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無人駕駛為何入局出行「最後一公里」

無人駕駛為何入局出行「最後一公里」

自動駕駛只有將人的安全放在首位,自動駕駛汽車才有可能贏得人類的真正信任,也才能由此打開它的商業化道路。

近日,美國矽谷自動駕駛汽車創業公司Drive.ai宣布,將於2018年7月起在得克薩斯州弗里斯科市(Frisco)提供自動駕駛汽車服務,半年內免費。作為Drive.ai董事的吳恩達宣稱「無人駕駛汽車終於到來」。

Drive.ai繼谷歌的Waymo之後推出計程車服務,無疑給當前的自動駕駛汽車領域增添了一份信心。

今年3月份,Uber公司的自動駕駛汽車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撞死一名行人。這起致命車禍顯然讓公眾對自動駕駛汽車多了一些懷疑。尤其是,對該事件的初步調查結果已經出來。據美國媒體報道,涉事的Uber無人駕駛車實際上在事故發生前已經成功識別到路上的行人,但決策系統並沒有視之為威脅,因此未採取車輛躲避措施,導致悲劇的發生。這難免讓人懷疑,真正的無人駕駛汽車是否真的能夠實現。

更像是擺渡車?

但現在,Drive.ai的自動駕駛汽車落地服務,並沒有因此受影響。這既是Drive.ai對自身技術的自信,也可以說,是其試圖為自動駕駛汽車贏得公眾的信任而採取的行動。

為何這樣說?首先,就運營方式而言,Drive.ai並沒有突破其他企業所做的事情。比如計程車服務,谷歌的Waymo和Uber都已經在美國不同城市推出類似服務。其次,就技術方案來說,Drive.ai採取的仍然是主流的無人駕駛技術方案,即採用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高清攝像頭的組合方式。

最後,就運行模式和速度上,Drive.ai也並沒有做出多少突破。Drive.ai的自動駕駛汽車速度限制在45英里/小時範圍內,並且也只是在固定的路線上行駛。目前,它只在弗里斯科市的固定商業區和住宅中心之間來回,未來才有可能逐步拓展到火車站等其他地點。換句話說,名義上是計程車服務,但實際上更像是擺渡車。

儘管如此,在另外兩方面,Drive.ai的做法還是很值得其他自動駕駛汽車公司借鑒:一是對人機交互體驗的打磨,二是對安全性的重視。當然,前者也是為後者服務。

Drive.ai的自動駕駛汽車比其他企業的自動駕駛汽車多了四塊屏幕,分別放置於車身的四周,用於實現汽車與人類的交流。正常情況下,司機可以通過眼神、手勢等方式,實現與行人或其他汽車司機的交流,但自動駕駛汽車顯然不可能藉助上述方法實現「交流」。因此,Drive.ai為其汽車增加了四塊屏幕,用於提示周邊的行人或汽車,比如「waiting for you to cross」(正在等待你過馬路)之類的話語,達到「交流」的目的。

這既是實現人機交互的一種方式,也是當前很多基礎設施並不完善以及無人駕駛技術仍然不足應付複雜交通道路情況之下的無奈之舉。

如果城市的基礎設施完善,使得自動駕駛汽車可以藉助網路、基站、信號燈的信息以及汽車之間的交互,從而充分掌握道路信息,那麼,自動駕駛汽車將能夠如魚得水般地在城市之間穿行。

安全需要放在第一位

至於無人駕駛技術,正如Uber的致命車禍所揭示的那樣,當前的智能汽車遠沒有那麼智能,足以應付人類社會上的各種交通問題。眾多的不確定性對自動駕駛汽車仍然是一個巨大挑戰。

這也是為何包括Drive.ai等企業的自動駕駛汽車,都選擇從出行「最後一公里」作為切入點,即在「走路太遠,開車太近(或者由於太擁擠而難以找到停車位)」的距離之間提供出行服務。吳恩達承認,「這是自動駕駛汽車的唯一出路。這個世界太複雜,製造一輛能處理所有問題的自動駕駛汽車太難了。」

話說回來,除了增加四塊屏幕之外,Drive.ai還在嘗試運營的路線上,放置顯著的信息標識,同時,將車輛漆成顯眼的亮橙色以區分自動駕駛汽車與普通車。這不僅可以讓人們更快認出自動駕駛汽車,同時也有利於大眾接受,並且在運營中更安全。

Drive.ai表示,希望這些都可以成為自動駕駛汽車行業的新標準,就像當初轉向燈等發明一樣。事實上,這也是所有從事自動駕駛汽車研發企業所應該遵循的路線。只有將人的安全放在首位,自動駕駛汽車才有可能贏得人類的真正信任,也才能由此打開它的商業化道路。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是決定自動駕駛汽車最終成敗的主要因素。顯然,Drive.ai在為此努力。

(責任編輯:蘇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的讀寫障礙學生被美國名校錄取,當父親的該怎麼做
青年向上,時代向前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