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Mac 的叒一次擴容:世特力裸族 CRNS 雙盤位硬碟盒上手體驗
前言
前段時間我把主力攝影機從 BMPCC 切換到了 iPhone 7,碼流小將近一半,單條片子體積也就小了一半。但由於 iPhone 無可比擬的便利性,走哪兒都可以拍,素材的增長速度反而比之前更快。上周剪片子的時候 FCPX 開始報磁碟空間不足,意味著 iMac 740G 的 Fusion Drive 再一次爆掉了。
我之前見的比較多的硬碟盒品牌是 LaCie,蘋果官網和蘋果店都經常看到 LaCie 的產品,對世特力這個品牌比較陌生。
查了一下百科「Century 世特力是一家日本外設廠商,創立於1987年,前期做半導體。1997年開始為 PC 和 Mac 生產外設,2010年開始在中國出售裸族系列硬碟產品。」
我收到的這款硬碟盒就是裸族CRNS系列雙盤位硬碟盒。
開箱
外包裝設計符合我印象中的日系包裝形象:特別多字,很閃。
包裝內的物品:硬碟盒主體、電源線、數據線、Type-C轉換頭、說明書。
硬碟盒的寬度、高度比3.5寸的硬碟的寬度稍大,長度比3.5硬碟長一些,體積控制的不錯。外殼是金屬材質、黑色漆,整體看著比較有質感。
正面望過去只有頂部的三個指示燈,外加拉絲材質的艙門,沒有任何多餘的設計。
介面全部藏在了背面,有電源介面、type-C 數據介面和風扇出風口。電源變壓器設計在了機箱內部,用品字形電腦電源線連接,比外置電源的插頭更方便收納。Type-C 介面有標有 Gen 2 的字樣,意味著這個介面是,真 USB3.1。
底部是4個大角貼和商標貼。商標貼印有「裸族二世帶住宅 CRNS35 巴拉巴拉」的日文,但仍然還是 MADE IN CHINA 的產品。
回到指示燈,這個排版設計我很喜歡。
粗體的 POWER、HDD1、HDD2 文字很容易辨識。兩個硬碟燈位置的細線框用的很精髓,水平方向,巧妙地標記出了硬碟的物理位置,垂直方向,又能跟豎形的 POWER 指示燈形成視覺關聯。
打開磁吸附的艙門,就可以看到盒子內部。
內部有三層結構,上面兩層是硬碟架,最下面一層是操控面板。電源、電路板也「隱藏」在最下層。
操控面板只有電源鍵、MODE鍵,和一個模式切換開關。可能是為了防誤觸,模式切換開關做了一定內陷,實際測試單靠手指比較難觸發。
使用
世特力硬碟盒有 4個工作模式,標準、RAID 0、RAID 1、合併。
標準模式:每塊硬碟單獨識別,相當於給電腦接了兩塊獨立硬碟。
RAID 0:容量疊加,數據並行讀寫,可以有效提升整體的讀寫速度。電腦會識別為一塊硬碟。
RAID 1:兩塊硬碟鏡像關係,容量取雙盤中較小的硬碟,整體的讀寫速度跟單塊硬碟一致。電腦會識別為一塊硬碟。
合併模式:兩塊硬碟容量合併,但沒有並行讀寫,整體的讀寫速度跟單塊硬碟一致。電腦會識別為一塊硬碟。
模式切換操作很簡單,將模式開關撥到需要的模式,長按MODE鍵5秒鐘,硬碟盒就會根據新模式格式化硬碟。
以下是,兩塊同型號硬碟(東芝 DT01ACA300),在不同模式下的讀寫測試。(USB3.1 Gen2 最大傳輸帶寬 10Gbit/s。而我的 iMac 是通過雷電介面連接貝爾金雷電拓展塢,再通過拓展塢上的 USB3.0(5Gbit/s) 介面連接到硬碟盒,速率較 USB3.1 會有損失。)
可以直觀感受到 RAID 0 的對整體讀寫速度的提升。原本單盤 192MB/s Write 和 196MB/s Read,在 RAID 0 下變為 308MB/s Write 和 339MB/s Read。Write 速度提升 60%,Read 速度提升 73%。
這個硬碟盒帶電源連動功能,電腦關機或彈出硬碟盒的盤符,盒子就會自動停止內部硬碟和風扇的工作,只會保留3W的待機功率來檢測電腦的連接信號。也就是通電後基本就不用管,懶人福音。
可能因為自己用慣了 Mac, 太久沒接觸機械結構硬碟,特別是高轉速硬碟,對硬碟的發熱量毫無概念,在開箱時好奇為什麼搞那麼大一個風扇。等到測試 RAID 1,7200轉硬碟滿負荷跑起來的時候,才發現發熱量很可觀。硬碟盒在讀寫時,風扇會全速工作,帶走大部分熱量,用溫度計測試,盒子外殼溫度始終跟室溫相當。
噪音方面,硬碟盒的風扇噪音不大,主要的噪音來自硬碟。
存儲方案規劃
我之前的存儲配置:
iMac 740GB Fusion Drive 存剪輯項目文件,同時用作臨時剪輯盤
1TB HDD 作為 Time Machine 備份盤,備份 iMac
200GB iCloud 空間存儲文檔和照片
在有新的剪輯項目時,會先把剪輯音視頻素材(20GB上下)導入到 iMac,剪輯完成後把成片(2GB上下)在 iMac 和 iCloud 各存一份,最後刪掉 iMac 上的素材文件。詳情見《記一次「斷舍離」的實踐》
這個方案的好處是佔用空間最少,三處備份幾乎不會丟失成片。缺點是沒保存原始素材,未來無法做二次剪輯。
我沒有剪輯 4K視頻的需求,200MB/s 上下的讀寫速度就可以勝任我目前 iPhone + FiLMiC系統的工作流。綜合素材增長速度和價格,給硬碟盒選了兩塊 3TB 7200轉 HDD,總價不到1000塊。
RAID 0 or RIAD 1?
RAID 0 對讀寫性能的提升很誘人,而且100%的硬碟利用率,6TB 的空間可以用很久很久(假設每期50GB素材,可以拍120期)。
但我更在意數據的可靠性。用兩塊 3TB 硬碟組成 RAID 1,3TB 的可用存儲空間至少能拍一年,可以了。
新的存儲配置:
iMac 740GB Fusion Drive 存剪輯項目文件
1TB HDD 作為 Time Machine 備份盤,備份 iMac
200GB iCloud 空間存儲文檔和照片
3TB RAID1 作為剪輯盤,保存所有素材
方案架構沒有太大的變動,就多了剪輯盤存拍攝素材。之前我沒注意 FCPX 的素材管理,經常出現 FCPX 項目文件又去拷貝一遍素材的情況,接下來會解決這個問題,防止被吃空間。
RAID 1 有效性測試
沒有經過演練的災備等於沒有災備,在正式遷移自己的數據之前,我需要先測試 RAID 1 的有效性。
世特力這個硬碟盒在 RAID 1 模式的工作邏輯是,在雙盤連接電腦工作的情況下,只要拔出其中一塊硬碟再插回去,都會被當成是新硬碟,執行 RAID 1 恢復操作,鏡像地把數據寫入「新盤」。
此時,「新盤」的指示燈會先亮紅色(表示數據同步校驗失敗?),然後兩塊盤的指示燈都會藍/粉慢速閃爍,表示正在做 RAID 1 恢復。
這個恢復操作是完全鏡像操作,哪怕「舊盤」(未拔出的盤)中只有1張照片,還是會100%連同「舊盤」的空白位置一起鏡像複製過去。說明書上給出的 3T 硬碟恢復操作耗時的參考值是 8小時,我實際測試的時間是 6 小時左右。
在驗證過 RAID 1 的可靠性之後,就可以放心地規劃目錄結構,把音視頻資源拷貝過去了。
把我之前零碎的視頻素材、成片、音樂都導入進去,才用了不到 300GB。能瀏覽所有素材的感覺,還是蠻好的。
總結
決定存儲成本的三要素:速度、容量、可靠性。
目前 SSD 的價格仍然比 HDD 高許多。如果想最低成本的實現高速度+大容量,那需要兩塊高轉速的 HDD 組成 RAID 0,或是 SSD 與 HDD 組成 Fusion Drive。
但一旦引入可靠性的需求,那就需要至少再加一塊硬碟(兩個盤做高速存儲,第三個盤做數據備份)。這時候雙盤的系統就會有點尷尬。
所以我的購買建議是:如果你是蘋果系統用戶,已經有 Time Machine 備份環境的前提下。可以買雙盤位硬碟盒來拓展存儲空間。如果你本身沒有備份環境,需要存儲+備份的雙重需求,建議買三盤及以上的系統。
※《勇者斗惡龍 11》Switch 版再度延期,PC版9 月發售
※南航:規範第三方網路平台選座、值機業務
TAG:數字尾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