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翠映日煥輝輝:紀念正在消失的綠孔雀

金翠映日煥輝輝:紀念正在消失的綠孔雀

在中國南部蒼茫的森林裡曾經廣泛分布著綠孔雀,這是一種美麗的大鳥,它們時常在林地河灘旁翩翩起舞,展示著自己那美麗的羽毛,尤其當它們開屏的時候,數百根長短不等的尾上附羽圍成一個近似圓形的羽屏,秩序化排列的眼狀斑在翠羽的映襯下給人一種視覺上的震撼。孔雀很愛惜自己這一身金翠燦爛的羽毛,為了保持美麗的妝容,它們在森林的空曠地方驕傲的踱著步,小心翼翼的打理著這身華麗的服裝。人們在森林裡經常會遇到這種美麗異常的鳥類,他們也愛上了綠孔雀這身美麗的羽毛,因為孔雀珍愛自己的羽毛而不願遷飛到密林深處隱藏自己,人們很容易就將它們捕獲,到頭來它們滿身華麗的羽毛成為了人類的裝飾物。

綠孔雀,圖片選自《雉雞類鳥類專論》

A monograph of the Phasianidae or family of the pheasants

中國古人用綠孔雀的羽毛裝飾服裝、製作羽扇,到了清代官員們甚至通過官帽上孔雀翎毛的多少來判斷品級,這樣一來綠孔雀在人們貪婪的捕獲下變得越來越少。人們只能通過繪畫將它們美麗的容姿展示出來,孔雀特別適合用精細描繪的工筆畫法來表現,以此展示出一種富麗堂皇的裝飾美感。

清代官帽上的孔雀花翎,圖片來源於網路。

自古以來,人們就喜愛將孔雀的這種美麗身影描繪下來,孔雀特別適合用精細描繪的工筆畫法來表現,以此展示出一種富麗堂皇的裝飾美感。孔雀色彩絢麗的羽毛可以用來象徵富貴,正如《宣和畫譜》中講到:「花之於牡丹芍藥,禽之於鸞鳳孔翠,必使之富貴」,因此在傳統的中國畫中孔雀往往與色彩明艷的牡丹花搭配在一起,烘托出一種富麗堂皇的氣氛。

宋· 佚名 《紅梅孔雀圖》冊,圖中描繪有一對綠孔雀,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清宮《鳥譜》描繪的圖像中,孔雀是首個被描繪的真實鳥類,排在它之前的鳳和鸞都是傳說中虛構的神鳥,由此可見孔雀在古人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清宮《鳥譜》中的一幅孔雀圖正是這種創作意象的完美詮釋:畫面的右下角盛開著繁盛的牡丹花,花叢中兀立的太湖石上站著一隻羽毛華麗的雄性孔雀,它正俯首注視著地上與它對視的另一隻雌性孔雀。在這雌雄孔雀的互動中巧妙地傳達出中國繪畫講求氣韻美學特徵。

清 余省、張為邦 清宮《鳥譜》之「綠孔雀」,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宮《鳥譜》一般只會對一種禽鳥繪圖一張,如果是大型鳥類則常常會將雌雄個體用兩幅圖分別描繪,而在孔雀的描繪中,清宮《鳥譜》的創作者除了將雌雄孔雀描繪在一幅畫面外,還極為特例地描繪了一幅展示孔雀生理行為的「開屏孔雀圖」,由此也可看出畫家在創作此套《鳥譜》時對孔雀開屏行為的重視。實際上在傳統中國花鳥畫中很少有表現孔雀開屏的畫作,從宋代到清代存世的孔雀圖幾乎都是孔雀未開屏的形象,只有在清代乾隆時期的宮廷繪畫中出現過幾幅孔雀開屏的形象,最著名的就是郎世寧所繪的《孔雀開屏圖》,而這幅畫是郎世寧在1758年接受乾隆帝的旨意,依照當時宮中飼養孔雀真實開屏的樣貌寫生創作而成。

清 余省、張為邦 清宮《鳥譜》之「開屏孔雀」,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 郎世寧 《孔雀開屏圖》軸,圖中孔雀為藍孔雀,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孔雀的描繪需要很高超的畫技,宋代學者陸佃在其所著的《埤雅》中就指出:很擅長花鳥畫的畫家也會畏懼描繪孔雀,這是因為孔雀滿身金翠燦爛的羽毛很難被描繪渲染出來。開屏的孔雀其描繪的重點正是宏大的羽屏,這不僅需要高超的畫藝,更需要敏銳的觀察和寫生能力,對於很難見到孔雀實物的畫家來說,他們只能依據前人的畫樣進行創作,開屏孔雀這種對觀察和寫生要求較高的繪畫創作自然就很少被創作出來。清宮繪畫中出現開屏孔雀一方面是宮廷畫家很容易觀察到宮中飼養的孔雀,另一個重要原因或許是這一時期擅長實景寫生的西洋畫法傳入清宮,以郎世寧為代表的宮廷畫家採用西洋畫法創作出了孔雀開屏的圖像,並將其應用到各類展現宮廷生活場景的繪畫中,有一幅清宮繪畫描繪著乾隆在御花園中觀看孔雀開屏的場景。

清 郎世寧 《弘曆觀孔雀開屏圖》軸,圖中乾隆正在觀賞藍孔雀開屏,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 佚名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之十一月景象局部,圖中庭院中一隻孔雀正在開屏,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 金昆 《有鳥二十章詩意圖》冊之「孔雀」,圖中後宮仕女環繞觀賞孔雀開屏,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從清宮《鳥譜》中孔雀簇生的冠羽和黃色臉頰來看,畫面中描繪的孔雀正是產自中國的綠孔雀(Pavomuticus)。實際上,綠孔雀佔據了中國傳統繪畫中孔雀形象的絕大部分,無論是宋代院體繪畫,還是清代寫意繪畫,畫面中時常會出現綠孔雀的形象,這是因為,歷史上綠孔雀曾經廣泛分布在中國的南方地區,雖然因為長久以來的濫捕,造成了綠孔雀在中國境內生存區域的縮小和數量的下降,但它的形象一直在傳統繪畫中被傳承著,這種傳承甚至影響到了日本的孔雀繪畫,在這個不產孔雀的國家,傳統繪畫中出現的孔雀幾乎都是綠孔雀,以至於西方人是通過日本繪畫中的孔雀形象第一次認識到綠孔雀這一物種。

明治時期 滝和亭 《孔雀圖》,圖中描繪一對綠孔雀,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明治時期 田中利七 《孔雀圖刺繡屏風》,圖中描繪一對綠孔雀,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江戶時期 歌川廣重 《海棠孔雀圖》,圖中描繪一隻綠孔雀,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今天我們熟悉的孔雀均是藍孔雀(Pavocristatus),在郎世寧創作的《孔雀開屏圖》中描繪的兩隻雄性孔雀就是藍孔雀,通過畫面上的乾隆的御題詩可知這兩隻藍孔雀是西域哈密地區進獻的貢物。藍孔雀並不是中國原產的鳥類,它是後來通過貿易和朝貢才逐漸進入中國境內的,因為它們更易繁殖和豢養,現在的數量遠遠超過中國原有的綠孔雀,這就使得中國人傳統意識中的綠孔雀形象逐漸轉變成了藍孔雀。

藍孔雀,圖片選自《雉雞類鳥類專論》A monograph of the Phasianidae or family of the pheasants

綠孔雀今天在中國僅僅分布於雲南省西南部山區,隨著這些地區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綠孔雀至今已經極度瀕危,據2014年的調查統計,中國野外生存的綠孔雀以不足五百隻。這種出現在漢樂府《孔雀東南飛》中的愛情鳥,描繪在傳統中國繪畫中的富貴鳥,正在與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的中國人漸行漸遠,它們即將消失在這個星球上,如果我們對它糟糕的生存現狀仍然漠視,或許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只能通過清宮《鳥譜》來欣賞它那已經消失的美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代藝術的博物世界 的精彩文章:

傾城之色:牡丹的圖像文化史

TAG:古代藝術的博物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