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薪火相傳-宣德爐

薪火相傳-宣德爐

隨著國內沉香收藏的市場興起,宣德爐就成為香友們熱衷的一個香具品種,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的香道文化走到今天存在著斷崖式的缺失,很多朋友也是對宣德爐這類的香具一竅不通,今天,筆者就和大家簡單聊一聊這名揚天下的宣德銅爐。

明清時期銅器與以往其他朝代的銅器有一個本質的不同,就是他的材料,開始使用黃銅。

青銅器相信很多參觀過博物館的朋友都有所了解,它的質地性脆、易銹,所以,大家在博物館所看到的大量青銅器,大多都是紅斑綠綉斑駁不堪的一種狀態。而黃銅相比青銅耐腐蝕的程度就要好於青銅,銅製器皿的地位在古代實際上是比今天高很多的,今天隨著冶金開採技術的發展人們不再對一件銅製器皿有那麼大的興趣,但是,在古代則不然。

在古代銅其實作為基礎貨幣材料,很多銅製藝術品在特殊時期是可以被熔煉重新鑄造的,所以,也導致了很多古代銅製藝術品沒能留存至今。這點從我國古代鑄造鐵錢就可以看出,例如,我國宋代與契丹民族接壤的地區大多使用鐵錢進行貿易,由於契丹民族習慣使用金屬器皿,而銅錢在貿易之後沒能再次迴流,導致中央政府的交易貨幣短缺,所以大量的鑄造鐵錢進行貿易,其中「大觀通寶」的鐵錢也從側面印證了當時銅的珍貴性。

薪火相傳-宣德爐

大觀通寶-鐵錢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也就促使了後來的「宣德爐」顯得尤為珍貴。最早記述宣德爐的典籍是《宣德鼎彝譜》由呂震編纂,當然,這裡不得不說的是,隨著今天人們對收藏的關注和了解,對於《宣德鼎彝譜》這本書的真正作者是誰也存在了很多爭論,這裡就不做過多的探討了,不過暫時來說行業內對宣德爐的收藏入門,還是以這本書中所闡述的內容為主要依據,如果以後隨著我們在宣德爐以及明清歷史的研究更加深入,可能會給這個謎團一個真正的答案,但是目前還無法認定或者否定,就不做贅述了。

任何一種器物在古代歷史上能夠留下印記都不是輕易可以做到的,宣德爐也不例外,選材精而且少是宣德爐成名的一大根本,這點在《宣德鼎彝譜》中就有明確的記述,書中說:宣德三年 暹羅國王進貢風磨銅數萬斤 這裡所說的風磨銅指的就是黃銅,而暹羅則是今天的泰國,(以後我們會在沉香古代產地中詳細講解這方面的內容)中國人用黃銅開始製作器皿從這個時期開始,從宣德三年開始。

當時的宣德皇帝認為所使用的祭器、太廟、郊壇所使用的器皿都太過粗糙,所以,下令用進貢的風磨銅並結合失蠟法進行鑄造,要求按照仿《宣和博古圖》,那麼這裡也就為大家提供了一個非常明確的銅爐鑒定的參考依據,如果某一天你在地攤上看見一件黃銅製所謂的什麼北宋、南宋的銅器,那麼大可以躲這些人遠點了,鐵定是沒有的,甚至筆者還曾經見過有焊接痕迹的銅器製品,這也只能是笑而不語了。

宣德爐的製作數量在歷史上是有明確記載的,首批鑄造的成品是3365個,其後又追加製造,總數一直達到18000個截止,其實,這裡所謂的截止也僅僅只是在當時宮廷提供原料的情況下,而自此以後的宣德爐仿造、私鑄問題成風,其後甚至在其底款上乃至於爐膛內的紋飾都有了更大發展,在爐底曾經有大量的私鑄款識與官款有明確區別,包括冷刻技法也都有出現,也證明了當時文人對香爐的喜愛,以及對金石篆刻個人款識的一種追求,而除了私鑄仿造品之外,這18000件宣德爐本年的爐也極大可能在明崇禎年間被送入寶源局熔煉鑄錢,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今天故宮被認定的宣德本年的爐子那麼少的一個原因,當然,這也僅僅只是筆者的一種推斷,希望以後文博部門能給大家一個更準確的答案。

宣德爐的選材除了黃銅這樣珍貴的材料之外,還有一點也頗為重要,就是他的冶煉,這點在項元汴的《宣爐博論》中寫道:宣廟(就是指宣德皇帝)隨敕工匠 煉畢十二 每斤得其精者才四兩耳 這裡所謂的四兩其實和今天的四兩是完全不同的,今天50克一兩四兩可以有200克的重量,還是很多的,而古代的四兩是小兩,過去說「半斤八兩」說的就是舊制,一斤十六兩,最後反覆冶煉剩下的的四兩也就是125克,才是真正的精華,用這樣的材料去鑄造宣德爐,其製作的精湛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宣德爐鑄造完成之後還要經過上色處理,晚明時期冒辟疆就曾經在《宣爐歌》中誇讚宣德爐的顏色精妙,他說:如女子肌膚 柔軟細膩 可捏 從這段文字的描述當中也就可見,當時的文人對宣爐的顏色是特別青睞有加的。曾經《古玩指南》一書中記載說宣德爐顏色至少有46種之多,其中包括石青斑、硃砂斑、葡萄斑、蟹甲青、鱔魚黃......等等,其中大量的染色方法通過中草藥,及其他方式的著色處理來達到相應的效果,而今天這些技藝早已失傳,民間的手工藝人想要再次複製一些皮色已經是非常困難了。

那麼,既然宣德爐從此大紅大紫,就必然會受到文人的喜愛,中國人古代用香的歷史由來已久,從漢代的博山爐我們就能看出用香的歷史有多悠久,而香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功能也非常多,例如,祭祀,不論是以前祖先祠堂的祭祀活動,還是宗教場所中都大量使用。除此之外,還有改善周圍空氣環境,例如,影視劇《宰相劉羅鍋》中就曾經有橋段,在如廁的時候焚香以改善周圍空氣環境,還有,就是熏衣,其實這裡的熏衣不僅僅是為了讓穿著者改善體味,還可以配合葯香薰在衣服上以達到持續治療,養生療病的功效。所以,香爐從那個時期開始受到人們的喜愛,一直興盛五百年。

宣德爐按照宣和博古圖的樣式進行製作,他就必然有一些定式,而這些定式決定了他在不同的場合使用而且不能混淆,這點在古代是非常清晰地,下面就給大家例舉幾個。

蚰龍耳爐(蚰蜒耳爐)

在爐譜中稱此「爐款識大雅 為諸爐之冠」仿宋代定窯瓷器香爐造型,備受皇帝青睞,從而為御書房內御用爐具之一,一般多擺放於書房內插香或熏燒香餅所使用。

該爐型之所以受皇室推崇是在於其爐耳寓意龍的造型,而龍在我國從漢代開始就被認為是王權的象徵,所以,才受到追捧,圖片上的這隻爐底鑄造「內壇郊」社四字應屬御賜之物尤為罕見。

薪火相傳-宣德爐

蚰龍耳彝爐

薪火相傳-宣德爐

蚰龍耳彝爐底

壓經爐

主要用於佛堂寺廟中使用,是宣德爐中爐耳變化最多的器型,常見耳式有:圓耳、圓耳帶凹、圓耳帶環、方耳,其中圓耳帶凹和圓耳帶環者傳世最少。

《宣爐小志》中曾經提到:塑身、無頸,斜下出垂鼓腹,緩收出底,承三乳足,高而外撇。爐身兩側塑連環圓耳,上肥下瘦,彎曲勢收,穿以圓環,更顯靈動可愛,這本書中也稱其為琴爐,不知是否在古代文人雅士撫琴的時候身邊也使用此類銅爐,目前筆者並沒有找到古代書畫作品有類似的刻畫,故僅以文字形式表達希望未來能有更深入的了解與大家分享。

薪火相傳-宣德爐

圓耳帶凹壓經爐

薪火相傳-宣德爐

圓耳帶環壓經爐

薪火相傳-宣德爐

壓經爐四式(四中耳型)

鬲式爐

同蚰蜒耳爐一樣,多用於書房使用,與鼎相似,三足,在供奉、祭祀活動中也可使用。鬲爐器型有一定的變化,其中爐腹變化最大,爐腹部有深、淺兩種器型變化,從造型而言,早期淺腹多為明中晚期使用居多,後清代有仿,深腹則出現於清早期,此外,底至足部分是否有分襠也在功能上有所區別,分襠則多用於祭祀,類似器型會在後面介紹。

薪火相傳-宣德爐

淺腹鬲式爐

薪火相傳-宣德爐

深腹鬲式爐

獅耳爐

爐身形狀與蚰蜒耳爐相似,爐耳塑獅首而得名,《宣德鼎彝譜》中有載,獅耳爐為宣德年間御賜兵部尚書及大都督等軍職人員之器型,取其威猛之意。有文殊菩薩坐騎,故獅頭爐適宜供養。那麼這段文字也基本就說明了他的使用用途和位置,時至今日很多愛好此道的朋友孔武有力者,問筆者應選何種宣德彝爐筆者依舊推薦此款,同其他宣德爐耳一樣,獅耳爐也有造型上的變化,可用於參考判別年代。

薪火相傳-宣德爐

清雍正獅耳爐

薪火相傳-宣德爐

清雍正獅耳爐(爐耳)

薪火相傳-宣德爐

清早期獅耳爐

天雞爐

天雞爐造型與獅耳爐有幾分類似,故很多尚不了解此類器型的玩家經常造成混淆,在《宣德鼎彝譜》卷十有載,天雞爐在皇后、嬪妃等宮殿中皆有使用。天機是古代傳說中的神鳥,南朝兩人任昉在《述異記》中寫道: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則鳴,天下雞皆隨之鳴。故在嬪妃後宮中大多選擇天雞爐取其神威以保平安之意。

薪火相傳-宣德爐

天雞爐

薪火相傳-宣德爐

天雞爐(爐耳)

薪火相傳-宣德爐

獅耳爐爐耳

諸如此類器型其實還有非常多,筆者這裡就不逐一列舉了,不同的爐型特點、寓意使用環境也襯托出使用者的文化修為到何種程度,寫下這些也是希望能對對大家以後的選擇與使用有所幫助。

宣德爐在明中晚期以後逐步走入民間,除其在祭祀等文化活動中使用之外,文人對其追求也衍生出其更多細節。

例如,在製作過程中訂製私款就是較為常見的一類。

薪火相傳-宣德爐

冷刻宣德爐款識

所謂,冷刻其實就是在爐身製作完成之後,通過工具進行篆刻的一種手法,他除了表達文人對器物的喜愛之外,更多也滿足了人們對金石篆刻的一種需求,對比同期鑄造款識來說從篆刻痕迹上就能很明顯看出差異,而此類工藝手法,目前雖然有民間宣德爐仿製的文玩製品,但已沒有人再去花錢訂製了,所以,也不得不說算是一種遺憾。

薪火相傳-宣德爐

宣德年制鑄造款

時至今日,國人的生活富足,收藏活動的興起促使了宣德爐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民間也有大量手藝精湛的手工藝人製作宣德銅爐,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讓大家對宣德爐的選擇以及文化有所了解,此外,選擇仿製品宣德爐進行祭祀或香道活動中,也希望大家遵循傳統爐型的規制,切勿亂用引來笑料,僅此一期內容筆者肯定無法把所有宣爐文化及新品宣德爐的選購講清楚,如果大家喜歡筆者的文章請點贊留言或轉發,筆者會根據點贊的情況考慮是否續寫宣德爐仿品的選購指南,有任何文玩收藏方面的問題也可以加筆者微信282810602互相交流探討,我們下期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