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個人講了一出區域傳統媒體如何救亡圖存

這個人講了一出區域傳統媒體如何救亡圖存

地方媒體界有一位傳奇人物,原浙江蕭山日報老總的王平,把一家縣級報做到3.8億的量級。最近他激流勇進,跳槽了,割除了所有體制牽絆,進入一家專註於媒體內容大數據服務的凡聞科技公司任執行總裁。他寫了一本書,叫《區域傳統媒體如何救亡圖存》。這也成為他每到一地發表主旨演講的題目。據說這本書有10萬字,據他本人講現在紙質版沒有了,只有電子版,可以到噹噹網購買閱讀。但看書不如聽他演講。書肯定寫得面面俱到,滴水不漏。演講就是看現場效果了,就像去現場聽演唱會和在電視前看直播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驗一樣。而且演講會根據聽眾不同作不同的取捨,有些話,只能在現場說,不能寫到書里去。

5月11日,王平來到達州日報社,就發表了這樣一場演講,整整3個半小時,將其PPT羅列的七大要旨:頂層設計如何明確方向,媒體產品如何快速布局,三類用戶如何持續爆發,媒體融合如何提升四力,新媒變現如何實用實效,產業經營如何逆襲增長,單位內部如何績效考核,一一詳細分解,大聲疾呼:頂層設計要加速;機構改革要配套;體制機制要調整;薪酬考核要量化;制度管理要落地;內容變現要見效。對很多人來說,無疑是場頭腦風暴。當然,是不是每個人都有所觸動就不得而知了。更何況只是一場半天的演講,消化吸收有個過程。這裡摘取他的一些金句,結合自身理解作個記錄。

1.互聯網用戶是最不忠誠的用戶

傳統媒體最致命的誤區就在於,迷信本地新聞的影響力,以為本地原創新聞就是媒體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立世之本,是闖市之道。殊不知,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讀者已變成了用戶,一些傳統的傳播學規律已發生顛覆性變化:用戶只對他感興趣的內容有興趣,只關注對他「有用」的內容,是不是令他「爽」。至於是新聞還是舊聞,是本地新聞還是外地新聞,已經沒有那麼重要。

2.得用戶者得天下

以前的讀者、觀眾(通稱受眾),接受信息是被動的,內容發布者是主動的(單向灌輸,名曰宣傳)。媒體發布希么內容,受眾就只能被動接收,幾乎沒有選擇權。在互聯網時代,這個情況完全顛倒了。受眾變成了用戶,受眾變成了信息的主人(對媒體來說就是需要「呵護」的用戶)。不僅用戶可以主動挑選(屏蔽)內容(包括內容發布、傳播的平台),甚至自己也是信息內容的生產者、發布者(自媒體)。在這樣的情況下,媒體再自說自話就很搞笑。媒體必須樹立用戶為王的思想,必須時刻想著如何為用戶服好務,「揣摩」他們喜歡(不喜歡)什麼、需要(不需要)什麼,根據用戶的需求調整自己的工作,不要再以為自己喜歡的就是用戶喜歡的,自己厭惡的就是用戶厭惡的。因此,我們的欄目,要不停地調整優化,細分用戶需求,甚至感知用戶的喜怒哀樂。一旦哪個欄目的閱讀量低了,就應該立馬拿下,換一個試試。當然,這並不是說為了讓用戶高興(喜歡)就必須時時、事事迎合用戶。我們不僅要善於抓(迎)住(合)用戶的痛點(特別是VIP核心用戶的痛點),也要善於引(開)導(發)用戶的興趣點。這是一門高超的操作,這操作玩麻溜了,主動權就又回來了!這可能很不容易,但必須要努力去做。

以前報紙的編輯記者,與讀者是完全隔離的。報紙印出來、發出去,我們的工作便全部結束了,至於是否有人看,有多少人看,看了哪些稿子,我們一無所知。而在新媒體,是知道有人看的,而且隨著我們改進技術,甚至知道是些什麼人看的,看了多久,主要喜歡看哪些內容。我們還能及時收到讀者的反饋(評論留言),是高興還是厭惡,都能分析出來。以前我們說要有讀者意識,現在,要有用戶意識。這個意識非常重要。

在生存如此嚴峻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能被動地坐等上級領導的指示來推動工作(頂層設計不只是「頂層」才思考的,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都必須主動思考)。新媒體的特點就是變,不停地變化,不停地創新。大家必須要動起來,思想上高速運轉,行動上快速實施。只有常變常新,才能增加我們平台的吸引力,由此產生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公信力,最後形成生產力。

3.大數據應用的作用

互聯網信息是海量的,其發布也必須是海量的(狂轟濫炸),才能實現平台信息的全覆蓋。這樣海量的信息,只依靠原創,依靠自采,無異於痴人說夢。當前傳媒發布平台,原創與轉載之比大約為2:8左右,即只有20%的內容可能是原創的,而其他80%的內容都是轉載(像新浪、搜狐這類門戶網站,99.9%的內容都是轉載的)。如何實現海量信息的轉載?就得靠大資料庫。有了大數據應用的支持,原來兩三個人維護一個頻道的局面,可能就變成了一個人做5個頻道、10個頻道。未來,隨著AI技術的發展,機器自動生成內容(即機器人寫稿)越發成熟,這個效率會進一步大大提高。

4.內容數據是媒體未來最值錢的資產

雖然說現在內容生產和發布的方式(局面)已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力仍然是我們寶貴的競爭力,這一點一定不能丟。即使我們發布的原創內容可能只佔所有內容的20%,但這個20%可能就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而且假以時日,通過我們原創內容的積累、沉澱,也就形成了海量的內容資料庫,再通過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對擁有的大數據進行科學地整合、分析、運用,就形成了獨此一份的資料庫。內容「數據」就是我們變現的依託,也是我們當前能夠堅持下去的唯一稻草。

5.樹立大數據觀念

必須在全體員工,特別是采編板塊中形成大數據觀念。10多年前,我們的報紙便已有了電子版,並同步上網傳播,實際上早已實現了互聯網傳播。但直到現在,我們的寫稿思維、編輯思想都基本沒改,還是灌輸式的自說自話,沒有深入思考:今天我寫(編)的這篇文章,會不會有人點擊。看看現在我們好些稿件,點擊量為零,說明作(記)者沒有看,編輯發出去後也沒有看。這肯定是個問題,說明還停留在10年前,甚至20年前的狀態。甚至比以往還不如:以前記者還翻下報紙,查看是否有自己的稿子。現在乾脆連這個動作都沒有了。一個以傳播為目的工作完全不管傳播的效果,做著無效勞動,不是自己腦殼有包,就是機構有病。

6.新媒體,新考核

提升新媒體的影響力不能坐而論道,不能做旁觀者,必須人人動起來。簡單來說,至少要把手指動起來。反正人人都在耍手機,發說說,刷朋友圈,那為什麼不點點自家的平台,不轉轉自家的稿件?本單位的人,必須關注自家的新媒體平台,要有內容轉發意識,甚至這要成為一種習慣,一個需要考核的規定動作。達州日報社號稱有300多人,采編板塊至少也有上百號人,每個人戳一下,就能形成至少一百的點擊量、點贊量,每個人發句哪怕是癟癟言,就能是100條跟帖。100條跟帖,幾乎都要形成幾座「樓」了。如果每個人再轉發一次,按一個人能帶動50人點擊算,100×50就是5000的點擊量。而我們日報微信單篇稿件的閱讀量,很少有上5000的。為了增加粉絲,提高閱讀率,我們想盡千方百計,搞這活動那活動,一投就是好幾萬,效果還不理想。單位月月給我們發工資,未必我們自己每天點擊一下自己平台的內容都做不到?這點一下又不要你花錢,又不像報紙發行那樣需要求爹爹告奶奶要對方出錢,就在玩耍手機的同時順手轉發一下、點擊一下都做不到?這說不過去嘛。這一點,必須形成考核制度。蕭山日報就是這樣乾的,要求報社所有員工必須對自己新媒體內容進行轉發,甚至採用的笨辦法:要求將轉發截圖發到內部群,有專人進行考核統計,未完成任務的扣錢扣績效。川報集團員工也有新媒體推廣任務,比如要求每位員工在一定時期內必須發展一定數量的川報觀察APP種子用戶。甚至川報集團的老總親自帶隊到各市州營銷,與各地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要求發展多少用戶等等。互聯網是開放的,已經沒有行政區劃的界限,各路人馬都在各顯神通,使出渾身解數,奮力搶佔山頭,爭奪用戶。被別人搶走的,要再搶回來,難度肯定要增加數倍。面對資本雄厚、資源豐富的大媒體這樣的大動作,地方媒體常常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我們自己再不當回事,總認為是「別人」在乾的事,到時候散夥的肯定不是坐在「第一排」的人,而是第一排後面的人。時不我待,走起來!

2018年4月21日,夜幕下的一截西湖斷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凡塵打望 的精彩文章:

TAG:凡塵打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