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傾城之戀》的悲劇色彩

《傾城之戀》的悲劇色彩

關注公眾號,看我大中文風采

《傾城之戀》的悲劇色彩

讀完了《傾城之戀》這部小說之後,我產生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我大概知道為什麼張愛玲要把這部小說命名為《傾城之戀》了」。雖然這一念頭源於我讀完小說後那一剎那的直覺,但這些直覺並不是毫無根據的,而是建立在我對於小說的整體印象上產生的。那個整體的印象就是:「因一座城市歷經戰火摧殘而產生的婚姻。」沒有錯,是婚姻,在歷經戰火威脅生命的恐懼之後,白流蘇與范柳原所建立的只不過是相互之間生存所需要的婚姻關係,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愛情。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張愛玲在小說標題里所寫的是「戀」,而不是「愛」。小說最後的結尾雖然是以白流蘇與范柳原成就了婚姻而圓滿告終,這樣的結局,雖然看似圓滿,但實際上卻加重了小說的悲劇性。

二人的觀念和背景已經決定了其人生的悲劇性。白流蘇出生在一個日趨沒落的封建家庭,當她因婚姻失敗,在家中飽受親戚間的冷嘲熱諷之時,她曾說:「一個女人,再好些,得不著異性的愛,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女人們就是這點賤。」當她第二次回到香港,選擇屈從於范柳原時,文中說道:「她承認柳原是可愛的,他給她美妙的刺激,但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經濟上的安全。這一點,她知道他可以放心。」對於白流蘇而言,愛情婚姻純粹是謀生手段,是求生的籌碼。她清醒地知道自己只不過是男人的附庸,所以就儘力利用范柳原對於愛的渴望來謀求自己的利益。她與范柳原的婚姻只是雙方權衡利益下的交易,在這場交易中,經濟利益才是主角,愛情婚姻成了她謀生的工具。為了謀生而成家,婚姻也只是一種交易,這不僅是白流蘇人生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女性的悲劇。而范柳原,自幼在英國長大,父親去世,繼承了大量財富,玩世不恭。表面上縱情聲色,內心似乎又對於《詩經》中「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一傳統古典愛情心存嚮往。一個人孤獨地追尋愛情,可現實中的大部分女性並不能給他那種他所渴望的愛,直到最後,他得到的也只不過是出於對現實的妥協而產生的婚姻,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差異,對於范柳原而言,本身就是一種悲劇。

在城市的廢墟上建立起的無愛之婚加重了悲劇色彩。儘管在經歷了戰亂之後,二人都平安活了下來,並最終結婚,但這種婚姻關係的根源並非來自真正的愛情,而是雙方在經歷了對生死存亡恐懼過後的生存需要。作者在白流蘇和范柳原躲避戰亂時寫道:「流蘇到了這個地步,反而懊悔她有柳原在身邊,一個人彷彿有了兩個身體,也就蒙了雙重危險。一顆子彈打不中她,還許打中他,他若是死了,若是殘廢了,她的處境更是不堪設想……在這一剎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另一句:「……在這動蕩的世界裡,財產、地產、天長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這口氣,還有她身邊的這個人。」在這裡,不難看出,二人關係變得更加緊密的根源,其實是戰亂中對於生存的需要,而這種相互間的生存需要,本質上是相互之間的利用。最後產生的婚姻,只不過是歷經生存危機後的副產品。

作品最後寫道:「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跟著是驚天動地的大改革……」我在想,假如沒有沒有香港的淪陷,他們之間的婚姻還能夠成功嗎?這種無愛的婚姻,因時局動亂的生存需要而生,本身就具有偶然性,這種偶然而缺乏根基的東西,卻又是那個時代人們生存受到威脅下的必然。正如張愛玲所說:「在這個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婦。」但這種婚姻真的能夠長久嗎?作品最後給我帶來對於原因的追思,順著這種思路進一步回味,不禁加重了「傾城之戀」的悲劇色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財中文聯盟 的精彩文章:

陪伴著我的天使們——貓

TAG:廣財中文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