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愛擠痘可能也是病——了解抓痕障礙

愛擠痘可能也是病——了解抓痕障礙

抓痕障礙(excoriation [skin picking] disorder,SPD)又稱「皮膚搔抓障礙」,國內也譯為「摳皮症」、「揭痂症」等,其基本特點為難以克制地反覆搔抓自己的皮膚,造成顯著的組織損傷及功能損害。

《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中,SPD被歸入強迫及相關障礙,診斷標準包括:

A. 反覆搔抓皮膚而導致皮膚病變。

B. 重複性地試圖減少或停止搔抓皮膚。

C. 搔抓皮膚引起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損害。

D. 搔抓皮膚不能歸因於某種物質(例如,可卡因)的生理效應或其他軀體疾病(例如,疥瘡)。

E. 搔抓皮膚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礙的癥狀來更好地解釋(例如,像精神病性障礙中的妄想或觸幻覺),像軀體變形障礙中的試圖改進外貌方面感受到的缺陷或瑕疵,像刻板運動障礙中的刻板行為,或像非自殺性自傷中的自我傷害意圖。

此外,SPD也被考慮納入即將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ICD-11)中。

臨床表現

SPD的病程不盡相同,最常起病於青春期,且常以皮膚病變作為誘因,如痤瘡等。女性患者多於男性。

SPD患者最常見的搔抓部位是臉、手臂和手,很多人會搔抓身體多個部位。患者可能搔抓健康的皮膚,搔抓輕微不正常的皮膚,搔抓皮膚上感染的部位(如粉刺或老繭),或是搔抓皮膚上先前搔抓留下的傷疤及結痂,然後檢查、玩弄或者吞咽摳剝下來的皮膚。絕大多數個體用指甲搔抓,也有不少人使用鑷子、針或其他物品。除了皮膚搔抓外,患者可能還會有皮膚刮擦、擠壓、切開和咬嚙等行為。

患者在搔抓時可以十分專註,也可以是無意識的,或這兩種行為方式兼有。一些患者還可能會搔抓他人的皮膚。搔抓行為可能先於或者伴隨各種情緒狀態而產生,如焦慮、厭煩感或持續增加的壓力。此外,搔抓皮膚或結痂時還可以出現滿足感、快感或放鬆感。有患者稱搔抓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皮膚的不規則感或身體的不適感。

嚴重的搔抓行為可引起組織損傷和其他軀體疾病,例如局部感染和敗血症,甚至引發更嚴重的後果。擠壓面部痤瘡引發敗血症的案例並不鮮見。損傷的組織或部位可能需要局部外用或口服抗生素進行治療,反覆摳痂造成嚴重而不可逆的皮損時須進行皮膚移植治療。

鑒別診斷

▲ 正常的搔抓行為:一般人群在很多時刻也會出現皮膚搔抓行為,偶爾造成局部組織損害,如撕痂時出血,或擠痘後出現感染等。

然而,與上述非精神病理性的搔抓行為不同,SPD會引發顯著的痛苦和內心衝突,並造成社會和職業功能受損。大多數患者每天在搔抓、想要搔抓和抵抗搔抓的衝動之間花費至少一個小時,甚至持續數小時,在一定程度上類似於強迫性儀式動作。很多患者的日常工作、學習及生活因此受到顯著影響,如迴避社交及缺課,經常通過化妝或用服裝覆蓋等方式試圖隱藏或者偽裝這些病變。臨床中應嚴格把握SPD的診斷尺度,避免擴大化診斷。

▲其他軀體疾病所致的強迫及相關障礙:皮膚搔抓由某種一般軀體疾病的直接生理效應所致。如果皮膚搔抓可以歸因為某種皮膚疾病(如疥瘡),則不診斷為抓痕障礙。

▲物質/藥物所致的強迫及相關障礙:皮膚搔抓由某種物質(如可卡因)的直接生理效應所致。如果皮膚搔抓可以完全歸因於某種物質,則不診斷為抓痕障礙。

▲強迫症:皮膚搔抓可能作為嚴重的洗滌行為的後果出現。如果皮膚損傷能被強迫症更好地解釋,則不診斷為抓痕障礙。

▲軀體變形障礙(BDD):患者可能為了改善自己所認為的外貌缺陷而出現皮膚搔抓行為。如果皮膚搔抓能被BDD更好地解釋,則不診斷為抓痕障礙。

整形科的噩夢——軀體變形障礙

精神病性障礙:患者可能出於對妄想(如寄生蟲妄想)或觸幻覺(如蟻走感)的反應而搔抓皮膚。此時不診斷抓痕障礙。

吸食冰毒所致寄生蟲妄想:治療對策

▲ 刻板運動障礙:患者可出現不同於(或不限於)皮膚搔抓的其他反覆行為,如握手及揮手、擺動身體、撞頭等。

治療

針對SPD的治療,現有研究證據有限且結果不一致。與拔毛癖相似,SPD的治療通常包括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CBT)。SSRIs類抗抑鬱葯較為常用,有助於減輕搔抓衝動。心理治療有助於患者提高對搔抓行為的覺察力,並學會如何停止。

新研究

普通人群中,SPD的終生患病率為1.4%或更高,女性較多。然而,相關數據主要來自發達國家,探討中低收入國家SPD患病率、共病、社會心理損害的研究很少。此外,SPD對生活質量(QoL)有何影響,尤其是在調整共病因素後,目前仍不清楚。

在這一背景下,一組研究者基於巴西的一個匿名研究平台招募了超過7000名個體,旨在針對這一較大的樣本探討上述課題,該研究於5月7日在線發表於CNS Spectrums。

受試者提供了社會人口學數據,並完成了皮膚搔抓-斯坦福問卷修訂版(SPSQ)。SPSQ為自評問卷,共包含13個問題,主要圍繞SPD的現象學,答案包括「是」、「否」、「不知道」三個選項。本項研究對SPSQ進行了修訂,將題目縮減為12個。受試者還完成了輕躁狂問卷(HCL-32)、患者健康問卷-9(PHQ-9)、Fagerstr?m尼古丁依賴測試、酒精使用障礙測試(AUDIT)、癥狀自評量表修訂版(SCL-90R)、簡版早期創傷問卷自評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質量簡表(WHOQOL-Bref)。研究者使用多變數模型對潛在混雜因素進行了調整。

共有7639名受試者參與了本項研究,其中71.3%為女性,年齡27.2±7.9歲。結果顯示:

▲ SPD在這一樣本中的患病率顯著高於此前報告的數據,達到3.4%(95% CI: 3.0–3.8%),女性患者明顯多於男性(P

表1 SPD的精神病理學相關因素

(Machado MO, et al. 2018)

▲ 如表1,SPD與抑鬱症、尼古丁依賴、酒依賴、自殺觀念篩查陽性顯著相關。

圖1 健康相關QoL(Machado MO, et al. 2018)

▲ 如圖1,即便調整了共病因素,相比於無SPD者,SPD患者的軀體及心理QoL也顯著更差,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者指出,在這一發展中國家的大樣本中,SPD的患病率較高,且與抑鬱、尼古丁依賴及酒依賴顯著相關,提示患者常存在其他的精神合併症。此外,鑒於SPD自身即與軀體及心理QoL損害獨立相關,在公共衛生層面上有必要推進該病的早期識別和治療。

參考文獻:

1. 韓耀輝, 楊紀輝, 潘集陽. 抓痕(皮膚搔抓)障礙研究進展[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 2015(8):510-513.

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2013.

3. Machado MO, et al. Skin picking disorder: prevalence, correlates, and associations with quality of life in a large sample. CNS Spectr. 2018 May 7:1-10. doi: 10.1017/S1092852918000871. [Epub ahead of prin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脈通精神科 的精彩文章:

健康教育針對住院雙相躁狂患者的療效評價:隨機對照研究
身心相連:握力可反映心境障礙患者的認知功能

TAG:醫脈通精神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