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焦慮源自不自信,而不自信源於……
01
我們這一代人做父母,比我們父母那一代人焦慮。
那時候說,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如今說,你自己就是孩子的起跑線。我們忽然就莫名心慌了。
興趣班,肯定要上的,學區房,拼了命也要買的。這樣就能讓年輕父母不焦慮嗎?不不不,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可能使他們焦慮。
我曾看過一個媽媽寫給一位育兒達人的求助信。她說,孩子平常特別黏她,去參加幼兒園的親子活動,離開的時候,孩子哭著不讓她走,別的孩子都沒哭,就她的孩子哭了。
老公說,她不應該去參加活動。
閨蜜說,這孩子就是你慣的,你不應該讓他太黏你……
她洋洋洒洒說了一大段,滿滿的焦慮都快要溢出屏幕來了。當局者迷,而作為旁觀者,別人一眼能看出問題來。
老公說,閨蜜說……誰都能說上她一兩句。她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也不知道到底該怎麼辦,所以才會焦慮。
但凡了解些育兒知識的人都能看得出,她老公和閨蜜的說法都不對。老公教她逃避,閨蜜讓她疏離,都不是什麼好方法。
我們必須承認,新手媽媽經驗不足,在育兒路上,需要更多的幫助和指點,可是,請記住,你需要的是指點,但,絕不是指指點點。
過來人不一定有經驗,有經驗也不一定是對的。多少錯誤百出的育兒民俗大法,代代流傳,不就是過來人仗著所謂「有經驗」,傳授給別人的嗎?
02
我閨蜜的小孩,兩三歲的時候,有段時間老愛發脾氣,動不動就開始不分場合的哭喊。
孩子在外面不止一次被別人當面說:「喲,這孩子,脾氣怎麼這麼壞!」
言下之意,你們做家長的肯定沒教好。一下子給大人和孩子都貼了標籤。
在家也沒好到哪裡去,孩子一哭鬧,老人家就哄,哄不好就抱怨:「也不知道隨了誰,怎麼這麼壞的脾氣!」一遍遍絮叨,卻於事無補。
面對這樣的指責和抱怨,閨蜜每次都羞慚的不行,每次孩子一哭鬧她就特別焦慮。
她的焦慮源於不自信,不自信源於育兒理論知識的不足,不知道該信奉什麼。別人說她的孩子是壞脾氣的孩子,她就立刻認定,自己的孩子確實是。
可實際上呢?兩三歲的孩子自我意識在成長,他意識到,自己已經可以向大人爭奪到一些「權利」了,於是,他採取了最本能的方法,哭鬧。
這個時候,應該行動起來,用理論知識豐富和武裝自己。如果你有理論支撐,你會內心堅定。面對指責,你即便不懟回去,也會肯定的對自己說:「我的孩子不是壞孩子,他哭鬧,是因為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意願。」
沒有羞愧的情緒干擾,你才能心平氣和的跟孩子溝通:「你先別哭,你哭著說,媽媽聽不清你在說什麼。」然後才能夠進一步溝通,「媽媽明白你的感受,你這樣是因為……」
心平氣和+認同+共情+正確引導,一場「育兒事故」便能消於無形。
03
有一類父母永遠不會焦慮,因為他們信奉,養孩子就是給他一口飯吃就行了,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
所以,焦慮其實是一件好事。你焦慮說明你已經注意到了一些問題,最起碼,你已經認識到了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我的孩子上幼兒園總哭,怎麼辦?別的孩子都不哭的。
我的孩子太內向,我知道內向不是毛病,可他以後交不到朋友怎麼辦?活潑的孩子朋友總會多一些。
我的孩子怎麼愛打人,這是不是有暴力傾向啊?這可怎麼辦啊?
我的孩子總是上躥下跳的,一會兒都停不下來,是不是有多動症?
我的孩子……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可以向外部去探尋的。
教育學從幾千年前就開始萌芽了,心理學在19世紀從哲學中分離出來,科學的兒童心理學在19世紀後期正式產生。在這漫長的發展歷程里,關於教育,關於心理學,有很多輝煌的著作,可供我們系統學習。
即便沒有精力去讀大部頭的著作,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很多碎片化的知識撲面而來,只要你想學,一定能從中分揀出來你想要的內容(一定要注意辨別,去偽存真)。
你可以關注靠譜的育兒達人,學習靠譜育兒知識,觀察自己孩子的成長細節,勤于思考,多加總結,能將理論知識內化於心,並能熟練的、切合實際的運用到自己的親子教育中。
一旦你有了堅定了理論支撐,你便能知道,誰說的是對的,誰根本就是在瞎扯,底氣便隨之而來,你不但能成為那個堅定自信的媽媽,也能更好的保護自己的孩子。
願你能從一個焦慮的媽媽,跨出這關鍵的一步,成為一個有底氣、不焦慮的媽媽!
-END-
TAG:貝多星光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