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策的輕取豫章及遇刺身亡

孫策的輕取豫章及遇刺身亡

輕取豫章,建安五年200年,孫策大敗黃祖後東進豫章,駐軍椒丘江西新建縣北,對虞翻說:華歆名聞於世,但絕非我的對手。如果不早歸附,將來金鼓一震,戰局一開,生靈塗炭,在所難免。你先進城去,把我的意思說給他聽。虞翻領命進城,見到豫章太守華歆,陳明利害,華歆舉城投降。孫策從豫章郡中分出一部分,設立了廬陵郡,任孫賁為豫章太守,孫輔為廬陵太守,而留中護軍周瑜鎮守巴丘。派遣太史慈為建昌都尉,治海昬,並督諸將拒劉磐,使劉磐不敢侵擾。

江東鼎盛,孫策平定江東,任命吳景為丹陽太守,朱治為吳郡太守,周瑜擔任江夏太守兼任中護軍,呂范擔任桂陽太守,程普擔任零陵太守,孫賁為豫章太守,孫輔為廬陵太守,自己任會稽太守,以虞翻為功曹,以張昭,張紘,秦松,陳端等為謀士,另外還有眾多武將如太史慈,孫河,徐琨,徐逸,黃蓋,韓當,宋謙,賀齊,董襲,周泰,凌操,蔣欽,陳武,全柔,鄧當,呂蒙等人。曹操聽聞孫策平定江東,嘆息說:猘兒難與爭鋒也!於是,把從弟曹仁的女兒許配孫策的弟弟孫匡,又讓自己的三子曹彰娶孫賁的女兒。

命揚州刺史嚴象推舉孫權為茂才,並發出徵召命令孫策的弟弟孫權,孫翊到許都,想以此拉攏和牽制孫策的勢力。遇刺身亡,孫策容貌俊美,且性格開朗,直率,大度,善於聽取部屬的意見,很會用人,說話又愛開些玩笑,有幽默感,因此贏得了士人,百姓的擁戴,士民都願意為他效忠。廣陵太守陳登是陳瑀的堂兄之子,在孫策西征劉勛,黃祖的時候,陳登再次秘密派出間諜使者,將印綬給嚴白虎殘餘勢力,陰謀對付孫策報公元197年陳瑀被孫策將領呂范打敗之仇。孫策回師後派孫權攻打佔據陳登,但是孫權被陳登打得大敗而回,孫策到丹徒後準備親自攻打陳登,準備在糧草籌集完備後出發。

孫策喜歡單身出行不設防備。當時,曹操和袁紹正在對抗,聽說孫策準備渡江北上襲取許都,曹操的將士們都十分驚恐,曹操的謀士郭嘉卻說:孫策剛剛吞併了江東,所誅殺的都是些英雄豪傑,他是能讓人效死力之人。但是孫策這個人輕率而不善於防備,雖然他擁有百萬之眾,卻和他一個人來到中原沒什麼兩樣。如果有刺客伏擊,那他就不過是一人之敵罷了。在我看來,孫策必定要死於刺客之手。後來果如郭嘉所料。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孫策在丹徒山中打獵。他騎的是一匹精駿寶馬,扈從騎兵被遠遠的甩在後面。

忽然碰到三人,孫策問:你們是什麼人?三人回答說:我們是韓當的士兵,在這裡射鹿。孫策說:韓當的士兵我全部認識,從沒見過你們。說完向其中一個射箭,那個人隨著弓弦的聲音而倒下。餘下二人非常恐慌當即彎弓搭箭,向孫策射來。孫策在倉猝間,不及躲避,面頰中箭。這時,後面的扈從騎兵尋找到孫策,將刺客都殺死了。孫策畫像,史書記載說是許貢的門客為報仇而行刺孫策,但當時正是曹操和袁紹準備決戰的緊張時刻,而孫策又準備率軍北上襲擊許都,迎接漢獻帝,時間過於巧合,故不排除有曹操派刺客行刺的可能。據《江表傳》記載,許貢上表給漢帝,說孫策驍勇,應該召回京師,控制使用,免生後患。

此表被孫策的密探獲得,孫策便責備許貢,並下令將其殺死。許貢死後,其門客潛藏在民間,尋機為他報仇,這次終於得手。孫策中箭後,創痛甚劇。自知不久於人世,便請來張昭等人,托以後事。他說:中原正在大亂之中,憑我們吳,越的兵眾,三江的險固,足以觀其虎鬥成敗。你們好好輔佐我弟弟!接著,叫來孫權,給他佩上印綬,說:率領江東兵眾,決戰兩陣之間,,橫行爭衡天下,你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用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張昭等大臣重臣認為孫翊有長兄孫策之風而希望孫策將兵權交給三弟孫翊,但出乎意料的孫策讓二弟孫權來繼承。

孫策認為孫權不善於用兵,希望他千萬慎重不要自己領兵北渡中原作戰,並鼓勵他推舉和任用賢能之人,各自都能盡心用力,從而保衛江東地區。孫策也擔心孫權不能勝任,把孫權託付給張昭,並囑託張昭說:如果孫權不能勝任,請先生取代他的位置。如果無論如何都不能擔當克敵制勝保衛江東的重任,先生您可以慢點向西返回家鄉,無須心中有所掛礙。孫策當夜去世,張昭扶起孫權巡視軍隊,並把孫權繼立的消息上表漢室,並傳達下屬。約在同年四月四日夜裡因重傷而過世,享年二十六歲。關於孫策之死,眾說紛紜。

裴松之《三國志注》引《吳歷》記載,孫策受傷,醫生告訴他,說這傷可以治,但應好好養護,一百天不能有劇烈活動,也不能動怒。孫策拿過鏡子自照面目,對左右說:臉成了這個樣子,怎麼還能建功立業!奮起虎威,推幾怒吼,創口迸裂。當夜死去。《搜神記》則說孫策死於于吉為祟:孫策殺死了一個叫于吉的方士,此後,每一獨坐,都感到于吉好像就在左右,心中惱火。這次調治箭傷剛有起色,引鏡自照,又見於吉立在鏡中,回頭看,不見於吉,如是再三。孫策摔破鏡子,奮力大吼,傷口崩裂而死。身後之事孫權稱帝追謚孫策為長沙桓王,為孫策立廟於建業朱雀橋南,其子孫紹被封為上虞侯。

陳壽於《三國志》評論孫策為開國奠基人但未受封為帝,孫權於義儉矣,孫盛則持不同意見,當時天下局勢尚未統一,宜正名定本貴賤疏邈,不宜給予孫策之子更高的權力與爵位製造內亂機會,此為穩定局勢之必要行為,且帝王封號不過虛名,況天倫之篤愛,豪達之英鑒,孫權既已將孫策宗廟立於建業,應不會刻意吝於給予謚號,這明顯是為了穩定國家局勢的必要處置方式。另外,孫權並未繼承孫策爵位而僅領取兵符,當時所領的討虜將軍,會稽太守為軍職與行政職,均須經過曹操同意,而非領取世襲的爵位,孫策的爵位仍由孫策之子繼承,因此他並非孫策的繼承人,而僅是朝廷指定接替孫策的官員,不封孫策為帝在當時是合乎禮節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權 的精彩文章:

曹操被視為奸臣,劉備孫權同樣奸詐,為何沒被冠以「奸臣」之名?
主少國凝,大臣未附,帶你了解三國兩晉,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