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聽水寒老師讀《論語》:「知之」「好之」「樂之」三者大不同

聽水寒老師讀《論語》:「知之」「好之」「樂之」三者大不同

今天,我們繼續推出「水寒老師品讀《論語》」第六期,讓我們一起走進經典。

好啦~下面就來聽聽水寒老師是如何讀《論語》的 。

體悟學習的智慧——

「知之」「好之」「樂之」三者大不同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第六》

【譯文】

孔子說:「對於學問和學業,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補充材料1】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論語·季氏第十六》

【譯文】

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是上等,學習然後知道的是次一等;實踐中遇到困難,再去學習它,又是再次一等;遇見困難而不學,這種人就是最下等的了。」

【補充材料2】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中庸》

【譯文】

有的人是生而知之,有的人是學而知之,有的人是困而知之,等到知道了,都是一樣的。

【補充材料3】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論語·學而第一》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到有道德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補充材料4】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譯文】

衛國的公孫朝向子貢問道:「孔仲尼的學問是從哪裡學來的?」子貢道:「周文王武王之道,並沒有失傳,散在人間。賢能的人便抓住大處,不賢能的人只抓住末節。沒有地方沒有文武之道,我的老師何處不學,為什麼要有一定的老師專門傳授呢?」

【水寒說】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顯然,夫子把自己定位在「學而知之」的層次之上。那麼,為學之人有幾個層次呢?

《中庸》講為學分為四個層次,即: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學之、困而不學四個層次。每個人在閱讀經典時都應該做「切己」的思索和體會,這種思索和體會有助於提高我們對自己對人生的認知和理解。

如果夫子作為聖人級別的人物,尚且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那麼,我輩有什麼理由不「學而知之」呢?

即使不能做到「學而知之」,至少也應該做到「困而知之」,而不能做「困而不學」之人。

論語

《論語》中的成語或熟語

陳力就列分崩離析

直諒多聞 血氣方剛

不患寡而患不均

既來之,則安之

語出《季氏》

參考:《中華文化基礎教材》(中華書局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微教育 的精彩文章:

「拔尖計劃」升級版,領軍作用如何實現?

TAG:光明微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