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童話之開學典禮
前面是一棟樓,後面也是一棟樓,前面是初中部,後面的是高中部。兩棟樓中間是一個廣場,廣場臨時被白線分成了很多區域,每個區域用粉筆寫上了初一(1)班,初一(3)班這樣的字樣。
廣場北偏東部位聳立著國旗杆,銀光閃閃,底座不知是紅色的瓷磚還是大理石,總之莊嚴而漂亮。
旗杆下擺著一排桌子,上面罩著紅布,桌上擺著麥克風,桌子旁邊還有音響。這一定是大會主席台了,我們以前在農村,慶祝六一兒童節時候的全鄉學校的彙報演出,就有類似的主席台。
伴隨著節奏感十足的進行曲,大家搬起凳子下樓,到廣場集合。雖然開學一個禮拜了,但眼前的一切依然覺得好陌生。幾個月前是上學,幾個月後也是上學,但一切都不一樣了。儘管只是遷移了幾十公里而已,以前也四處漂泊,跟隨父母到過西安,去過上海,而且都是住挺久,但這次真的不一樣了。以前的同學都是本村的鄰居,從小玩到大的,最多就是有個投靠親戚的借讀生,那也都是村裡娃,大家說的話是一樣的,甚至每天吃的飯都是一樣的,放學以後乾的家務也都是差不多的。城裡的同學就不一樣了,基本上是放學後各回各家,再加上語言不通,交流就更成問題,那時候覺得講普通話好難好難。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居住生活,與出去旅遊,或者在工地上玩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後者,接觸最多的依然是自己熟悉的群體,但前者則要求自己必須與環境融合。
隨著一聲「起立」,所有師生行注目禮,唱國歌。然後是校長講話。校長講話大概就是鼓勵同學們新學期新氣象,具體講了學習中要做到「三會」,對於「三會」這個字眼記得極清楚了,至於是哪「三會」呢?著實想不起來。校長還表揚了優秀學生,優秀班幹部,特別提到一位同學。對於這位兩獲金牌,後來保送北大,美國名校博士畢業,回國成為北大科研中堅的傳奇人物,他的名字至今記憶猶新。
最後就是頒獎儀式了。各個年級上學期的優秀學生在被念到名字後,依次上台領獎,然後向頒獎老師行禮,向後轉,合影留念,向台下同學鞠躬。什麼時候我也能讓那個麥克風喊我的名字,我的名字不好認,估計八成會念錯。城裡的獎品還真高級,絲綢面的紅色榮譽證書,比我們以前的一張紙的獎狀高級多了,獎狀唯一的好處是可以糊牆,過年來親戚的時候父母可以炫一下。榮譽證書之外,還有個很厚的硬殼的筆記本,不像鄉下學校發一個薄薄的16開作業本,上面蓋個紅章子。看台上領獎的同學,有用左手接的,有用右手接的,我想,我去領獎的話一定雙手接過來。看他們領獎的時候,校長好像與學生有互動,不知道說了什麼,猜測大概是說小夥子,好樣的,但距離太遠終究聽不清。後來才知道自己想多了,其實老師在問,你是哪個班的,然後說這個是你的,僅此而已。
頒獎儀式上有個新名詞,叫獎學金,還真是第一次聽說。比起那榮譽證書,在那1990年代,有個幾百塊的現金獎勵真的讓人眼前一亮。可惜一切都是別人的,自己只是看客而已。從農村轉到城裡上學很難,父母找關係花了三年時間,好不容易有個機會,而且還是在政教處寫了保證書的,如果不能名列前茅,自動退學,並且將來畢業考試還要回原籍。想到這些,有一絲惆悵,還不如在老家好,放學了放個牛,喂個蠶什麼的。好在自己不必太擔心,也不必太羨慕,因為有些小秘密壓在心底,現在不方便說而已。其實自己也上過大場面,也有過榮譽證書,有過筆記本,新華字典之類的獎品,而且含金量更高。只是人生地不熟的,說出來容易讓人笑話,萬一被說是吹牛就不好了。
有一種形式叫典禮,但形式不一定就是形式主義。人生有很多的典禮,在每個不同的節點有著不同的意義,典禮是對他人的宣告,更是對自己的承諾。
TAG:吾桐雨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