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少年受暴事件

少年受暴事件

米脂砍人事件嫌疑人趙澤偉

針對青少年學生的暴力事件頻發

這個社會每天都有暴力事件的發生,而針對最弱勢群體的青少年學生的暴力,近年來不時見諸於報道,其中一些性質之惡劣,手段之殘忍,讓人驚心。雖然未曝光暴力事件勢必在隱暗中發生,但那些公開施暴的報道則讓人不僅嘆止、心痛和氣憤。受暴者少有反抗,施暴者鮮有反思,這背後究竟為什麼?

01

2018年4月27日18時10分,陝西米脂縣第三中學學生放學途中遭犯罪嫌疑人襲擊,導致19名學生(14女5男)受傷,其中7人死亡。截至27日23時,死亡學生人數上升至9人(7女2男),其餘10名傷者仍在全力救治中。

犯罪嫌疑人於案發後已被警方控制。初步查明:犯罪嫌疑人趙澤偉,男,漢族,1990年1月20日生,米脂縣城郊趙家山村人。經警方的初步審訊,嫌疑人自稱其在米脂三中上學時受同學欺負,遂記恨學生,以致持匕首殺人。而在媒體的報道中,稱米脂縣十里鋪鄉一村民在嫌犯趙某父母接受警方問話時,他看到其父母向警方出示了一份病歷。

米脂砍人事件嫌疑人趙澤偉的家

在米脂事件發生之後,4月28日,貴州省教育廳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各校要加強安全管理,提升安防能力。通知要求,各地各校要切實從陝西省米脂縣傷害學生案件中汲取教訓,提升安全防範和應急處置能力。要教育引導學生遠離精神異常、情緒偏執、神態失常等有暴力傾向人員,上放學途中不要到偏僻、人少的地方行走,不在上放學路途逗留。同時積極配合公安等部門加強校園周邊刑釋人員、肇事肇禍病人、有暴力傾向人員的排查,嚴防暴力傷害學生事故發生。

在媒體和官方的通報稿中,那冰冷的文字背後,是十餘個破碎的家庭將面對未來的生活,2018年4月27日的傍晚,對很多人來說只是一個普通的如昨日一樣的傍晚,而對他們,將改變生活的軌跡,也許從此以後他們的生活都將是灰色的。如果事件不發生,死傷的學生將踏著正常的人生步驟,趙澤偉也會如他過往一樣打工、遊戲。

而對趙澤偉的事後描述,他手執利刃致19名學生死傷的原因隱指其上學時曾受欺凌和其深愛的網路遊戲,這似乎已成類似事件的慣例。

02

馬加爵歷時3天殺害同學4人的事件是針對學生暴力的標誌事件。

因為一次打牌吵架引發馬加爵對以往瑣事積怨的爆發,致使馬產生策劃殺掉同學邵瑞傑和龔博報復的心理,並先後兩次購買石工錘作為工具。

2004年2月13日晚殺害同學唐學李,馬與唐沒有任何過節,只是唐當時借住在馬加爵宿舍,妨礙了馬加爵的報復計劃而被殺。

14日晚,邵瑞傑回到宿舍,趁邵洗腳時,馬加爵用石工錘將邵砸死。

15日中午,同學楊開紅來找馬打牌,屆時馬正處理殺害邵留下的血跡,擔心事發,馬錘殺了楊。

當晚,馬以打牌缺人為由引誘龔博,在宿舍內再將龔殘忍殺害。其後在網路上查詢逃跑路線和目的地的交通、地理以及就業情況,在17日下午用假身份證乘火車逃離昆明。

據馬供述:「我跟邵瑞傑很好,邵還說我為人不好。我把他當朋友,他這麼說我,我就恨他們。」

而殺害龔的理由是因為過生日沒請馬加爵,而邵瑞傑又用此事教訓馬加爵:「就是因為你人品不好,所以龔博過生日都沒叫你。」因而被馬加爵懷恨一併殺害。

馬加爵受審圖

馬加爵事件影響之深,當年引發了學校教育及學生心理的大討論,事至今日,這一事件餘波仍未了,仍讓人不止感嘆和思考。

03

生活的表象總是平淡的,平淡提煉出來的精華才直擊人的心扉。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上個世紀台灣導演楊德昌以20世紀60年代台灣的一宗殺人事件的始末為題材,拍攝了這部經典的、反映那個激蕩時代台灣社會、長達近240分鐘的電影。

60年代的台灣人員來自內陸各省,這一時期台政府開始確立進口替代為主的內向型發展模式向出口導向為主的外向型發展模式,加之美國對台的資金和技術援助,這一時期台灣的社會在劇烈發展和變化之中。換算成中國內地的GDP增速,那一時期台灣很多年的增速都在兩位數,劇中很多畫面我們似乎都可以看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那個時期的場景。其中王永慶的台塑公司就在這期間逐漸發展的。

社會極劇發展對青少年的影響是最大的,電影中的那些學生和社會幫派的生活,青春的熱血與迷茫,愛情與友情的衝突與幻滅,在真實的鏡頭中流暢。影片中的小四喜歡小明,小明因家庭原因過早的成熟,為了生存而在幾個男生之間周旋,甚至與小四的朋友交往,小四陷入各種矛盾的情緒。終將最終的出口泄向小明,向小明捅了七刀致死。

他捅向小明時說的是:你不可以這樣被人瞧不起!

電影中那幾個純粹的少年,一個被小人暗算,一個自毀於這個世界,另一個則陷入永恆的愧疚。

04

流傳於網路,曝光於媒體,針對學生的欺凌暴力事件數不勝數。多數事件由於各種原因未進入司法程序追究法律責任,更多的事件則消亡於當事人的沉默。為什麼針對校園的暴力事件越來越多?

施暴者,受暴者,社會環境,施暴者和受暴者生活於這個社會環境中,社會環境影響了兩者的形成。成年人有社會規則和法律所約束,未完全進入社會的青少年,他們的生活可以說是另外一種生態環境,他們還不善於化解危機和利用社會與法律的力量保護自己。

一是作為社會環境重要組成部分和個體生活環境的家庭環境對施暴者的成長影響很大。由於很大一部分施暴者在家庭中受不到足夠關愛或過分寵愛的原生家庭環境,致使在性格形成過程中出現歪曲,在心態認識上不健全。以致於在社會大環境中有潛在的主動報復心理,或者在社會環境中受欺凌,心理問題的積累導致最終演變為被動報復行為。

二是作為學校教育在個人成長中的作用被綁架。從某種程度來說,在青少年出現錯誤行為後,師者的輕微體罰對塑造青少年的成長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如今對父母對青少年在學校體罰的過度關注和反應,致使師者和學校在發揮青少年進入社會前的懲戒功能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

媒體報道多地出現了學生弒師事件,說明一部分學生(當然這個比例極小)在缺乏懲戒後,對自己行為是否超出社會認識和法規的範圍基本無判斷和約束。

而目前學校教育功利化和商品化的傾向對青少年的成長也有一定的影響。

三是社會文化分級化不夠。雖然國內對文化管制十分嚴格,但缺乏對社會文化的分級管理。有的影視、網路、文化作品並不適宜未成年人去觀賞,可如今這些資訊信息的獲得對未成年人來說和成年人獲得這些信息一樣容易。這對青少年心智成長的影響不可忽視,社會文化分級管理十分必要。

有時,我們對我們下一代教育說:保護好自己,不要管那麼多。

想想,其實這是一種悲哀。

圖片來自網路。三真張老四原創文章同時在今日頭條同名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真張老四 的精彩文章:

TAG:三真張老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