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千古聖人,為何孔子可以學習如此之多的知識?主要靠三種方法
第一、童年立志
孔子早年還是很不幸的。他三歲喪父,那時他的母親只有十九歲。去世的父親除了給孔子留下一個貴族的名頭,沒有任何財物。十九歲的寡婦,帶著三歲的兒子,貧窮的日子過的可想而知。孔子從小就學會了不少謀生的手段。《論語》里記載了孔子的這樣一句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多乎哉,不多也。」孔子對自己打小學到的這些謀生的手藝是不引以為榮的,但這種實踐的經驗,我覺得對他將來學習幫助不容小視。早早立下學習的大志。孔子說:「吾十而有五志於學」。十五歲的孔子就把終身學習定為自己的目標,而且他還堅持下來了,孔子豈能沒有豐富的知識?
第二、向他人學習
《論語·子張》有記載,衛國大夫公孫朝問子貢,孔子跟誰學習,話里有嘲諷孔子並非名師高徒的意思。子貢毫不客氣地予以反擊:「文王、武王的大道並沒有崩壞,還在人間。賢者理解它大的方面,不賢者了解它小的方面,文武之道,,無處不在。夫子哪裡不能學習?他為什麼要有固定的老師呢?」這說明,在當時孔子的老師確實名聲不顯,孔門子弟有意不提孔子的老師有哪些人,為的是把孔子塑造成橫空出世的「至聖先師」。但是小珏認為,古代那麼閉塞的傳播環境,孔子確實不可能沒有向別人學習過,孔子也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說明孔子是一個重視向他人學習的人。當然他有可能由於從小家貧,沒有經歷過系統學習,但不能說他沒有老師。
第三、周公旦之助
孔子生活的魯國是周公旦的封地,周公是可以「托六尺之孤」的人,因他輔佐成王有功,成王給魯國一個最高的禮遇——諸侯享用天子的禮節。因此魯國在周代的禮儀文化遺產方面比其他諸侯國要豐富得多,這個環境對孔子的成長有積極影響。孔子自幼敏而好學成做了良好的鋪墊。而成年後的孔子已經掌握了很多文化知識,涉獵相當廣泛,博聞強記,多才多藝,有「博學好禮」的美譽。
總結來說,孔子所走的思想路線就是,繼承上古的精華,並且兼容並蓄百家之長以求達到集思廣益的方式來完善自己的思想從而達到自己學習的目的。但是這也是其他眾多流派相對反對的存在。然而這種想法的出現,就需要踐行務實並需的去做。
只有在務實踐行中,不斷的對自我進行錘鍊,才能讓其智慧得到更好的匯聚和凝練,從此成為大家所能夠接受的思想理論。同時孔子還能夠從各地的風土人情中的智慧中來尋找真知。然而這一趟遊歷下來,不但使得自己的思想得以錘鍊,知識得以豐富,同時還傳播了自己的思想和收入弟子進來。
※三國時期,為何孫權晚年性情大變,成為了昏君?這是正常現象
※三國時期的劉備為何會打不過曹操?主要原因有兩方面
TAG:歷史智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