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軟裝意識變遷趨勢洞察報告
軟裝已經從單純的功能性行為升級為生活態度和個人風格的體現。消費者給「家」賦予了個性化的精神意義,這個私密的空間似乎成為了一面鏡子,映射出主人內在的品味。
對於家裝,肖傑森有點「完美主義」。
肖傑森在一家新能源汽車企業擔任用戶體驗主管,工作習慣讓他對於各種事物都非常挑剔。新家裝修完三年,客廳的一整面牆仍是空空蕩蕩的。「我想把一整面牆都刷得很素,上面就掛一幅大開幅的畫,」肖傑森描述著心目中理想的場景,「一直在尋找,還沒找到。」
不過,肖傑森並不急於填補這個空缺,比起匆忙挑選,他選擇追求最中意的設計。「軟裝最大的好處不像硬裝,硬裝必須要做好全部的基礎設施布局,才能滿足基本的居住需求。」在他看來,軟裝是一個隨著高層次需求的萌生漸漸投入的過程。
有他這樣想法的消費者並不在少數。
以前,裝潢似乎就等同於敲牆換地的硬裝修,而軟裝不過是置辦些讓房子「能住人」的必備物件。
事實上,軟裝具有更大的自由度。除了大家熟知的傢具、布藝,近年流行起來的綠植、照片牆等飾物也算在軟裝的範疇之中,人們可以對這樣的可移動物品進行組合搭配,達到想要的效果。
在《第一財經周刊》發起的「軟裝生活報告」調查中,認為「家」是「與家人一起相處的空間」選項的比例達到61%,遠超認同「解決物質需求的地方」的比例。
「回歸家庭是現在的趨勢。」朱保慧說,她在生活方式品牌美克美家擔任設計顧問。為了減少夫妻在家只是各自刷手機的狀況,朱保慧常常建議結婚育兒的消費者在軟裝細節上使用暖色調,以增進家人間溝通的慾望。
越來越多對生活品質有一定要求的消費者對軟裝的態度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肖傑森則樂於準備精緻的茶具、餐具,和不同的飲品、食物相搭配,讓家人喜歡留在在這個空間里,「現在覺得在家裡吃飯、招待客人才是一種更好、更健康的一種方式。」肖傑森對《第一財經周刊》說。
在外企擔任技術工程師的李欣,住在第一套房子里時,還不怎麼注重軟裝。「買了第二套房子後,上海出了限購政策,我至少還要在同一套房子里住5年,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不一樣了。」
對宜居環境的期望推動這位理工男在第二套房子的家庭裝飾上花費了更多的錢,與此同時,他的生活狀態也漸趨穩定。
「過了30歲,事業和心態都比以前好了,那生活也要過得好一點。」這樣的平和讓李欣嚮往簡化的生活方式,從過去的愛囤東西走向「斷舍離」,相應的,房子也從「混搭風」轉向北歐極簡與日式留白的風格。李欣感覺到,這樣的變化來自於所在圈子耳濡目染的影響,居住環境從豪華的外向型炫耀轉向個性的內向型享受,這讓原本一些還屬於小眾領域的裝飾風格,在高消費人群的家庭中流行開來。
「東西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你生活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小。」肖傑森說,他的家是略帶前衛的現代簡約風格,「這是一種生活方式,同時也是審美方式的進化。」
肖傑森非常注重中國家庭對生活品質的各方面感受,長期關注前沿趨勢讓他對審美有更高的要求。客廳掛畫的設想源於上海龍美術館的啟發,去博物館、美術館汲取靈感是他的日常活動。
「大的空間是哲學層面上的,小的空間是個人美學。」平日里他就愛研究有特色的酒店,將商用空間的設計元素移植到民用空間上。「我看了這麼多,積累了審美意識,審美意識我希望往這個風格上面走。」
消費者的鑒賞力在不斷提高。不少人平日就會搜集素材,拿著喜歡的圖片告訴朱保慧,要求呈現出這樣的美感。
這在具備經濟實力的中高消費階層中更為明顯。說走就走的旅遊已不是新鮮事,新興技術讓信息的獲取變得容易,他們的眼界也隨之開闊。不少人會去「有逼格」的地方尋求美的熏陶。
受訪者在調查中告訴我們,藝術展覽、國外圖片網站以及新興互聯網家居平台等,都是激發他們創意的渠道。
越來越多的美學追求者認同,軟裝已經從單純的功能性行為升級為生活態度和個人風格的體現。
在調查中,軟裝的「美觀、有設計感」超過「實用價值」,成為吸引消費者購買的最重要因素。在我們的調查中,有49%的受訪者同意「軟裝最重要的功能是讓房子更加美觀和賞心悅目」,並且有52%的受訪者表示願意購買「具有美感和設計感的軟裝物品。」
肖傑森就在客廳里擺放了幾把「坐起來不是那麼舒服的」微笑椅,它復刻自1963年的經典設計「三角貝殼椅」(Three-Legged Shell Chair)。「我不太坐,只是為了看。美最重要。」肖傑森說。
在杭州從事金融行業的王懿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設計感是第一的,有時候我買東西,會搜一搜看有沒有得過紅點、IF獎。」。
王懿覺得,家居是除了穿衣外,最能體現個人風格的一面。他覺得類似汽車等個人的大件物品,都是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無法改變顏色和設計。但家居不同,哪怕是一個小元素的使用,都能讓家變得不一樣。
裝修房子時,王懿特意把客廳所有的燈飾都換成了筒燈,而沒有用普通的主燈。他甚至願意用大半天的時間,去挑選一個合適的牌子。
為了和不斷升級的需求相匹配,肖傑森每年都會在軟裝的更新上投1萬元到10萬元不等的費用。王懿沒有花掉那麼多,但也不少。買花是他最高頻的消費,他購買了一月4次的送花到家服務,還想在花朵的質量上繼續升級,「熏香和床品也會換,3個月會買一套床品,越好的床單睡得越費。」
李欣的父母會因為他更換床品和窗帘而感到浪費,但小件的價格並不會讓他感到不舍,「我願意為了質感和設計感,多付出一些費用。」
這些23歲至35歲的年輕階層正在成長為軟裝消費的主力軍,和老一輩比起來,受過更好教育的他們對家居有著獨特見解,傳統風格在他們中間並不流行,他們甚至會創造各種稀奇古怪的多元混搭。
「年輕人對個性化的要求很高,會明確說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朱保慧說,有想法的年輕人往往在合作中佔據主導地位。
作用力是雙向的,軟裝的升級也在悄然影響著這些居住者的心理與生活。
「未來變化太大,保持競爭力不被淘汰,這點壓力比較大。」即使是擁有一定話語權的資深技術人員,李欣仍然不敢在自我充電上懈怠,花時間打磨軟裝成為一種釋放壓力的方式,也讓他感受到了生活質感的顯著提高,「讓我心情更好了,我願意為心情好買單。」
在日新月異的智能汽車領域工作,軟裝讓肖傑森的生活更加從容。「回到家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會很開心,不管有多少壓力都會慢慢平復下來。做事情就會想得更充分一些,最後目標就會更從容地實現。」
王懿則一直保持著看樣板房的習慣,關注好好住、一條等媒體平台,進而研究建築設計,從中學習家裝領域甚至美學方面的知識。「我注重細節,看兩個瓷磚之間的縫兒,普通的糙,好的縫隙很完整。看得出來樣板房工藝到底怎麼樣。」
「我是很享受這個過程的。就像一個佈道者,可以把美傳遞給更多人。」肖傑森說。調查發現,消費者的關注度在上升。
儘管是朋友眼中修鍊許久的「佈道者」,他還是希望能和專業設計師交流,「畢竟他們看到的東西更廣泛,因為他們的職業就是去發現更美好的生活嘛。」肖傑森說。
高達76%的消費者在調查中流露想請專業設計師來設計軟裝風格的意願,然而市場上一般的家裝公司卻並不能滿足如今的需求,類似美克美家這樣由品牌衍生的軟裝設計服務,也只是少數。
「硬裝修的設計師根本沒辦法提供各種各樣風格上的建議,所有顏色的搭配、材質的選擇,基本上都是我來選的。」
儘管人們都在追求更好的居家環境,仍有很多中國人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怎樣的效果。「有些消費者有很好的審美,但實際上怎麼搭配比較合適,他們還是需要專業的建議。」
於是,觀察、理解這些居住者的真實狀態,引導他們探索適合自己的軟裝,進而享受軟裝組成的空間帶來的美好,是朱保慧工作的重點。這也是美克美家作為軟裝品牌,不只是賣產品,還堅持提供軟裝設計服務的初衷。
「如果重新再裝修,或是再買套房,我要找一個好的設計師。」肖傑森肯定地說。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肖傑森、王懿為化名)
中國軟裝意識趨勢變遷洞察報告
隨著中產階層人群的擴大、消費者收入的提高以及對於「美」的意識的覺醒,如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賦予了「家」個性化的精神意義,他們在這個空間中傾注了更多的金錢和精力,讓「家」這個空間更有品質、更具個性。因為,這個私密的空間已經成為一面鏡子,會映射出主人內在的品味。
《第一財經周刊》攜手生活方式品牌美克美家,共同發起「中國軟裝意識變遷趨勢洞察報告」調查,選出具有一定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的消費者,共回收2519份有效問卷。 我們想通過這次調查,了解消費者在軟裝方面的認知、態度和行為,探討和記錄這些數據背後,新一代消費者在居家生活方式與審美觀念方面的變遷。
通過採訪、比較和分析收入在1萬元以上和年齡在23歲以下的人群,在不久的將來,軟裝將呈現以下的趨勢:
※讓未來發生 2018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來了
※今天封面好精彩,看今日頭條
TAG:第一財經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