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甬高速下面藏了座百年老宅,90%的杭州人都不知道
杭州是全國第一批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5月11日起,《杭州市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工作方案》正式實施。
方案說,杭州的歷史建築保護應遵循應保盡保、活化利用、文化引領、傳承創新和公眾參與五大原則,拓展歷史建築普查、建檔、掛牌工作,提升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管理水平,培育多種類型的活化利用成果,積極推進保護利用進程。
根據年初排定的計劃,今年杭州要完成56個村(社)整村征遷。城中村改造中又該怎樣保護好歷史建築、延續歷史文脈?
「藏」在杭甬高速下面的羅家老宅博聞藝術館,一座正在綻放「文藝之光」的百年老宅,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清晰的答案。
兩百歲的老房子
說羅家老宅「深藏不露」,一點不為過——沿著新塘路一直往東走,快到杭甬高速的位置,沿小路再往北走100米後,眼前豁然開朗,一座古色古香老建築「跳」了出來。
木門「吱呀」一聲推開,是一個很典型的兩進院落。
關於這個羅家老宅,我其實不算陌生。
2012年,杭州日報曾報道過,在江干區住建局的牽頭下,業主單位打算對老房子來一次修繕——保證「原汁原味」的前提下,讓它重新煥發「青春」。
老宅子具體位置是在茶亭片79-88號,建於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它坐北朝南,主體建築5開間,由前院、樓屋、後院組成,總建築面積近1000平方米。
兩側有廂房,是單層平屋瓦房;正房是木結構兩層樓,屋內保留著原有的中式木樓梯和木樓板;雙坡青瓦屋面,後院還有一口老水井;四周是高大的風火牆,門口是方正石庫門,既有徽派建築的莊重,又有江南民居的典雅。
「保存如此完整的古建築,在我們彭埠一帶已經不多見了。」彭埠街道文化站站長王雲良說。
百年老宅,現在有多文藝?
下個月,高大上的浙江畫院有個水墨丹青展,就放到了羅家老宅。展覽規格很高,展出的是畫院學員、研究員的優秀水墨丹青作品,很多作者拿過國家級大獎。
其實,去年藝術館開張,首展策劃就很用心——一個「回」字展。
「你看這『回』字,像不像老房子的平面格局?『回』又是回歸與重生,是文化歸於鄉土故園;『回』字還在於,我們請來了兩位作品享譽海外的藝術大咖,帶著經典的藝術作品回歸杭城……」博聞藝術館負責人陳怡如說。
如此文藝腔調的羅家老宅,背後有哪些故事?它與藝術館又因何結緣?
多方努力得以保全
那次修繕是2014年3月進場施工的,工程歷時半年,主要是對廳堂四柱、瓜柱、木樓地板、木樓梯、木門窗、屋面等進行保護性修繕。
關於這個羅家老宅,王雲良這裡有蠻多故事——
「羅家最後一個主人,是我母親的姑丈,叫羅志龍(音)。換句話說,這羅家正是在他手上落敗的。房子最早的由來也是『神奇』,是祖上賭博賭來的。有了錢,便置田置地,到了羅志龍這一輩,似乎是『因果有報』,又是嗜賭如命,結果輸錢還不夠,最後這個房子也賠了出去,甚至家裡的一雙兒女,賣掉的賣掉,送人的送人……」
「1949年後老宅收歸國有,先後成為彭埠鄉政府所在地、棉紡廠車間,再往後,棉紡廠與閘弄口機神村的紅霞絲織廠合併,於是羅家老宅被大大小小分割成了十多間職工宿舍。」
「挺大一個院子,這些椽子、房梁都是老物件,保存得蠻好……裡面17間房,我一間一間跑過去,很多已經不住人了……房間裡面黑漆漆的,採光不大好。」2007年,王雲良第一次走進了羅家老宅。
走進羅家老宅,杭州老房子專家仲向平要更早一些——2002年左右,他在田野採風時發現了它,並寫進《杭州老房子》一書里。「以前在江干,這種宅院有不少,現在保存下來的,一隻手都能數得清。羅家老宅後來成了公房,不會出現民間因為兄弟分戶或者生活需求,將老房子拆掉的情況。」
直面城中村改造,羅家老宅的情況並不明朗——當時還沒評上「歷史建築」,想要保護談何容易。「真是跟時間賽跑。」王雲良趕緊收集各方資料,寫了一篇保護材料,發給了江干區政協,「我就是想把羅家老宅保護起來,以後看看能不能做一個城東民俗文化的展覽基地。」
時任江干區政協副主席葉小寶很感興趣,立即安排了一次調研。後來再通過提案的形式,提交給區政府。經過多方努力,算是給羅家老宅撐起了一把「保護傘」。
評上杭州市第五批歷史建築,已經是2010年的事了。「那時候,這個區塊除了羅家老宅,其他都已經拆平了。」王雲良說。
文藝重生的背後
陳怡如坦言,「拿下」羅家老宅,身邊人都不看好。
「我們主要做中國傳統文化海外推廣,既要『走出去』,也要『請進來』。海外高層次藝術機構,大多有很好的落地場所,於是我們也開始找場地。在杭州看了幾處都不太理想,有人說,城東有一處羅家老宅正好空著,於是就來看了看。」
似乎是「一見鍾情」,大家商量了一下,就租下來了。「老實講,這位置不能算好,文化氛圍基本上是沒有的。好多朋友來勸我,這樣的『文化沙漠』,你去了怎麼做?肯定要虧死的。」
可陳怡如說,「我對老建築有天然感情。」
她師從我國著名的古建保護專家、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做過不少古建築保護工作。「沒有文化氛圍,我們就把它做起來,我們有專業資源和渠道。總要有人做這件事。」
羅家老宅博聞藝術館自2017年12月開館至今,各類文化藝術活動不斷,除了「回字」展和崑曲《牡丹亭》演出,他們還做了紅色中國年味派對、日本當代版畫藝術聯展、黑白木刻版畫製作體驗等。
陳怡如說,每個月還有一天開放日,大家可以提前預約免費參觀。上個月,也是首次開放日,給大家帶來的是一場雅集,有花道、茶道、古琴,還為小朋友準備了和果子製作,「用一種藝術的方式度過閑暇的午後時光」。
讓有故事的老房子可持續發展,江干區也特別贊同羅家老宅博聞藝術館這一路徑——不僅將其評為江干區區級社科普及基地,「到了年底還有一筆扶持基金,街道也有配比資金支持。」
如今回頭看,陳怡如覺得這件事更像是「水到渠成」,「你看那口老井,我們來的時候已經沒有水了,現在,慢慢地,水也來了……」
兼顧並利之路
在仲向平看來,羅家老宅模式值得點贊。
他說,城中村是城市的故鄉,是通向歷史連接未來的「軌道」。尤其是城中村裡的歷史老建築,承載著一個城市的情感和記憶,更是鄉愁所在。
就拿江干區來說,去年彭埠街道在「四社聯動」整體徵收過程中,就「挖」出了不少「老寶貝」——一塊石條、一塊石碑,拼接出古海塘的故事。
杭州的城市化進程,要保護好這份珍貴的記憶。
據杭州市主城區城中村改造五年攻堅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介紹,全市主城區正在梳理和統計各項歷史文化資源,下一步將把這項保護工作納入城中村改造整體工作中,進一步加大保護和開發的力度。
在濱江,藉助城中村改造的契機,沉寂了幾十年的西興老街正在煥發新生;在下城,東新路上寂寥了許久的杭州制氧機廠和杭州鍋爐廠廠區,被納入「城市之星」項目,要打造成以國際城市博覽中心為主題,集藝術、影視、遊樂、健身、美食、購物、會展、酒店於一體的國際旅遊綜合體。
仲向平說,歷史古建築一定要「應保盡保」,至於商業化利用,「只要運用得當,都是可行的。關鍵在於能不能找到一條在傳統與現代的維度之間、在文物保護與商業開發的規律之間、在歷史文化遺產的維護與傳揚之間兼顧並利的道路。」
眼看著,彭埠街道皋塘區塊也被列入今年城中村改造計劃,這裡面有一處高家老宅——二層小樓,小青瓦雙坡屋面,東西兩側馬頭牆,木樑柱及部分雕花木窗保存較好。2011年,它被列入杭州市第六批歷史保護建築名錄。
「現在考慮的,就是如何在拆遷時不讓老宅受『意外傷』,將來如何加以利用?羅家老宅給了我們一條思路。」王雲良說。
TAG:杭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