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晉北方言:丟盹

晉北方言:丟盹

原標題:晉北方言:丟盹


晉北方言:丟盹


宋旭

「丟盹」是一個很土的方言辭彙,意思是打瞌睡。


小明是個迷糊蛋,上課老丟盹。


「五拿糕」走路也丟盹,不是撞樹,就是撞電線杆,常常滿臉黑青。


「二沒眼」去陝西拉煤,半路上丟了一盹,連人帶車翻溝里了。

懷仁人有一句口頭禪,很值得玩味:搖錢樹下丟盹……


「丟盹」,大致分三種情況。一種是應大腦的睡眠要求、作為總體睡眠不足的補充而引發的;第二種是因為眼前的情況太令人乏味,由逃避的心態逐漸引發的,這種情形常常發生在不感興趣的會議或報告會上;第三種是無所事事、百般無聊時不由自主的瞌睡。



按照現代漢語字面上的解釋,「盹」,有「小睡」之義。但「盹」字不見於《說文解字》,中古同「目+享」字,意思是目光遲鈍。而「小睡」實為後起之義。


「丟盹」屬於漢語讀音演變過程中的「借字表音」。就是原有漢字的讀音發生了變化,但在方言里仍然保留其原有讀音,在書寫過程中,人們借用與其本字原有讀音相同的漢字去替代。這種現象在漢語中極為普遍。

那麼,「丟盹」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丟盹」,應該是「睡頓」。



清人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卷五《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中提出:「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意思是說,上古沒有今天普通話中的 zh、ch、sh、r 幾個聲母,捲舌音聲母在上古都讀成舌尖音聲母 d、t、n、l 。在音韻學上,指「端透定泥來」聲母,到了中古「端透定」又分化出「知徹澄」和「照穿床審禪」中的一部分,到了元明清便匯合成 zh、ch、sh 。


「古無舌上音」這條音理具有極高的價值。對我們學習普通話,區別 zh、ch、sh 和 z、c、s 聲母用途極大。按照錢氏這一音理,推導「睡」之上古應在定母。「漢典」擬構「djols」。音近「丟」。而「頓」之上古音為「tu:ns」,中古廣韻音王力擬構「tuen」,潘悟雲擬構「tuon」。

「睡頓」的意思是「倦極假寐」。



《魏書·甄琛傳》中有一則材料:「(甄琛)舉秀才,入都積歲,頗以奕棋棄日,至乃通夜不止。手下蒼頭常令秉燭,或時睡頓,大加其杖,如此非一。」說的是北魏時,甄琛到京都應試秀才,因特別喜愛下圍棋,常常是通宵達旦都不停止。每次下棋時,甄琛讓手下僕役給他執掌蠟燭,僕役有時睏倦到了極點,打起瞌睡,他便拿起桿杖捶了過去。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所說的「睡」,和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睡」字是有區別的。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睡,坐寐也。段玉裁註:(睡) 坐寐也。知為坐寐者、以其字從垂也。就是說古代的「睡」字,是「坐著睡」的意思。今天我們所說的「睡」義,在古人那裡,叫做「寐」,即段玉裁所註:「 (寐) ,卧也。俗所謂睡著也。」

「頓」字,《說文解字》的解釋是「下首也」。段玉裁注曰:當作頓首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磕頭」之義。


「睡」與「頓」合為一詞,就是「坐著睡覺,並不斷地磕頭」。


不得不佩服古人選字造詞的智慧,太形象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雁門文叢 的精彩文章:

地名背後的歷史:《山海經》中的「高柳」
地名背後的歷史:大黃巍、豐黃巍——《水經注》里的「巨魏亭」

TAG:雁門文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