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懷王雙頭鷹戰略被拋棄才是楚國不能一統六國的根本原因
拜占庭帝國的雙頭鷹徽章
先來說說為什麼說楚國是歷史上的第一個雙頭鷹國家。據維基百科,最早使用雙頭鷹作為旗幟和徽號的是拜占庭帝國,目的是顯示拜占庭帝國繼承了羅馬帝國在歐、亞東西兩部分土地。現在一般人所熟知的雙頭鷹國家就是俄羅斯。因此,關於雙頭鷹的內涵應當是:
1、地理橫跨東西;
2、東西兩頭作戰。
如拜占庭帝國,東有伊爾汗,西有保加利亞、匈牙利等;俄羅斯西有北歐、波羅的海國家、波蘭等威脅,東有中國、日本的領土情節。戰國時期的楚國在滅越國後,東有齊、宋,西有秦、巴,中有魏國,並且同樣是橫跨東西,東西國土的風俗人情各不相同。因此說楚國是雙頭鷹國家,是沒有問題的。
理解楚國是雙頭鷹國家之後,才能真正了解為什麼楚國不能一統六國。那些楚國變法不徹底(秦國就單純的西戎國家,不存在不同文化,這是商鞅變法成功的文化基礎)、封建勢力大(國家這麼大,不依靠宗親貴族去統治可以嗎?秦始皇一統後還三番五次的要求恢復封建,楚國吳起變法時有什麼能力可以建立直接管理的郡縣制?這屬於強人所難,歷史亂彈琴。)
在本文頭條文章《吳起楚國變法探討:變法是否真的失敗?楚肅王沒保留變法成果?》一文已經說明了吳起變法並沒有失敗,而是和商鞅變法一樣,雖然主持變法的人被殺了,但即位的楚肅王並沒有廢除吳起變法措施。楚國疆域廣需要依賴封建貴族治理,因而郡縣制只能部分實現,全部實現不可行。
楚國和秦國相比,疆域面積大,非熊姓貴族很多(征服地區的部落首領、吳國貴族、越國貴族、陳國貴族、蔡國貴族等等一籮筐的人很多。秦國根本之地就一塊關中平原,河西還被魏國佔領著,秦國能有多少貴族去阻擋變法?
因此,楚國沒有能夠統一六國,不是變法不徹底,最根本的問題是楚國雙頭鷹戰略沒有得到繼續執行。
出土的戰國頭盔
戰國時期楚國的戰爭表現
關於楚國在戰國時期戰爭的表現,我主要以兩個標誌來做區分:吳起變法前後、白起攻佔郢都前後。
第一階段 吳起變法前
公元前387年,吳起離開魏國,投奔楚國,並於當年被楚悼王熊疑任命為令尹(《史記吳起列傳》:「至則相楚」)。公元前387年到公元前381年這6年,就是楚國的吳起變法時期。而戰國的開始年份,我們則以《史記》戰國開始年份公元前476年為準。當年是楚惠王十三年。
年表如下:
公元前476年,吳王夫差彊,陵齊、晉,來伐楚;
公元前447年,楚國滅蔡國;
公元前445年,楚國滅杞國,和秦國議和;楚國趁越國不能有效治理淮泗地區,向東奪取越國淮泗地區;
公元前431年,楚簡王熊仲繼位元年,楚國滅莒,這表明楚國已經完成了吞併越國淮泗地區;
公元前401年,楚悼王熊疑即位元年。
公元前400年,韓、魏、趙三國攻打楚國,一直到桑丘才停止。
公元前399年,楚國被迫歸還榆關給鄭國。
公元前398年,楚國攻打鄭國,圍鄭國國都,逼迫鄭國處死相國駟子陽;
公元前393年,楚國奪取韓國負黍;
公元前391年,韓、魏、趙三國在大梁、榆關大敗楚國,楚國不得不送厚禮給秦國出面調停以求和。
以上就是吳起變法前楚國的戰爭簡要。這個階段楚國有兩個特點:
一是戰國初期向北滅中原小國蔡、杞等,向東佔據越國的淮泗地區,完成了東擴基礎布局。
二、在三家分晉後,戰國新強韓、魏、趙三國不斷南下打擊北上的楚國,奪取楚國土地。楚國對此無能為力,十五年間只有一次勝戰。
被三晉奪走土地,楚國國力衰退。即位了十五年楚悼王對此應該刻骨銘心。這也是他為什麼在吳起一到楚國,就立馬任命吳起為令尹,開始變法的背景。
秦國要奪取河西之地,而進行商鞅變法;楚國要奪取被韓、魏所佔據北部土地,而進行吳起變法。秦、楚兩國要進行變法的背景都是一樣的。
戰國初楚國地圖 注意看楚國東部及比較秦楚國土大小
第二階段 吳起變法後
吳起在楚國主持的變法,雖然只有短短的6年。但吳起死後,繼位的楚肅王以反對變法的貴族傷害楚國屍體為由,族滅楚國貴族70多戶,基本肅清了反對變法的楚國貴族。
在吳起變法6年里,楚國南擊敗百越,佔據洞庭湖、蒼梧一帶;北和趙國聯合擊敗魏軍,飲馬黃河。如此成績,作為一個君主,楚肅王有什麼理由不保留吳起變法措施?再說反對變法的貴族已經被楚肅王殺光了,剩下的都是沒膽的,無需理會。
楚肅王即位11年,只有兩場戰爭:公元前377年巴國奪取了楚國茲方,楚國修建扞關抗拒;公元前371年魏國奪取魯陽。而楚肅王之後的楚宣王即位30年除了商鞅攻打過楚國之外就沒有被攻打過。這41年的時間,楚肅王、楚宣王都是繼續執行吳起「內修文德、外治戰具」為核心的變法措施。
也就是說,實質上吳起變法時間是從公元前387到公元前370年,持續47年的時間。這比商鞅支持變法持續22年更長,因為楚國地方過大、需要安撫的貴族也多,難度比秦國高。。
吳起變法後楚國軍事表現年表:
公元前377年巴國奪取楚國茲方,楚國修建扞關抗拒。
公元前371年魏國奪取魯陽。
公元前354年,楚國派兵救被魏國圍攻邯鄲的趙國。
公元前?年,楚國派兵攻打巴國。
公元前338年,商鞅被殺,楚、韓、趙三國聯合秦國對付魏國。
公元前334年,齊威王和魏惠王徐州相王,並約定合力攻打楚國。
公元前333年,在齊魏聯盟的威脅下,楚威王消除越國後果,派軍擊敗越國主力,越國成為楚國附庸;楚軍在擊敗越軍後,北上徐州大敗齊軍。
楚威王東滅越,北敗齊,將楚國疆域擴大到最大: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五嶺,北至汝、穎、沂、泗,囊括了長江中下游以及支流眾多的淮河流域。從公元前381年吳起被殺後,到公元前333年,這48年間,楚國修內政41年,西擊敗巴國、繼續春秋時和秦國的盟好,集中精力北抗韓、魏,東擊越、齊。
公元前329年,魏國趁楚威王去世的空檔,奪取楚國陘山。
公元前323年,楚國奪取魏國的襄陵,後又攻打齊國未果。當年齊、楚、秦三國相會嚙桑。
公元前318年,楚懷王為縱長,率領韓、魏、趙、燕、齊等五國合攻秦國至函谷關。
公元前313年,張儀以600里商於地騙取楚國和齊國斷絕盟交。
公元前312年,楚軍在丹陽和秦軍作戰失敗,楚懷王以全楚之兵直入關中,和秦軍在藍田決戰,但因韓國、魏國趁楚國空虛入侵而還軍。
公元前311年,在張儀勸說下,秦楚重新結盟。
公元前309年,楚國背盟,和齊國結盟。
公元前306年,楚滅越,佔據吳越故地。
電視劇《思美人》劇照
公元前305年,楚國背盟,和秦國商議結盟。
公元前304年,秦國為和楚國聯盟,割讓上庸給楚國,秦楚於是結盟。
公元前303年,齊、韓、魏三國攻打楚國,秦楚共同擊敗三國。
公元前301年,秦國背盟,聯合齊、韓、魏三國共同在重丘大敗楚軍。
公元前300年,秦國奪取楚國襄城。
公元前299年,楚懷王為求和而入秦國,秦昭王以計扣押楚懷王要求楚國割地,秦國趁楚國無王,趁機奪取楚國八城;齊國以楚國割讓淮泗為條件送楚太子回國為王。
公元前298年,秦國因要挾不成,奪取楚國十五城。
公元前292年,秦楚重新聯盟。
公元前281年,楚國背盟,派使者重新組織抗秦合縱,齊國國力不復而拒絕,楚國組織合縱失敗。
公元前280年,楚軍被秦軍擊敗,楚國割讓上庸和漢北給秦國。
公元前279年,秦國攻下楚國西陵。
公元前278年,秦國攻下楚國都城郢都,楚頃襄王逃亡到陳。
第三階段 楚國郢都被攻破後
公元前277年,秦國攻佔楚國巫、黔中兩郡。
公元前276年,秦國所佔的楚國江旁反叛秦國,楚國重新收復。
公元前272年,楚國和秦國和好結盟。
公元前257年,楚國派兵救被秦國圍邯鄲的趙國。
公元前255年,楚國滅魯國。
公元前241年,楚國合縱攻秦,不利。
公元前235年,秦國和魏國共同攻打楚國。
公元前226年,秦軍擊敗楚軍,奪取十城。
公元前224年,秦軍擊敗楚軍主力。
公元前223年,秦國滅楚國。
小結下上文第一、二、三階段楚國的軍事表現:楚國的主要對手有三:魏、秦、齊三國。在戰國期間,楚魏戰爭11次,楚秦戰爭21次,楚齊戰爭6次。如果只計算楚國郢都被攻破前的楚秦戰爭次數為13次,基本上集中在楚懷王被騙扣押前後。
傳統的觀點認為,楚國之所以衰敗,在於楚懷王的昏庸無能和張儀的外交。但實質上,楚懷王的措施不但沒有損害楚國利益,反而讓楚國增強實力。
雙頭鷹
楚懷王的雙頭鷹戰略
如上文所述,楚國主要敵人是魏、秦、齊三國。因此這裡就針對楚國在戰國時期和這三國的關係進行闡述。
戰國初期,魏國是新貴,在整體上繼承晉國,又最早變法,因此成為戰國初第一個強國。
作為老牌諸侯國楚國,在和魏國戰爭中敗多贏少,因此楚國抓住機會,進行了變法,但因為楚國的疆域大、貴族多的特點,使得楚國的變法經歷了三代人(楚悼王、楚肅王、楚宣王)的努力,才在楚威王、楚懷王時期達成,將楚國推向最高峰。
就在楚國變法持續期間,齊國最先崛起,並在齊魏戰爭中屢屢獲勝。秦國從秦獻公改革時開始變強,更在商鞅變法時完成社會轉型。
當時的形勢是:東齊、南楚、中魏、西秦。齊國是魏國和楚國共同的東方敵人;楚國是魏國南下和齊國東下的敵人;魏國是楚國北上、秦國東出、齊國西進的敵人;秦國是魏國、楚國西進的敵人。
對於齊、楚、魏、秦來說,他們都有著一些必需的關鍵戰略要地要爭奪:
秦魏是河西之地,秦楚是商於之地,楚魏是原鄭國地,楚齊、魏齊是淮泗之地和宋國。
楚國雙頭鷹國家開始是在楚惠王公元前445年,直到楚懷王公元前306年完成,歷經139年。
楚懷王時結盟情況如下:
第一次楚齊聯盟,從公元前318年到公元前313年,持續5年時間,成果:楚國合縱攻秦;
第二次楚秦聯盟,從公元前311年到公元前309年,持續2年時間,成果:楚秦聯姻;
第三次楚齊聯盟,從公元前309年到公元前305年,持續4年時間,成果:滅越國,佔據吳越故地;
第四次楚秦聯盟,從公元前304年到公元前301年,持續3年時間,成果:秦國割讓上庸給楚;
以上就是楚懷王雙頭鷹戰略的具體運用。
楚國的頭鷹戰略的現實基礎是:楚國地跨東西,和秦、魏、齊三國接壤,隨時都需要和三國作戰。相比楚國,魏國面臨楚國一樣的境地都是三個重敵環繞;秦、齊只有兩個敵人。顯然,楚國不能同時和齊、魏、秦三國開戰,於是雙頭鷹戰略就出現了。
雙頭鷹戰略的核心是:盟秦攻魏壓齊、盟齊攻魏壓秦,以獨立第三國靈活外交而從中取利。整個戰國時期,楚國和魏國從來沒有結過盟,只有戰爭。合縱,只是臨時的組合,不能算。
從倚重程度來看,秦國需要楚國,比楚國需要秦國的程度更好,原因原因很簡單——沒有秦楚結盟,秦國就不能專心攻打韓、魏,秦國永遠沒有東出之日。而楚國沒有秦楚聯盟,最多是丟失一些土地,他日可以重新奪取回來。
秦國被困函谷關內,和楚國丟失幾個城池,孰輕孰重,很容易分辨。
看似昏庸無能的楚懷王,在和秦、齊輪番聯盟中獲取了不少的利益,滅越、取上庸等都是實實在在的土地。
相比較楚懷王用靈活的手段去為楚國獲取利益,秦昭王騙取楚懷王而扣押楚懷王要挾土地的做法,就顯得相當的耍無賴和愚蠢。不但要不到地,還搞臭自己的名聲。
電視劇《思美人》中的楚懷王
楚國真正的轉折是因楚懷王被扣押而即位的楚頃襄王。他完全拋棄了楚懷王的在齊、秦之間靈活外交的雙頭鷹策略。
楚頃襄王在齊國做人質,為回國即位而隨意答應割讓淮泗之地給楚國,回國即位後又不認帳,得罪齊國。否則完全可以聯盟齊國,逼迫秦國放楚懷王回國。
為了個人利益而損害楚國利益,得罪齊國是即位後楚頃襄王的做的第一件事情。事實上正確的處理方式應該是:以國內大臣反對、父親楚懷王還被秦國扣留為由,先割讓淮泗之地一兩個非關鍵要地的城池給齊國,誘導齊國真心實意和楚國共同欺壓秦國。
秦國再厲害,會為了一個過氣的楚懷王而得罪整個山東六國嗎?事實上,如果操縱得好,以齊得淮泗、韓魏楚逼秦歸還故地等為核心利益驅動下,秦國不得不大吐血以平息事件。楚懷王在秦國,秦國非但要挾不了楚國,還讓秦國里外不是人,本身就是一個燙手山芋。
楚頃襄王做的第二件錯事就是,即位36年,只和秦聯盟,不和齊聯盟。楚秦從公元前301年開始戰爭,直到公元前292年楚秦結盟。這9年,楚國從來沒有一次進攻秦國奪取故地的記錄。楚懷王留下來的楚國,並非是一個殘破弱小的楚國。楚頃襄王這9年,一不能發兵趁秦攻打韓魏而收復故地,二不能盟齊而逼秦,純屬虛度光陰,毫無作為。
從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在秦國死去,到公元前280年秦國殘破齊國後背盟攻打楚國,這16年秦楚無戰事甚至結盟,給了秦國侵奪韓魏、破齊的時間和空間。
楚頃襄王做的第三件錯事就是在五國伐齊時,非但不盟齊,反而趁火打劫奪取齊國的故宋地,讓齊國殘破。在齊、秦兩大強國都存在的情況下,楚國就是他們爭取的對象。無論是秦,還是齊,只要有一個國家被殘破,楚國利益嚴重受損。
因此楚國在戰國時期的轉折點是在楚頃襄王時,並非傳統上所認為的楚懷王時期。楚懷王四次結盟,均有利益成果,在秦、齊之間靈活轉身獲利。楚頃襄王一即位,馬上得罪原本可以用來逼迫秦國的齊國,然後9年不攻秦而盟和,之後更是一條心和秦國盟好到底,放任齊國被攻破致使楚國失去倚重。
齊、秦、楚三國,本來就是一個斗而不破的局:每一個國家需要和另外一個國家結盟去壓制第三國。這就是秦惠王、楚懷王、齊緡王時期的戰國核心外交關係。楚國作為連接齊、秦的雙頭鷹國家,更讓秦、齊不得不倚重和爭取。
公元前284年五國伐齊,公元前280年秦國被盟伐楚取郢都。這用事實說明:齊國被殘破後,秦國不再需要楚國。
楚國在戰國時期失去戰略優勢就在於楚頃襄王的無能和無為,即位後一心和秦國保持和平,讓秦國成功發動合縱破齊,讓楚國失去了倚重。
為您提供有價值的觀點,更多元化的看待歷史,請關注歷史哨聲!謝謝的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