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吉他老牌宣告破產,一種代表一個時代靈魂的樂器為何失去光輝?
擁有 124 年歷史的美國吉他品牌 Gibson 近日提交了破產申請。這在音樂界算是個大新聞。
數據能夠直接反映 Gibson 在吉他界的地位:這家公司在全球 80 多個國家每年能夠賣出超過 17 萬把電吉他,每年電吉他銷量超過全球總交易的五分之一,是吉他界的霸主。
如果數據還不能讓人感受那麼貼切,那麼許多音樂大師與 Gibson 的聯結可以更直接體現它的地位:布魯斯大師 B·B·金親切地把自己的 Gibson 吉他命名為「Lucille」並寫了首歌陳述緣由,去年 3 月去世的搖滾大師查克·貝里則是和他的 Gibson 吉他一共安葬,齊柏林飛艇樂隊的吉他手吉米·佩奇、槍花樂隊的 Slash 以及埃里克·克萊普頓這些留名歷史的天才吉他手都是 Gibson 忠實的信徒。
根據 Gibson 提交的破產文件顯示,公司目前負債累計在 1 億至 5 億美元之間。雖然這並不意味著公司走到盡頭——這是一次業務重組,Gibson 之後會專註經營核心的樂器事業,剔除電子配件部門——但吉他的沒落是一個不可迴避的現實。不只是 Gibson,美國第二大吉他品牌 Fender 也處於負債狀態,第三大品牌 PRS Guitars 經歷了裁員並把重心轉向生產售價更便宜的吉他。美國最大的吉他零售商 Guitar Center 負債達到 16 億美元,被標普評為了垃圾級。
比行業本身境況更突顯的地方在於吉他象徵意義的興衰。吉他不僅關乎音樂,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還是一件彰顯社會和時代內核的樂器:它隨著民謠和搖滾在 1960 年代興起,和風起雲湧的思潮和運動一起構成了那個活躍的時代。與此同時,它也和其他元素一樣,滲透到了流行文化的各個角落。
但隨著音樂行業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吉他開始變得不再舉足輕重。它仍然有生命力,但卻不再像幾十年前那樣成為足以顛覆和塑造潮流的代名詞。依靠採樣的嘻哈音樂超越和吉他捆綁的搖滾,成為最流行的音樂種類以及電子類音樂的崛起讓吉他面臨了一個更殘酷的現實:它和年輕人的聯繫變弱了。
「在吉米(吉米·亨德里克斯)之前以及他出現的即刻之後,電吉他是嶄新的,是極度有魅力而令人興奮的,」披頭士樂隊的保羅·麥卡特尼對《華盛頓郵報》表示。「所以有很多厲害的人模仿起了 B·B·金、巴蒂·蓋這些人,這樣產生了好幾代人。現在更多的是電子音樂,孩子們聽的東西也不同了。他們沒有像你我一樣有心中的吉他英雄。」
搖滾、吉他英雄和孕育他們的土壤吉他英雄早在搖滾起勢之前就有,不過他們卻是隨著搖滾一起獲得了前所未見的影響力。
布魯斯音樂中就有不少吉他的好手,像是保羅·麥卡特尼前面提到的兩位,但布魯斯音樂本身的內斂使得那些大師們的作品主要以音符和旋律打動人心。外放甚至張揚的搖滾更鼓勵藝人展示表演的張力,和手中的吉他一起瘋狂自然是表現激情的一種方法。
於是,吉他在許多搖滾的標誌性時刻或畫面中都佔據一席之地,它可能是一種形體姿態,比如查克·貝里挎著吉他的鴨子步,更可能是把吉他本身玩出花樣——歷史上留下的各種 solo 經典便是例證。
這種張揚的姿態也是當時的環境所樂於見到的:反戰、民權運動、嬉皮士和性解放等讓搖滾找到了激蕩來源的土壤。二戰之後,美國家庭中電視的普及也為一種全國性流行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搖滾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如果說伍德斯托克這樣的音樂節提供的是一個具有爆發力的文化展示平台,那麼電視的作用在於它讓這個音樂有了長久面向全國觀眾的可能。在 1957 年巴迪·霍利上《The Ed Sullivan Show》節目表演之前,很多觀眾可能都不知道電吉他和搖滾的搭配是什麼樣子的。
像是美蘇太空爭霸以及其他希望搶佔未來的追求,讓這個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在顛覆傳統的同時對未來充滿遐想。吉他比其他任何樂器都更吻合年輕人放眼未來的訴求。吉他一方面實現者技術和設計的突破,另一方面則與一些未來感的文化結合,比如出現在了展望未來的科幻電影的海報上或者是雜誌封面。
1952 年,Gibson 的里程碑產品之一 Les Paul 問世了。它由美國音樂家 Les Paul(本名為 Lester William Polsfuss)協助 Gibson 團隊發明。Les Paul 的突破性在於,它是一款實心琴體的電吉他,音色獨特卻適用於各種音樂類型,受到了來自搖滾、鄉村、流行、靈魂、布魯斯、雷鬼和重金屬等不同領域藝人的青睞。
六年後,Gibson 打著「未來感」旗號的 Flying V 上市。這款線條激進、造型前衛的吉他成為了許多大師們的心頭好,甚至他們打造和使用它的方式都別具一格:被《滾石》雜誌評選為史上最偉大吉他手的吉米·亨德里克斯至少有三把 Flying V,其中一把鑲嵌了珍珠 logo。搖滾樂隊 Mountain 的領軍人物 Leslie West 經常使用一把只安裝了琴橋拾音器的 Flying V,而把本應該安裝琴頸拾音器的坑用來當煙灰缸。
Flying V 剛上貨架時,銷量並不理想。一些零售商乾脆把它放進櫥窗,作為展示品吸引客人。10 多年後,在大師們的幫助下,Flying V 才慢熱了起來並最終成為一款經典的設計。
到了 1980 和 1990 年代,吉他在流行文化中的存在感更加普遍,還在興起的 MTV 中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記。相比電視,MTV 對畫面衝擊力的要求有過之而無不及。
1992 年的 MTV 頒獎典禮上,涅槃樂隊在表演《Lithium》時,貝斯手克里斯特-諾沃塞利奇把貝斯拋向空中,不想樂器落下來時砸到了他的腦袋,主唱科特·柯本在他踉蹌的時候自己上演了砸吉他的戲碼。1995 年 MTV 頒獎典禮邁克爾·傑克遜的表演中,槍花的吉他手 Slash 上演了一段近乎瘋狂的 solo,瘋狂到搶了流行天王的風頭。
雖然是搖滾利器,但是吉他的價格卻很親民,這讓孩子們有條件在很小的時候就模仿心中的吉他英雄。
1935 年出生的「貓王」埃爾維斯在 11 歲生日的時候收到了一把吉他作為禮物。他原先向父母提出的願望是一輛自行車,但是母親後來選擇了價格更便宜的吉他。搖滾名人堂成員、和埃爾維斯同一年出生的傑瑞·李·劉易斯(Jerry Lee Lewis)成長於美國南方小鎮的窮苦人家,他的父親為了給他買一台鋼琴,抵押了家裡的農場。
根據當時的廣告顯示,30 美元就可以買到一把吉他。作為對比,鋼琴的售價將近 600 美元。(當時吉他售價的 24.95 美元相當於 2015 年的 217 美元,鋼琴的 595 美元則相當於 2015 年的 5920 美元。)
吉他在中國和民謠一起成為標誌中國也有自己的一段吉他情節,它相比美國來得晚了一些,形式和範圍也更平和,體現在校園民謠上。
但孕育兩者吉他情節的土壤都是相似的。民謠歌手老狼在回憶起 1990 年代的大學校園氛圍時用到的辭彙是「浪漫」以及「不切實際」。「因為有一個圍牆保護著大學,所以那時候大學就像象牙塔,跟社會接觸也不多,」老狼說。當時的校園裡詩人和歌手最受崇拜,然後是體育明星,學習好的只能排到最後。
從台灣興起的民謠傳到大陸後,在大學校園裡找到了落腳點。北大清華大學校園裡,學生圍坐在草坪上,或吹口琴或談吉他,交流音樂成為常態。
老狼和高曉松等人組建了大陸第一支校園樂隊「青銅器」,後來他們一起把校園民謠推向了國民級的高峰。1994 年,當時還默默無聞的大地唱片發行了《校園民謠 1》,裡面收錄了《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和《青春》等 11 首歌,後來還陸續發行了《校園民謠 2》以及《校園民謠 3》。這些成為了一代人記憶中的旋律。
作為民謠標誌性樂器之一的吉他,承載了幾分叛逆和顛覆的元素在裡面。「我們小的時候吉他是個流氓樂器,簡直就跟喇叭褲、大墨鏡,什麼燙頭一樣的,就是一套,就是一拿起吉他來,你覺得肯定是穿一尺寬喇叭褲口,然後戴大蛤蟆鏡,燙一個大卷頭,幾乎這就是一套東西,所以吉他是不會有人讓你從小學的。」高曉松說。
1983 年的秋天,剛從音樂學院畢業的徐小平來到北大,擔任藝術教研室的老師。他在北大成立了吉他協會,還請了音樂學院的一個同學負責培訓班,一下子吸引到了 200 多人報名。1985 年的影片《路邊吉他隊》用一個更廣泛的視角呈現出了吉他的火熱,根據當時的統計,全國約有 3000 萬人彈吉他,各個階層都有吉他愛好者:學生、工人、農民、戰士、知青、甚至是無業游民。
一個表現社會靈魂的樂器的衰落讓搖滾和吉他衰落的技術的種子,在它們全盛的時期就已經埋下。崛起的技術工具挑戰了吉他的權威地位,還為新的音樂種類鋪了路。
1979 年,Tascam 公司推出了 Portastudio 144。這款歷史上第一台標準的 4 軌道磁帶錄音機讓藝人們不必出門,在家就能實現錄音。布魯斯·斯普林斯汀 1982 年的專輯《Nebraska》就是藉助 Portastudio 144 完成的。
鼓機也日漸成熟,從原先只能播放原廠預設升級到了能錄入使用者編排的內容。1978 年,CompuRhythm CR-78 鼓機誕生,它是市面上第一台可以由用戶自由編寫、保存和回放節奏的鼓機。它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傳奇鼓機 TR-808 的前身。這款鼓聽起來像心跳聲音的鼓機被視作是改變了嘻哈歷史進程的一個發明:Afrika Bambaataa、RUN-DMC、Public Enemy 這些嘻哈先驅藝人都在創作中用到 808 鼓機。Kanye West 索性在 2008 年把它放到了專輯名中。至於後來崛起的 Trap,就更離不開 808 的節奏了。
但對於搖滾而言,比技術威脅更致命的危機或許在於,培育它的土壤變了味道。到了 1980 年代,商業逐漸開始收編搖滾:唱片巨頭公司收購了鼓勵創新的獨立廠牌,越來越多的律師、會計取代了音樂藝人成為了公司的掌控者、MTV 對視覺的強調讓音樂本身淪為了某種程度上的音樂錄影帶的附屬品、曾經喧囂的嬰兒潮一代卸下了吉他,從抗爭的年輕人成長為了按部就班的中產階級。
現在的年輕人仍然有躁動的方式,但他們不再訴諸於搖滾,而是在嘻哈音樂中找到了自我表達的途徑。在消費主義的浪潮中,直白的說唱更契合這場狂歡。隨著以肯德里克·拉馬爾為代表的、重視雕琢字句和傳遞深層內涵的藝人的崛起,說唱的藝術性和創造力也得到了關注和肯定。嘻哈看上去還會鞏固自己的地位。而像是電子音樂或者其他獨立的作品,對於吉他的依賴也越來越少了。
根據音樂雜誌 The Music Trades 的報道,2017 年吉他在美國賣出了 263.3 萬把,相比 2008 年下滑了 5%。其中電吉他的部分,從每年能賣出 150 萬把下降到了 100 萬。
「我們的消費者變得越來越老,沒過多久他們也就會消逝了。」美國樂器連鎖商店 Sam Ash 的 CEO Richard Ash 對《華盛頓郵報》說。Sam Ash 是美國最大的由家庭擁有的音樂連鎖商店。
從這個角度來看,吉他公司能做的並不多。拿 Gibson 來舉例,它確實犯下了一些經營決策上的錯誤,但它們未必在公司衰落的過程中扮演最重要的因素。
Gibson 的現任 CEO Henry Juszkiewicz 在 1986 年僅用 500 萬美元就買下了 Gibson。這個 CEO 以事必躬親和性格乖張著稱。從僱人到人員內部調整再到薪資調整,Juszkiewicz 都會過問。他最乖張的「傳奇」恐怕得屬邀請公司高層一起到靶場瞄準競爭對手 Fender 的吉他 Stratocasters 射擊。1954 年問世的 Stratocasters 稱得上是最受歡迎的一款電吉他,吉米·亨德里克斯、埃里克·克萊普頓、喬治·哈里森、約翰·列儂都是它的擁躉。
2014 年,Gibson 以 1.35 億美元收購了飛利浦公司旗下的音頻和家庭娛樂業務。「這和吉他行業一點關係也沒有,」音樂雜誌 The Music Trades的編輯 Brian Majeski 說。「他們買的是消費類電子產品。」根據破產申請,Gibson 會關閉這一塊的業務。
當然,吉他遠非窮途末路,現在主流的音樂當中也仍然有彈著吉他備受追捧的藝人,泰勒·斯威夫特和艾德·希蘭無疑是其中的代表。他們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也是吉他行業樂於看到的。
2010 年,原聲吉他的銷量第一次超過了電吉他,許多人把這解讀為是斯威夫特的功勞。42 歲的吉他手 Phillip McKnight 創辦了音樂培訓機構 McKnight Music Academy。從 2012 年開始,他發現越來越多的女孩子選擇了吉他課程,後來甚至超過了班上男孩的數量。他問學生們其中原因,發現答案仍然是霉霉。
「一大吉他需求的驅動力便是有流行樂隊在玩吉他,」1833 年成立的原聲吉他品牌 CF Martin & Co 的 CEO Chris Martin IV 表示。「黃老闆」艾德·希蘭使用的正是該公司旗下的產品。
吉他品牌們也在想辦法抓住年輕人們的心。
Fender 計劃推出一個基於訂閱用戶的服務,通過網路工具教授吉他課程。它把重點放在吸引初學者堅持上——第一次接觸樂器的人很容易一年內就放棄學習。位於弗羅里達的公司 The Music Experience 把 Gibson、Fender 和 PRS 三大吉他公司召集到一塊兒,希望通過在各種音樂節擺設吉他攤位讓去音樂節的人接觸吉他。
不過,無論是泰勒·斯威夫特還是艾德·希蘭,更適合他們的稱號或許是「吉他玩家」,但終究與那些「吉他英雄」的硬核前輩不是一回事。吉他品牌們大可以放手一搏,去爭取年輕的消費者,但在他們眼中,吉他恐怕不會有太多神聖的色彩,那是在他們父輩眼裡才有的光輝。
文中圖片來自:Wiki Commons、pxhere、pexels、Flickr,題圖 Junior PereiraonUnsplash、《尋夢環遊記》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下載吧。
※3I 遊戲是什麼?《地獄之刃》等開發者們談了他們的認知
※有人寫虛構文章,然後因「傳播伊利董事長失聯」被拘留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