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攝影,就是生活的寫照·吳呂明

攝影,就是生活的寫照·吳呂明

現在,文化的多元,世界觀的多元,攝影觀念也越來越多元。什麼當代攝影、新銳攝影、觀念攝影、先鋒攝影、私攝影、媚攝影、濕版攝影、鉑金攝影、沙龍攝影、藝術攝影、紀實攝影、專題攝影……哇塞,搞得許多攝影人頭都大了,攝影到底是什麼?各有說法,一套一套的宏篇大論,滔滔不絕,不少人被唬得迷糊,迷茫了,不知所措,不知道該跟哪個走?

大家都知道,人的生存,需要影響行為。馬斯洛在《人類動機的理論》一書中提出了需要層次論,把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層次性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人的需要,從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複雜的如自我實現,按重要性和層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當人的某一級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滿足後,就會追求高一級的需要,如此逐級上升,成為推動繼續努力的內在動力。但這樣的次序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變化的。馬斯洛和其他的行為科學家都認為,一個國家多數人的需要層次結構,同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科技發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關。在不發達國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佔主導的人數比例較大,高級需要佔主導的人數比例較小;而在發達國家,則剛好相反。在同一國家不同時期,人們的需要層次會隨著生產水平的變化而變化。

藝術,包括攝影,都是對人類需求中最高層面的「自我實現」的一種追求,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等並列成為人的精神生活需要。攝影,作為在社會科技和經濟的發展推動下得到不斷壯大發展的藝術,儘管誕生至今還不到200年的歷史,但在此前的近150多年,攝影一直不是人人皆可為之的技藝,照片都是要額外的付出才能得到,因此,攝影——無論是攝影的行為還是攝影的結果,都是追求攝影者的生活境況和境界的寫照。

數碼攝影的日益普及,手機攝影更讓「人人都是攝影師」,而在攝影圖片越來越替代文字成為人們交流、分享生活的工具之前,攝影活動一直朝著兩個方向發展:一種可稱之為「有意義」的攝影,注重實用,作為謀生的手段,如照相館商業攝影、地理勘探科學攝影、新聞檔案記錄攝影等等;另一種可稱之為「無意義」的攝影,不計功利,作為藝術遣興,是業餘愛好,如沙龍攝影之類。就像攝影術發明不久的1857年,雷蘭德就創作出《人生的兩條道路》的經典名作,攝影是朝著記錄再現以傳遞信息和藝術表現做情感表達的兩條路去走的,大家各玩各的,各自把不同方向的攝影發揚光大,並且追隨著社會文藝思潮的演化而不斷嬗變、演進,衍生出更多的攝影流派與門類,繁榮著整個攝影世界。儘管攝影在當今世界的藝術地位已經完全改變,但在現今的西方,職業攝影與業餘攝影的分野還是區別很大。

「西術東漸」,特別是40年改革開放一下子跨越百年,富強起來的中國攝影人,挎起了頂級的攝影器材,也不缺乏鏡觀世界的機會,可是中國的攝影家80%以上都是票友,本來就不是吃攝影這碗飯的,儘管不少人有積極的追求,但大多數是把攝影作為一種陶冶情趣的藝術追求,抱的是「快樂攝影」的愛好心態,很多人可能都沒有去想過自己是「為什麼攝影」,而是以從眾的心理那門熱鬧玩那門。看江山如此多嬌,祖國山河風景如畫,正好借景抒情,於是大家就都帶著「藝術」的眼光去拍攝山川壯美或秀麗的風景了;而有人認為「不能讓歷史留下空白」,要扛起「記錄生活、留住歷史」的「責任感」,去做「有意義」的攝影,於是大家又被鼓動起來去拍「紀實攝影」了……不要拍「風光」,不要拍「糖水」,不要拍……越來越多的輿論造勢,邊界被打破了,職業的業餘的都拴在一起,全民「藝術」,全民「紀實」,全民「觀念」,全民「新銳」……各種各樣的攝影節展上,業餘愛好者與職業攝影師混搭在一起「同台競藝」,「看得懂」和「看不懂」的都擺在同一個平台上,觀看和評判沒有了層次標準,混亂也就成了必然的現象。

實際上,現代社會的職業分工越來越明細。在攝影行業中,攝影的分類和分工也是越來越細緻。一般劃分新聞攝影、紀實攝影、藝術攝影、商業攝影、旅遊攝影、檔案攝影、文獻攝影、科學攝影等等,而各個分類中又有細化,如商業攝影就可以分出時裝攝影、人像攝影、產品攝影、美容攝影、珠寶攝影、形象代言攝影、建築攝影、室內攝影、酒店攝影、菜肴攝影、食品飲料攝影、插圖攝影、商務攝影、會議攝影、工業攝影、傢具家紡攝影……因此,如新聞攝影師、報道攝影師、體育攝影師、肖像攝影師、時尚攝影師、廣告攝影師、野生動物攝影師、靜物攝影師、電影靜態攝影師、舞台攝影師、建築攝影師、犯罪現場攝影師、醫療攝影師等等攝影分工,據說縱橫細分可達到近百種。「術業有專攻」。在實際運作中,攝影是有「邊界」存在的,各個行當各有各的「規矩」,不可越界。

現在攝影圈裡聊攝影,那是籠而統之的「大攝影」。特別是在當下,攝影技術的日新月異,攝影的傳統概念已經被顛覆。一方面是其他藝術門類的藝術家也越來越藉助攝影進行藝術創作,攝影日益成為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和創作工具,藝術的攝影與攝影的藝術,不同的概念混搭在一起,各自理解,各有表述;另一方面是全民攝影,使攝影成為了新的社交媒介,拍攝、傳播、分享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分職業,「每個個體既是圖像的生產者,又是圖像的傳播者、接受者和評論者」。攝影的內涵和外延不斷在改寫,攝影越來越呈現出無限的可能性。

面對「大攝影」無邊界的狀況與「小攝影」愈細化的現實之矛盾,深刻理解「他們為什麼攝影」,從而反思「我們為什麼攝影」,是解決困惑的途徑。

搞清楚了「為什麼攝影」,才會知道攝影的分類和邊界所在,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跨界與越界是有分別的,不能搞渾。

再說,人們尋求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的藝術活動,往往是在基本滿足生存需要之後才萌發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告訴我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環境影響心境。藝術創作與藝術家的生存狀態緊密關聯,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形成的意識形態,直接影響到世界觀與審美思想。

正是因為每個人的生存狀態和生活狀況都不一樣,所以造成了使用者對攝影用途和追求的分野。「他們為什麼攝影」與「我們為什麼攝影」存在許多差別。出發點的不同,決定目標的不同。職業的跟業餘的,攝影的方法和方法論都會不一樣。

字,人人會寫,但每一個人寫出來的字都會有差別,那是因為人的不同。所以,老祖宗說「字如其人」——一個人所寫的字會體現他的為人品性。現在人人都會拍照,但拍出來的照片總會有差別,那就應了所謂的「相由心生」。有什麼樣的生活觀,才會拍出什麼樣的攝影作品。

攝影,是最貼近生活的藝術門類。生活離不開攝影,攝影也離不開生活。生活是如此的豐富多彩,風土人情、風花雪月、喜怒哀樂、心靈感應……都是人的生活構成。「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攝影就應該充分地寫照生活,把人的多樣性生活景觀都呈現出來,而不只是局限在某一個方面。儘管記錄是攝影的重要特性,但在當今拍攝技術全面鋪開、記錄性的照片比比皆是的情形下,全民「紀實」已經有悖現實。比記錄真實更重要的是表現真實。而要表現真實,必須得真情投入。只有心懷熱愛,真誠的投入,才能攝影出生活的真實。而想拍好「紀實」,就得深入到被拍攝對象的生活中去,身同感受那種生活境況。脫離生活體驗的「俯視」,消費「貧困」的「紀實」,不可能拍出真正意義的「紀實攝影」。而這,就考驗著紀實攝影人的能耐——生活態度和生活體能,你能否俯下身段,深入到生活的底層去「潛伏」,忍受艱苦……我是做不到的,所以我認為並不是人人都能承受「紀實」之重。我更願意在行走中去感悟世界的美好,從「紀實寫真」到「紀虛寫意」,嘗試不同的表達,攝影人間詩意,展現生活美好。我認為,對美好的追求,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動力。「美」的追求,也可以說是從「真」與「善」兩個方向來體現的。但真善美並不是分開割裂的,有時候它們就是三位一體的結合。所以,對攝影來說,除了特定的新聞攝影和檔案文獻攝影等特定的攝影門類,實在沒有必要在「紀實攝影」與「藝術攝影」的流行分類上做太多的糾纏和糾結。攝影記錄生活,絕不是說攝影就是拍生活照。現在有些人以為「影像隨心」,就誤以為紀實攝影是不需要藝術美感的隨手拍。實際上是矯枉過正了。

就像好看的字不一定是書法,如電腦打的字;只有手寫到藝術的層面,能稱之為書法,才能成為藝術品。同樣道理,機械錄像的圖像不能稱之為攝影,缺乏藝術趣味的簡單記錄性照片,也不能併入攝影之列。而且,攝影的意義的界定,從來就是相對的。什麼攝影才有意義,根本不可以妄下一個切實的定義。每一張照片都有它的價值,關鍵是什麼人賦予它什麼樣的意義。就像杜尚的「小便池」。攝影人需要更多的視野開拓和思想解放。

當今,攝影更多地成為了新藝術的表達媒介,鏡頭由外向內,以一種看似了無意義的碎片式影像來呈現個人的內心召喚。攝影正在不斷地突破傳統意義的解讀。因此,攝影的多元化是必然的勢態。

「在攝影世界中,不是人人都要遵循一種理念,不是人人都要使用一種方法,不是人人都要堅持一種審美」。藝術貴在個性。攝影,必然要繫於年齡經歷、文化層次、藝術理論、事業追求、時間體能等的不同,因人而異。

在尋常的事物中發現不尋常的畫面,定格「決定性的瞬間」,充分運用好攝影的語言,撇棄簡單複製性的記錄,在各自的攝影「邊界」內各施各法,創作出尋人耐味、充滿戲劇性的照片,展現「真善美」,依然是攝影藝術最基本的追求。對於紛紜的攝影現狀感到迷茫,可以理解,但不必被自己不能理解的攝影現象所困惑與糾結。看不懂,純屬正常。當代藝術,當代攝影,並不是要每個觀眾去讀懂。

從實際出發,根據自己的狀態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攝影方向,用心把它做到極致就好。攝影,就是生活的寫照。

就讓我們用攝影,寫照新時代的生活吧。

註:視覺日誌,是作者用攝影日誌的形式,每張圖片都是在當天拍攝自己身邊的景物來反映對生活的感想或感受,成為自己生活狀態的寫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攝影知識 的精彩文章:

馬寶力攝影作品賞析
怎麼用Photoshop摳圖?詳解

TAG:攝影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