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愛,從來都不容易
當今社會,年輕父母大多是上班族,工作、學習、 家務、社會活動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幾乎沒有時間好好「看見」自己的孩子,不少家長因為和孩子的溝通很少,造成了親子關係緊張。
但是,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意識到親子關係才是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關鍵。要知道孩子無時無刻不在對我們「說話」,家長要學會去看見,去傾聽,學會與其交流,孩子日後心理的良好發育,上學後乃至走上社會後融入集體的能力,都與家長和他們的早期交流密切相關。
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曾提出:孩子所有知識的構建都要通過操作活動來獲得,遊戲在兒童的智力和認知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他提出,只有讓孩子自己具體地和自發地參與活動,才能獲得真實的知識,形成他們自己的假設,並通過不斷的自主活動,給予假設以證實或是否定,只是觀察別人的活動並不能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學前遊戲論》中根據馬斯洛的需要理論將兒童的生活需要劃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的生活需要是生理性的
它的滿足確立著兒童對外部世界的最初信任,主要包括基本生存需要、身體活動的需要和安全需要。
第二層次的生活需要是心理的
主要包括理解環境和影響環境的需要,其生理機制是中樞神經系統維持最佳覺醒水平的需。什麼是覺醒水平,簡單來說就是大腦的活躍程度。
當外部環境刺激信息過於貧乏或單一,就會使兒童在心理上產生緊張、厭煩等消極反應。於是孩子有需求提高自己的覺醒水平,他們會在興趣或好奇心的驅使下,對環境進行探究,或者去改變環境,從而使心理覺醒水平保持最佳的需要,這是高級的精神性或社會性需要。
第三層次的需要是社會性與自我發展的需要
包括社會交往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和尊敬認可的需要。從寶寶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他們就開始顯示出表現自我、獲得成功和得到他人好評與認可的明顯預期。
據統計局發布的公告,2017年中國的恩格爾係數已降至29.3%,達到發達國家標準,接近富足水平(恩格爾係數,是計算食物支出,所佔全部支出的比例,以此來衡量個人與國家的幸福程度)。
恩格爾係數降至29.3%,意味著十幾億的中國人,從匱乏時代走出,開始關注自身的發展與幸福。而幸福更多的時候正是一種心裡的感覺,和人的心理需求是否被看見、被回應、被滿足有關。
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不少人有過物質相對匱乏的經歷,所以我們的人生從小多被教育的要注重實用,可是「有用無用」的認知,很多時候都是受限於大環境的。
比如,飢餓時,只有吃飯才最有用,除此之外的需求,會被視為不正經。這個階段的人,不難得出「讀書無用」的結論,因為知識變現的周期太長,真的等不及。
比如,吃飽後,人們開始追求質量,追求精美,追求品味。人的認知範疇也開始擴張,為了不再有心理的匱乏感,人們開始追求文化娛樂、精神享受。
讀書、休閑、娛樂、虛擬互動,開始從「無用」地帶,進入到「有用」的社會化大生產領域。
對孩子發展的關注也是一樣,從幾十年前關注吃飽穿暖,到十幾年前吃好穿好這些外部條件,再到現在逐漸開始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這的確是好的轉變,但關注不只是要有理論知識的學習,還應當有切實的互動.
而觀察孩子的心理需求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孩子一起玩,在遊戲的過程中,以孩子的視角去理解他們眼中的世界。
不少養育過孩子的家長都會奇怪:小嬰兒為什麼會對一個普通的塑料袋特別感興趣,而對家長放置的玩具熟視無睹?為什麼總是盯著一個物品出神,有什麼特別有意思的事呢?諸如此類成年人不理解的行為背後,是孩子的認知發育和心理不斷建構的過程。
真正的看見是理解,理解這些行為,才有可能理解孩子,孩子在被看見的過程中,收穫的關注,得到的愉快體驗和被溫柔對待的感覺,會內化到他們的心裡,展現在以後的性格中。
智能時代技術的變革和發展超乎想像,更重要的是我們正面臨著的是一場認知大革命,一切簡單、機械、重複的工作都會被機器替代,不被替代的可能只有每個人的「軟實力」。
父母作為孩子最早接觸的模仿對象,給予孩子創造力、批判性思維、樂觀積極地性格、安全感充足的強大內心等,這些「軟實力」的培養,才是可以幫助孩子從容應對智能時代發展的不二法門。因為這些需要長期潛移默化和沉澱的實力,才是「人」能夠區別於機器的不可替代能力,是讓人能夠豐富起來的、帶著溫度的力量。
那些特別棒的人,會推動世界發展,雖然我們不一定是頂級人才,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不斷成長,以開放的心態,終生學習,提升自己的認知,做一個對孩子有啟發能力的家長。在養育這件事上,面對自己生命的延續,以極大的耐心,不吝付出自己長期的積澱,甚至是一生的修為。
真正的愛,從來都不容易。
※台灣:0-3歲嬰幼兒托育的領先者
※凱特王妃產後7小時驚艷亮相!外國人難道不用坐月子嗎?
TAG:撲騰親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