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上海建廠,特斯拉能否「錢」程似錦?
根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特斯拉於5月10日在上海出資設立了全資子公司——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該子公司註冊資本1億元,由特斯拉汽車香港有限公司100%持股。公司業務範圍為電動汽車及零部件、電池、儲能設備、光伏產品領域內的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諮詢、技術轉讓,以及上述同類商品的批發、傭金代理以及進出口業務,提供相關配套服務,電動汽車展示以及產品推廣。
特斯拉就像走路還不穩當的孩子,每每出現新的動態,都是極具傳播和擴散能力的熱點新聞,而本次「上海建廠」事件同樣不容錯過。
在多數人眼裡,特斯拉取得上海公司營業執照具有里程碑意義。但仔細觀察會發現,新註冊的公司並未顯示有關「汽車」和「生產製造」等字眼,只是在華設立的負責研發業務的子公司。誠然,如果像馬斯克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財報電話會議上所言:我們預計將很快宣布我們在中國的超級工廠的選址,最快下個季度最晚第四季度。我們暫且可以看做是其進一步擴大在中國發展的信號燈,或者可以說是特斯拉為國產所做的鋪墊。
從2017年就開始的「特斯拉在華建廠」傳聞可謂是一波三折,這次終於算是有點眉目了。跟以往一直與中國方面談判的態度不同,馬斯克這次篤定地奔向中華大地,其中原因已經成為難以掩蓋的事實存在。
眾所周知,特斯拉的產能問題一度造成它的資金危機。根據彭博社整理的數據顯示,特斯拉現金流已連續5個季度負增長:從2016年底到2017年底間每季度的負自由現金流量至少有5億美元。截至3月31日,特斯拉現金額僅為27億美元。並且在未來一年,還會有12億元的債務將到期。
另外,特斯拉最近的5月2日公布的第一季度財報顯示:特斯拉營業收入為34.09億美元,同比增長26.4%;凈虧損達7.8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3.97億美元擴大了97.7%。
有外媒推算,特斯拉平均每分鐘消耗6500美元,如果沒有提高產能或大量資金注入,特斯拉現有資金將在2018年底耗盡。可以推測,這也是馬斯克之前強調的會在今年第四季度前實現在華建廠的原因之一。
以上數據無不印證了特斯拉「燒錢機器」的名頭。對此,Vilas首席投資官約翰·湯普森認為「特斯拉將在未來3-6個月倒閉,除非它能在未來18個月需要籌集80億美元。而高盛在4月初的報告中再度給特斯拉施壓,並在現有股價上將價格下調36%。因為產能瓶頸,華爾街正在齊齊做空特斯拉。
恰好,今年4月份博鰲亞洲論壇上公布的「放開汽車行業外資股比限制」條例成了特斯拉的福音。外國車企只能以合資形式進入中國的時代即將結束,其中新能源汽車的外資股比限制將於今年取消,這為特斯拉在中國建廠提供了更多政策優勢。
而中國市場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新勢力造車企業更是層出不窮,這對特斯拉來說,無疑是一片最得以滋潤的土壤。且不說稍有眉目的蔚來還是聲張造勢的法拉第,亦或其他處於PPT階段的新造車企業,尚有大批的投資人滿懷期待和熱情為其砸錢。特斯拉作為新勢力造車中「領頭羊」一樣的存在,可以猜想一旦來到中國,吸引力是不容小覷的。
根據數據顯示,2016年特斯拉在中國汽車市場售出2430萬輛電動車、2017年則達到14883輛,在中國電動車市場佔據了3%的份額,市場排名第十。其中,2017年來自中國市場的營收佔到特斯拉總營收的大約17%。坦白來講,中國對豪華車的需求非常可觀,根據目前特斯拉在中國的表現,可以認為中國或將成為其最大的消費市場。
馬斯克曾在去年8月的電話會議中指出:「我們希望能在美國保持絕大部分生產,但很明顯的是,在中國和歐洲建立超級工廠,並為當地市場服務是有意義的。在加州進行生產然後跨越大半個地球進行運送並不現實,尤其是在產品想讓消費者儘可能負擔得起的情況下。」
馬斯克當初的願望放到現在來看,算是開始實現了嗎?或者換個角度說,來到中國建廠就能幫特斯拉解決掉產能問題了嗎?
根據我們上述內容推測,在「自己的地盤」不好混的情況下,中國確實為其敞開了一片友好的天地。特斯拉在中國建廠,可以說是其擺脫外憂內患的最好途徑了。
一方面在製造成本上,資深汽車行業分析師賈新光表示,特斯拉在上海自貿區建設全資工廠,將有助於特斯拉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已是業內共識。另一方面,關稅的減少有助於更大程度打開中國市場,拿Model S來說,因為關稅限制,它在中國的定價比美國高出48%。此前,野村證券曾估算,Model 3如果拿到中國本土生產,價格可以降至30萬元左右,相當於一部比亞迪「秦」的價格。如果再獲得一部分融資,那猜想特斯拉不僅能擺脫「產能低下」的質疑,重回華爾街也指日可待。
由此可見,在中國建廠對特斯拉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有諸多優越條件的扶持,馬斯克恐怕已經迫不及待想要破土動工了吧
※看懂寶馬,從這一份思慮開始
※東風標緻408:除了性價比,別的我都不賣!
TAG:天天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