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罪就是無知而固執
人們對自己最大的誤解,恰恰是以為什麼都懂。
但是事實上,
知道的越多的人越知道自己的無知。
——蘇格拉底這麼評價過自己:「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而知道越少的人越是固執己見,拒絕反省。
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
跟人交談時,有時你從各個角度給他分析一個問題,提出中肯的建議,但是他怎麼都聽不進去,表現得異常固執。
比如,一個女孩深陷感情騙局,外人一看就知道男孩在騙她,但女孩子卻固執地認為男孩是真正愛她。
她是被愛情迷昏了頭,陷在自己的幻想中了,固執得像個瞎子,是人是狗分不清。
於是,你所有的建議壓根就不會起作用,她總會固執地尋找理由,固執地堅守自己的想法,甚至認為別人在不懷好意地破壞他們。
為什麼女孩會這樣?
很大的原因就在於認知能力。
北島在《青燈》里寫到:「一個人的行走範圍,就是他的世界。」
我們的生活就像在一個圓中,認知水平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圓」是大還是小。
圓大的人也就是認知水平高的人,能認識到自身的局限,也明白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而圓小的人(即認識水平低的人),則固守著自己小小的地盤,只接收符合自己世界觀的東西,以為全部的世界就是自己所看到的。
人應當有自己的原則並堅持原則,但如果自己的原則已經與時代脫節,已經老化、陳腐,那過分地堅持就是固執了,站在時代的尾梢來評判現在,絕沒有益處。
你知道嗎?
一個人的認知水平低,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不聽勸告」。
前段時間,一位丈夫不願在妻子的無痛分娩書上簽字的事件上了新聞。
因為害怕影響孩子,所以丈夫拒絕給妻子上麻醉。
無論麻醉醫生如何解釋,保證無痛分娩的麻藥不會對產婦和胎兒造成影響,丈夫的態度依舊堅決。
因為對麻醉相關認識的缺乏,丈夫始終堅持己見。
最終忍受不了疼痛的妻子,直接喊出「我恨你一輩子」這樣的話。
這種固執帶來的弊端也常見於家人之間。
有很多網友吐槽,長輩無論何時都不聽勸,甚至希望自己的思想時刻能被他左右。
一個網友曾經分享自己的經歷:他過年回家時,有個長輩說「網路就是外國人用來害中國人的」。
任憑他怎麼跟長輩解釋互聯網的發展史和作用,長輩依然堅信著自己的那套「陰謀論」。
最後,無奈的網友說服不了長輩,只能夠隨他去了。
美國心理學家萊昂·菲斯汀認為,人的固執心理是由認知失調所導致的。
當人遇到與自己的信念相違背的現實時,往往會產生認知平衡失調,從而產生一種內心衝突,繼而外顯為「固執」。
一個人內心認知失調時,會做出許多一意孤行的事,並且拒絕改變自己的決定。
所以固執己見的人,往往更難進步。
因為總局限在自己的狹小認知里,永遠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
沒有錯誤,沒有反省,哪有進步。
而與不同認知的人進行爭辯,不過是對自己的無益損耗。
浪費了時間與口舌,也壞了一天的好心情。
有一句很形象的話說得好:
與其跟狗爭辯,被它咬一口,倒不如讓它先走。
否則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被咬的傷疤。
當你遇見了固執的人,不必嘲笑諷刺,也不必試圖改變對方的意見與看法,少說話,做好自己就足夠。
如果你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固執,但又不知道如何去改正,那我告訴你:
首先要願意去感受陌生的事物。
看一場不曾接觸過的演出;
或報名一個以前不敢嘗試的興趣課程;
或去了解全然陌生的行業。
都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最重要的一點是培養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勇氣。
其次是,讀書。
想要開闊眼界,提升認知水平,讀書可能是最低門檻的途徑。
一個人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斷在閱讀中學習知識,才能拓展認知的維度,才能在每一個生活的分岔路口,用更豐富的認知儲備來幫助自己做出最好的決定。
最後,記住:讀萬卷書,也不忘記行萬里路。
暫時告別熟悉的環境,接觸陌生的事和人。
當你見識各領域的人,與他們建立新的情感交互,獲知各種各樣的新故事時,也在無形中重新反思和認識了自己。
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緩和了,可以有別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了,不再執著於自我。
打破藩籬,突破自己的認知很難,但這值得去做。
因為在那之後,你會看到一個全新的自己。
(END)
看更多戳心好文
※你自以為是的玩笑不叫幽默,那是沒教養
※當善良卻被欺負時,你才知道有的人是多麼混蛋
TAG:夜讀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