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女子安樂死的過程中,沒有一個人哭,全是用最美的微笑來和她告別!

女子安樂死的過程中,沒有一個人哭,全是用最美的微笑來和她告別!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總喜歡聽歐陽菲菲的那首歌,懷著那顆心,敬畏萬物、敬畏生命。落葉有情,逝雲有意,人生苦短,何必帶著仇恨之劍嗔怒之刀狂舞於世,學會放下,學會尊動、學會敬愛。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見和意識,沒有人總會依照別人的想法去做事,一個人的生存也不是為了只滿足於他人,這就需要對他人有一個理解和過度,盡量減少對他人的挑剔,多給一點理解和寬容。自私的人容易犯一個低級的錯誤,就是自己做什麼都是對的,而別人做什麼都是錯的,這種低級的想法,會把自己逼向另一個極端。

對於世界而言,你是一個人;但是對於某個人,你是他的整個世界。縱然傷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為你不知是誰會愛上你的笑容。失去某人,最糟糕的莫過於,他近在身旁,卻猶如遠在天邊。沒有人值得你流淚,值得讓你這麼做的人不會讓你哭泣。

身穿紅色裙子的戴維斯來自美國,多麼的有氣質,是一位演員和職業畫家,她身患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幾乎連自理都不能,她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這位美國姑娘已經40歲了,她並不喜歡這樣活著,所以她堅定的向有關部門申請了安樂死,最後得到了批准。

被病魔纏身的戴維斯瞬間消瘦了很多,在她生命的最後階段,她和親友坐在院子里愉快的聚會聊天,度過這最後的快樂時光。

雖然如此,但親友們看到戴維斯一天天消瘦,難免會傷感。但戴維斯勸大家不要傷心,要微笑面對生活,盡情的享受生命里的每一段時光。

時間如流水轉眼就到了戴維斯安樂死的時間,親友們不想讓她難過,強顏歡笑的把戴維斯推上了車,前往安樂死地點。

此刻躺在床上的戴維斯任然面帶微笑的和親友們做最後的道別,心平氣和的等著安樂死的到來。幾小時後,她安靜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這或許對她來說是最好的解脫吧!

維納斯在樂觀主義者眼裡是美麗的,在悲觀主義者眼裡是殘疾的,在現實主義者眼裡是美麗且殘疾的。

小時候問爸爸,什麼是死亡?爸爸說,就是睡著了並且永遠不會醒來。聽完嚇得我一度不敢睡覺。你也跟我一樣,從來沒有接受過「死亡教育」是嗎?

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著名電視評論員 白岩松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其實是他們對待死亡的態度。他們如何面對死亡的命題決定了他們會如何選擇對待生命的方式。 -----作家 安妮寶貝

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因此做好死亡教育相當於交給孩子一個面對未來無常生活的珍貴錦囊。 ----台灣高雄師大教授、教育學博士 張淑美

近幾年,兒童性教育似乎越來越多的被家長重視,但是更多人覺得「死亡教育」是個很遙遠的話題,孩子不需要這方面的知識。其實「死亡教育」是「情感教育」中的一種,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堂課。

沒錯,中國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往往覺得「死亡」是一個不吉利的話題。我們送禮物不能送「鐘錶」,買房子不能靠近太平間,死亡這個話題,更是很少和孩子提及。殊不知美國人早就把這些知識搬上了課堂,「死亡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著眾多好處:

幫助孩子樹立樂觀積極的人生觀,讓他們更加珍愛生命、珍惜生活。

樹立正確的生死觀,讓孩子對死亡的認識不只是恐懼。

降低輕生和自殺事件的發生率。

對悲劇的了解,反而會讓孩子的心理更健康。

對死亡的教育和討論,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應對未來身邊的死亡真實事件。

美國「死亡教育」什麼時候開始的?

90年前開始興起。截止到1976年大約40年前,已經有1500多所中小學加入了死亡教育的課程。

美國中小學生的死亡課程,你很難想的到:

美國小學的「死亡課」,會邀請一些殯葬行業從業人員或護士,與孩子們認真討論人死時會發生什麼事,模擬一旦遇到親人因車禍死亡等情形時的應對方式,或讓學生走進火葬場參觀火葬的全過程。

另外,家長和老師也會帶兒童到專為絕症患者提供善終服務的寧養院,把五彩繽紛的花瓣輕輕撒向臨終者們的床榻,祝福那些處於彌留之際的老人或病人,目送他們告別人世。

美國中學的「每十五分鐘」項目,在模擬車禍的場景時,有的學校除了安排急救車輛之外,還調派救護直升機飛抵「出事現場」以增強現場感。

美國大學生的死亡教育,有點瘋狂:

美國肯恩大學諾爾·瑪鮑教授的辦法比較極端一些,但等待上課的學生名單已經排到3年後了,這大概能說明他成功了。

瑪鮑會帶他的學生參觀一座公墓、一所戒備森嚴的監獄(與殺人犯見面)、一家臨終關懷醫院、一座火葬場。

他布置的作業也與眾不同:給他們去世的親人寫一封告別信或為自己寫下悼詞和遺囑。雖然這樣做顯得恐怖,但學完了瑪鮑的死亡課程或者類似課程的學生學會了一項重要的技能:坦誠談論死亡。

所以,在課本上學不到太多內容的這門【死亡教育課】,中國家長應該怎麼教育?

1

通過寵物的死,淺層的講(3-6歲)

孩子對於這個話題,第一個接觸到的一般是寵物的死亡。中國的很多家庭,小動物死了不敢告訴孩子,怕他們傷心。但是美國家長,一定會把這個「壞消息」正面告訴孩子。而且會給它舉辦一個葬禮,和孩子一起埋掉,並說出對它的懷念等。

有時候孩子不敢相信它再也不會出現,家長也會很堅定的說:「它永遠不會回來了,去世就是這樣」。讓孩子從痛苦到不敢相信,到慢慢接受現實並尋找到新的快樂,整個情感線是完整的。

2

通過自然、植物的循環來講(4-6歲)

繪本《一片葉子落下來》

內容簡介:一片叫丹尼爾的葉子回答道:「是為了享受太陽和月亮,是為了一起過那麼長一段快樂時光,是為了把影子投給老人和孩子,是為了讓秋天變得五彩繽紛,是為了四季……難道這些還不夠嗎?」

推薦理由:正如葉子和他的夥伴們體會到的,生命的意義在於經歷美好,在於給別人帶去快樂;死亡並不代表一切毀滅,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新生。

3

通過故事來講(5-8歲)

內容簡介:艾斯本想起好多事情:爺爺帶他去遊樂場、看賽車、看電影、釣魚,爺爺;中他大吼大叫、和他一起扮鬼臉、撓他痒痒、把糖藏起來——他們沉浸在愉快的往事里。突然,爺爺不再笑了,「我忘記和你說再見了,我的小艾斯本。」......

內容簡介:這是一個溫暖的故事。有個患癌症的小姐姐,因為常常吃藥、打針,頭髮都掉光了,所以戴著一頂帽子。有一天,當風把帽子吹走的時候,一個叫小丁子的小男孩兒騎著腳踏車來到了她的身邊。他為她追回了帽子,他給她帶來了友情。他們一塊兒做遊戲、說故事。有一天,小姐姐帶來一個「開心鎖」,他們把鎖掛在樹上,約定在小姐姐生日那天一起許願,並且打開鎖。可是,小姐姐住院去了,沒有如約回來跟小丁子一起過生日。但是,小丁子還是用手指頭做了一個心意「蛋糕」,為她許了一個願……

4

通過掃墓等實踐活動,對死亡有更深的認識(5-10歲)

5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帶他去掃墓,並且告訴他如何敬畏、悼念祖先。同時應該讓孩子認識到我們應該注意安全、珍惜生命!有意義的活著,不但是為自己負責,也是告慰逝去親人的一種很好的方式。

5

通過科普知識來講(6-10歲)

人為什麼會死?什麼是葬禮?死亡的人去了哪裡?靈魂真的存在嗎?神靈長得什麼樣?、佩妮拉通過幽默的圖畫和孩子們樂於接受的講述方式,和孩子們一起探討有關死亡的話題,告訴孩子們,世上萬物都是自然而然的。都有生命終結的一天。死亡和生命一樣,也是一件非常百然的事情。孩子們了解死亡是怎麼回事,就不會再充滿恐懼。

6

通過社會和文化的層面來講(8-12歲):

喪葬的風俗及有關死亡的用語,自殺和安樂死等其他擴展知識。

注意!在死亡教育中,一定要關注孩子的接受能力。用他能聽懂的話解釋就可以了,也不要揠苗助長,不要講的太深了。

喬布斯說,死亡是最偉大的發明

最後,我還想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17歲時,喬布斯接受了死亡教育,明白了生命的意義。而後的33年,他每天都「向死而生」,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里的最後一天,去完成自己最想做的事。認識死亡,才能更好地認識生命!

習慣難受,習慣思念,習慣等你,可是卻一直沒有習慣看不到你。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回得了過去,回不了當初。 那些最終會讓你陷進去的,一開始總是美好。 當你做對的時候,沒有人會記得;當你做錯的時候,連呼吸都是錯。 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蒼老。 有些事一轉身就一輩子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雞哥動漫解說 的精彩文章:

TAG:山雞哥動漫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