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文化」敘事結構下的我們真的很喪嗎?
從「葛優躺」到「鹹魚」,
從「馬男波傑克」到「悲傷蛙」,
最近,
喪文化在年輕人群體中火了起來。
1
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喪文化」是指流行於青年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它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 「葛優躺」「鹹魚」「馬男波傑克」是喪文化的必備表情包,「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頹廢到憂傷」是它的口頭禪。
2
我國社會處於轉型時期,社會矛盾不斷湧現,年輕人在奮鬥打拚中遭遇無數壁壘——就業困難,房價飛漲,性別歧視,工作壓力,學業壓力,階級鴻溝等等,焦慮不安,緊張壓抑等負面情緒在年輕人心中蔓延。於是,年輕人在朋友圈中發一些很喪的文字圖片,展現自己在學習、工作、生活中的壓力與痛苦。或是尋求他人同情來獲取安慰支持,或是尋求同命相憐者來削弱自身的孤獨無助感。總之,他們通過「喪文化」這一形式,釋放自己內心的壓力不快,紓解焦慮痛苦,宣洩負面情緒,從而達到心理的平衡。
喪文化是年輕人為自己塗上的一層保護色。正如一個喪句子所言,「你不努力一把,不知道什麼叫絕望。」奮鬥不一定成功,也許你竭盡全力做某事,最後在世俗眼光中依然是一事無成。面對自己未來潛在的失敗,為了抵禦他人對自己的嘲諷,年輕人通過喪文化進行自黑自貶。畢竟,比起他人嘲諷自己,自黑自貶讓個體在心理層面上更容易接受,不至於那麼狼狽不堪,痛上加痛。
從表達方式上看,喪文化自嘲自黑的表達方式,更契合當下年輕人標新立異,不拘一格的心理需求。在這個充斥著娛樂與消費的時代,個體鄭重其事的表達敘述與輕鬆淺層的大眾交流語境往往是格格不入的。我們也許更傾向於自嘲自黑,而不是自憐自惜。舉個例子,比賽落選了,你可能想發個說說。你通常不會直抒胸臆地說,「我落選了,好傷心啊,我真難過」,而可能是來個喪句子,「人生就是這樣起起落落落落落落,噢,不,我還沒起過」。這種黑色幽默的喪文化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更受年輕人群體青睞。
羅曼·羅蘭曾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喪文化下的多數年輕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離開朋友圈, 在現實生活中, 多數喊「喪」的青年恰恰一點也不喪, 而是櫛風沐雨、砥礪前行。他們奔跑在夢想的康庄大道上,揮灑汗水與淚水,迎接風雨的洗禮。在停下休整時,他們發個喪文化的說說,調侃揶揄自己的人生。
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當下流行的成功學的解構批判,它是一種對現實的清醒,沒有沉浸在成功學的毒雞湯中不能自拔。喪文化下的多數年輕人往往接受平庸而不甘心平庸,接受差距而不甘心差距,接受失敗而不甘心失敗,與其說他們是在喪文化中逃避現實推卸責任,不如說是在喪文化中短暫休憩放鬆,以便元氣滿滿地出發前行。
3
當然,凡事過猶不及,應當適可而止。偶爾發發「小確喪」無可厚非,但如果長期沉浸於喪文化的語境中,不免會沾染上消極情緒。假喪成了真喪,不思進取,一事無成,這無疑會對個人發展及社群和諧造成負面影響。
其實在喪文化擴張的當下,我們不妨多多珍惜身邊的「小確幸」。不急不躁,不慌不忙。每個人的命運時區都不盡相同,你沒有落後,也沒有領先,只管懷揣著希望去努力,靜待美好的將來。或是擼起袖子加油干,盡一己之力去改變造成喪文化的個別社會問題,比如性別歧視等等,而非沉溺在喪文化中自暴自棄,自怨自艾。
願你的眼中有星辰大海,
心中有詩歌遠方。
以夢為馬,
不負青春,
不負芳華,
以青春之我,
建設青春之國家,
唱響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TAG:小梨的時政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