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家長送孩子留學的擇校類型

中國家長送孩子留學的擇校類型

1

大撒把型:有一部分家長對留學和國外學校了解並不是很多,可能只是到這些國家旅遊或公出過,覺得當地的自然或人文環境看起來不錯,但是對當地的教育制度和學校分類等有關留學的專業知識知之甚少,對孩子求學之事只能完全依託朋友或者留學中介機構辦理。

2

投親靠友型:留學目的地國家或城市有親戚或朋友,很可能送孩子出國就是因為朋友或者親戚的強烈建議才決定的。申請哪個學校也是由親戚或朋友推薦的。此型多見於有移民打算的家庭。

3

隨大流型:雖然對國外教育制度和學校不太了解,但是經常關注各種渠道的留學信息,也經常參加各種展會,有機會就跟有留學經驗的家長和孩子聊,結果因為信息量過大,正反面信息堆積纏繞在一起,變成了解越多越不知道該怎麼選擇的尷尬狀況,最後沒辦法,抱著從眾的心態,還是選擇了主流國家的普遍申請學校。

4

清楚明確型:此類家長多有海外教育或工作背景,對當地的教育和學校情況清楚明了,對孩子的留學規划起步較早、準備全面,計劃周詳。

我個人認為這幾種家長類型中第四種家長是比較理想的,雖有一定數量但佔比很少。第一種類型家長之前較多,可隨著家長認知需求的增強,數量已經變得越來越少。第二種類型的家長,信息來源準確,需求明確。目前常見且數量佔比大的,是第三種類型的家長。我們可以在下面的內容中分別以案例的形式說明一下其中占數量比較多的兩種類型的家長,希望可以為大家提供一些經驗。

1

第一種類型的家長的孩子出國,撞大運的成分很強。

案例:Paul現在15歲,目前在英國一所中學裡讀GCSE,這已經是他在這個學校的第二年了。父母雖然都是生意人,但從小一直特別關注他的教育,為了孩子買學區房,請各種家教。

小學畢業那年,爸爸偶然認識了一個專門做小齡留學的專家,幾次見面後就定下來馬上要送Paul出國。Paul從小就聽爸媽的話,覺得爸媽的選擇不會有錯。可等到了學校,這才發現學校招收了不少成績差、不學習的中國孩子。Paul雖然儘可能地避免受他們的影響,但讓他頗感壓力的是,出國前引以為傲的英語水平,到了課堂上也只能聽懂30%。

Paul頂住壓力努力學習,一年以後考試都是中國學生里的第一名。Paul的目標是考上牛津或者劍橋,他知道如果在這個學校呆下去,自己的機會渺茫。在英國呆了兩年,Paul已經了解了英國的教育制度和學校分類,他心中十分嚮往那些知名中學,覺得以自己目前的成績和表現一定能申請上。去年11月他參加了其他學校的測試,落選了.....這讓Paul很受挫,這也讓他意識到了「雞頭鳳尾」的差距。已經錯過最佳轉學時間的Paul,目前還就讀於他之前的學校。

每次說到這些,Paul的媽媽都在埋怨爸爸聽了一面之詞就把孩子送到目前所在的這個學校,她最擔心的是繼續在這個環境里讀下去,會不會讓孩子的下一個希望再落空。

點評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時候,中國開始興起了出國熱,那個時候大家信息不對稱,很多家長無法獲取國外院校信息。但隨著網路的興起以及普及,這種情況得到了質的改變。因此,在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個人實在無法理解這第一種類型的家長到底是這麼想的。在中國沒有開放二孩政策的時候,很多中國小留學生是家裡的獨生子女,可以說是承擔著這個小家庭甚至整個家族的重要使命。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個孩子未來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這個家庭以後的興衰。不僅僅如此,中國家長曆來重視孩子的教育,並把教育作為一種投資給孩子。

令人不解地是,這麼重要的事情,卻真的有家長憑著片面的信息或者道聽途說便草草做了決定。我見過很多學生深受其害,不僅影響到了孩子的前途,有的甚至影響到了親子關係。對於這類家長,我的建議是首先通過了解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以及未來設想,做一個系統的留學規劃,而不是隨便看到一個學校就把孩子送出去。首先,家長和學生需要明確留學目的地。每個接受留學生的國家,政策都是不盡相同的,不能一概而論。例如有移民規劃的家長,你需要關注想去的這個國家的移民法律是否支持或者歡迎留學生申請移民。

確定好國家後,家長需要根據孩子的學習特點、需求以及家庭的經濟條件來明確想去私立學校還是公立學校。特別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很多西方國家的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是不同的系統,教學方式上會略有差別。這一步分析完之後,家長需要去尋找適合孩子的具體學校。國外的很多學校都有自己的傳統和特色,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做一下功課。現在信息技術很發達,你可以通過網路搜索,到當地教育局網站或者具體學校網站上去查詢相關信息。有的家長擔心語言問題,其實現在國外的很多學校的網站是好幾種語言版本的。因為中國留學生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所以有的學校專門設置了會講國語的工作人員為家長答疑解惑。收集好學校信息後,再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家長才好做出正確選擇,以把孩子送到哪所學校去。

2

第三種類型的家長,孩子留學走彎路的可能性很大。

案例:Tim,北京重點中學的初一學生,家裡好多朋友在澳洲,父母也有往那投資的打算,Tim自打上初中後,就被課業壓得喘不過氣來,加上空氣質量問題,經常生個小病。父母看著心疼,想著既然本來也打算把孩子送澳洲去上學,那還不如讓孩子早點出去減減負。

Tim的父母都受過高等教育,文化程度高,社會交往廣,參觀了不少的教育展。中介、朋友問了個遍,最後首選是私立學校,雖然功夫下了不少,但是百密一疏,申請的時候才知道澳洲好的私立中學都需要AEAS成績,對此毫無準備的Tim父母一下子措手不及。本來計劃3個月以後出國,眼看就不能成行了。Tim父母到處諮詢,後來中介支招,先去讀公立,學習,將來語言水平肯定能有提高,到時再考AEAS轉學。Tim父母覺得這個邏輯甚好,於是三下五除二把Tim先弄到一個還有位子的公立學校去了,滿心以為半年後孩子語言能力就能得到大幅提高,到時再順利轉進心儀的私立學校。

結果Tim進了這個學校才發現,學校地處當地的貧民區,很多孩子都是難民身份移民過來的,拉幫結派欺負其他國家的留學生,Tim跟他們打了幾架,實在是無法再待下去。為此,愁壞了的父母在國內費盡周折給他聯繫了當地的一個私立優質中學。學校的老師非常同情也希望幫助Tim,幾番交涉,最終才把Tim轉了出來。

我是在國內的一次活動中遇到Tim的,他知道我正在研究海外留學生狀態後,把他的故事告訴了我,「我很感謝現在學校的老師。」Tim跟我說 「我真的不希望再有孩子被送去之前的那個學校了,所以我才跟你講這些」。「那這個學校讓你考AEAS了嗎?」「考了啊,逃不掉的,學校有語言中心,雖然沒達到直接進主課的要求,但是我可以先在語言中心裡學習。」「對了,我國內的另外一個同學,也很有意思,他家裡聽了其他朋友的建議,說昆州中國學生少,新州中國學生多,而且昆州的一個好學校免AEAS成績,所以立馬去了,結果到了後才發現這個學校本身就是AEAS的考點,讀語言時是不要成績,讀正課前必須要考到一定分數才可以。出國前好多東西都不知道啊,出來以後才明白其實是這麼回事。」

點評

如果說第一種家長是有惰性的家長,相對來說,那麼第三種類型的家長就是比較勤快的家長了。但費時費力的事情做了不少,卻很多功夫都沒有下到點子上。第三種家長儼然是留學專家,說起留學頭頭是道,似乎無論哪個國家的留學的事情都多少知道一點。因此,很多人就會說:這不是挺好的嗎?多了解一些沒有壞處啊。平心而論,很多中國家長只是想去了解各種各樣的信息,但因為家長從小到大的教育經歷中沒有經過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的訓練,而在國外,很多大學的大一必修課就是這個培養批判性思維的課程。這種思維訓練的缺失導致很多家長在信息過剩時代,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卻不知道如何批判性地去篩選出有效信息。

對於這種類型的家長,我的建議是首先理清自己信息的來源方式,並把從中介老師、親戚朋友、網站上得到的信息分別進行歸納。但無論這些信息有多麼地相同或者不同,作為家長都需要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包括孩子的性格特徵、語言水平、興趣愛好以及與人溝通交往的能力進行選擇。一般來說,性格外向的學生,語言和文化適應的過程會相對短一些,因為這樣的孩子容易積極地融入學校各種活動當中去,也容易和本地孩子成為朋友。這些看起來都是小事,但等孩子真正到了國外,家長會發現這些其實都是比較重要的事情。以前有個家長曾經專門給我發微信,問的問題很簡單:「為什麼我的孩子在國外的學校沒有朋友?怎麼樣才能讓她快速地交到朋友?」其實往往就是這些小事,最終會影響到孩子的適應性,進而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成績甚至自信心。

還有,第三種類型的家長熱衷於搜集各種信息,卻往往忽略了對留學目的地國家的教育體系進行分析。正如剛才所提到的,教育體系直接影響著家長應該選擇的學校類型,而學校類型會影響到選擇的具體學校。如果家長只做了選擇,卻不是按照這個邏輯去選擇的,往往會給孩子留學之路埋上一顆炸彈。

小結

以上出問題的幾個案例,普遍有一個共性:留學決定做的很突然,很多都是偶然事件促成的臨時起意。

家長沒準備,孩子更沒準備。可大家有沒有想過,一旦做了要送孩子出國的決定,就給自己和孩子套上了緊箍咒,這時家長很容易鑽進牛角尖,中途有什麼變故或困難,往往會表現得心浮氣躁,突然看到一點曙光,卻又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殊不知,倉促混亂間築起的留學之路,卻往往把孩子導向了荊棘之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