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挑糞教育」還得合理設計

「挑糞教育」還得合理設計

明明是四川廣安市鄰水縣的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上周末被父親帶到鄉下老家進行了一次「苦難教育」——挑糞。據媒體報道,明明在連續兩天未完成作業的情況下,跟父親保證如果再犯就回鄉下挑糞,但第三天,他仍然沒有完成作業。父親「兌現承諾」,整個上午,明明挑著三四十斤重的糞桶向300米遠的玉米地里來回挑了七八趟。

孩子的父親首先向孩子講明了犯錯應該受罰的道理,孩子自己也表示認同。因此,這並不是一次簡單的體罰或者變相體罰,而是孩子對於自己承諾的兌現,體現了父親對於誠信和擔當精神的培養。體會勞作的不易,才能更踏實地學習,通過「挑糞教育」,孩子在身體的苦痛中受到了教訓,比如明明向父親保證以後會按時完成作業,並提高考試成績,而從老師的反饋來看,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態度也有所進步。應該說,此次「挑糞教育」是成功的。

但是,「挑糞教育」並不值得進行簡單地模仿,因為其行為本身存在明顯的限制。首先應該注意到,明明的父親曾經是一名農民,這種教育方式本身有明顯的環境特徵,如果是來自城市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選擇同樣的方式,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

對於「挑糞教育」的關注點應該放在教育的過程,而非行為本身。讓孩子體驗「挑糞」的懲罰,並不應該是暗示其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只能從事體力勞動,而是讓他在實踐的過程中,在身心雙重「煎熬」的情況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做出反省和保證,這樣才能在根源上消除問題。但是很可惜,在教育過程中,明明的父親通過在孩子面前比較「挑糞」和讀書的優劣性,從而傳達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希望孩子跳出農村,不再像自己一樣挑糞種田,是務農群體家長的普遍想法,體現了父輩的良苦用心,但通過貶低勞動的價值性來拔高讀書的意義,這本身並不可取,也不利於孩子正確價值觀的養成。

「挑糞教育」雖然是一種不錯的嘗試,但從其本身進行分析,應該了解到其中存在的客觀情況和深層次問題,用理性的眼光加以看待。

(作者系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15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砥礪前行
課程魔術棒點「弱」成「優」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