉挺決心儘快甩掉第一四四師。1月9日黃昏,我軍部隊悄悄撤出陣地,葉挺帶領二縱、軍直屬隊及三縱特務團數千人,離開高坦,向東北方向開進,預想趁著夜色,沿東流山麓,經過石井坑、大康王走出山隘,於涇縣城、丁家渡之間渡青弋江至孤峰,仍由銅陵、繁昌間北渡。沿途國民黨軍不斷襲擊,到處打槍,我軍部隊也不熟悉道路,且山道極其狹窄、崎嶇,走走打打停停,整整一夜僅走了10餘里,至10日拂曉,葉挺軍長指揮的前鋒部隊剛剛翻過石井坑北面的山嶺,即遭到國民黨第一〇八師伏擊,前進再次受阻,不得已退回石井坑。天亮後,不斷有成建制的、不成建制的新四軍部隊、人員彙集石井坑。

此前,一縱、三縱的部分部隊已分批突圍出去了。彙集在石井坑的,除了軍部、縱隊各機關人員,還有建制已不完整的老三團、新三團、老一團、教導團、特務團等部分人員,只有下午趕到的老五團建制相對完整。聚集在石井坑的人員共約5000人,其中非戰鬥人員佔了較大比例。

我大部隊停在了石井坑。

一幅老照片展示了石井坑的全貌(圖4),從老照片上可見村子處於長條形的山溝(山谷)中,形似葫蘆,南北長約七八里,東西最寬四五里,窄處不足2里,山溝兩側有2座山——北面是白山(石山)和苑山;西南邊是東流山,海拔830餘米。溝中有一小潭,周圍的岩石狀如人工鑿成的井欄,俗稱「石井」,故得名「石井坑」。當年山溝里散布著幾個零散的村子,近百戶人家。若從茂林往東北方向來,翻過東流山,就是石井坑。

圖4 石井坑全貌老照片

從地形上看,石井坑不是易守的地方,四周遍布大大小小的山頭,要想守得住,必須要把周圍的山頭(制高點)都控制起來,以免敵人居高臨下的攻擊。可是,此時的新四軍戰鬥部隊不僅人數、裝備捉襟見肘,而且建制多已散亂。

面對國民黨軍形成的越來越小的包圍圈和極度疲憊的我軍部隊,葉挺決心在石井坑固守,就此展開了石井坑守備戰。他以軍長名義發出告全體指戰員書,說明革命戰士之職責,並鼓勵大家勇氣,最後要指戰員們盡量休息,恢復疲勞,整頓所部,準備作最後之犧牲。

(待續)

(長按此二維碼即可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重走長征路 的精彩文章:

TAG:重走長征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