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章取義的教育要不得
斷章取義的教育要不得
我們學習文化知識要懂得尋根溯源,知道一個理念源自哪裡,對它要有深刻的理解。然而,現實中我們受的教育往往是斷章取義的,經過了後人的篡改,早已面目全非了。更可怕的是,這些被篡改過的、斷章取義的教育理念,居然還有一層道德的光環。有了這層道德的光環,不了解實情的人很容易被蒙蔽,了解實情的人也不敢去批判。我舉幾個例子,大家就知道我說的是什麼意思了。
「三思而行」和「以德報怨」
我們都知道,「三思而行」和「以德報怨」都出自《論語》。這下壞了,擁護孔子的人和反對孔子的人都喜歡拿這兩個成語做文章。
我們先說「三思而行」。擁護孔子的人說,孔子都教育我們要「三思而行」,凡事要謹慎再謹慎,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大意。反對孔子的人說,孔子把人教得畏首畏尾,讓人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其實,「三思而行」的原文是什麼呢?《論語》中有這樣一段話: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這裡說得很清楚,孔子反對「三思而行」的,認為思考兩次就夠了。孔子就是告訴我們,思考問題不能想得太多,那樣反而束縛了手腳。今天說孔子主張人們「三思而行」,那不是冤枉了孔子嗎?
我們再說「以德報怨」。擁護孔子的人說,孔子都教育我們「以德報怨」,凡事不要斤斤計較,對不合理的事情看開了就沒事了。反對孔子的人說,孔子的「以德報怨」把我們害慘了,受了不公正待遇還得心甘情願地忍著。
其實,「以德報怨」的原文又是什麼呢?《論語》中有這樣一段話: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老人家說得很清楚了,你對邪惡的縱容就是對道德的背叛,正確的做法不是「以德報怨」,而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受到不公正待遇時,不能一味忍讓。孔子的弟子曾參被父親毒打,孔子就批評曾參:「他打你,你不知道跑嗎?你跑了,你父親氣消了不就沒事了嗎?你讓你父親把你打了,這不是陷他於不義嗎?」可見,孔子並不主張「以德報怨」,認為那樣恰恰是對道德的破壞。後來的人歪曲了儒家的思想,處處講「以德報怨」,還把這說成是孔子的話,這不是很無恥嗎?
我們讀了《論語》就知道,孔子的思想在後世被嚴重歪曲了。後人批判孔子,有的恰恰是被蒙蔽了,不了解實情。這樣的斷章取義的確是對聖賢的不尊重,對人民大眾的誤導,實在要不得。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個故事我們都很熟悉,說的是什麼事情呢?陳蕃小時候胸懷大志,居住的屋子很髒亂,他也不收拾。有一天,父親的好朋友薛勤來了,問他:「你怎麼不把屋子打掃乾淨迎接客人呢?」陳蕃說:「大丈夫應當掃天下,怎麼能掃一間屋子呢?」我們教育學生時,到此就打住了,總是批評陳蕃「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我們總覺得這樣的批評合情合理,人不能眼高手低嘛!
可是,我今天要「冒天下之大不韙」,為陳蕃正名。我們學到的這個故事是不完整的,其實後面還有一個細節,我們可能不知道。薛勤聽了陳蕃的話,並沒有訓斥他「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相反還覺得這個小孩了不起。事實上,陳蕃後來也確實是一個德才兼備的名人,深受世人敬仰。
回到「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個話題,我覺得這個觀念恰恰是要批判的。古人那樣稱頌陳蕃不是沒有道理的,陳蕃也絕不是我們想像的那種「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我們今天,將這個故事篡改後,總是拿「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句話訓斥年輕人,的確害人不淺。
首先,我們站在年輕人的立場上看,這話的確很傷人的。試問,哪個年輕人喜歡你整天對他嘮叨「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呢?我固然不主張年輕人眼高手低、志大才疏,但是把「掃一屋」和「掃天下」相提並論那就過頭了,所謂「過猶不及」嘛!
我舉個例子,霍金全身癱瘓,沒有起碼的生活自理能力,如何去「掃一屋」呢?若照某些長者的邏輯,這樣的人什麼都幹不了,不能「掃一屋」,自然也不能「掃天下」,又怎麼能在科研領域取得那樣大的成就呢?
當然,有人說:「你這個例子太極端了,霍金是殘疾人,那是特殊情況。普通人,要求他『掃一屋』總是沒有錯吧!」可是,我想說,這句話恰恰扼殺了很多人才,毀了很多年輕人的一生。陳景潤生活自理能力也不行,但這並沒有妨礙他成為著名的數學家啊!和陳景潤一樣,還有很多名人、偉人,他們都不善於做家務,日常生活上反而不如普通人。但我們能因此就否認他們對國家、人民乃至整個世界的貢獻嗎?我們憑什麼要對年輕人求全責備,讓他們既「掃一屋」,又「掃天下」呢?反觀我們的這些長者,他們的這句過頭的話斷送了不少的未來精英。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話是什麼意思呢?一個人只要點滴的小事沒做好,例如地沒掃乾淨、杯子沒擺放整齊等等,就會有人對他上綱上線,認為他一無是處,長大不能為人民服務,不能報效國家。這話說得人好傷心啊!這樣一來,會出現什麼後果呢?有兩種極端的情況。如果是一個外向的年輕人,你整天對他念叨「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他聽煩了,會拍案而起,做出過激行為。這不會造成孩子逆反嗎?還有一種情況,這個年輕人如果內向,你不斷地指責他,他會想:「我怎麼這麼沒用、這麼令長者討厭呢?我這一生反正也無所作為了,還是自暴自棄吧!」於是,他什麼都不敢想,什麼也不敢做,生怕長者再不斷地罵他。更有甚者,憂傷抑鬱,最後選擇輕生都有可能。可見,這話的殺傷力有多大!
一個有才華、有志向的年輕人,他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比普通人複雜得多。一個人精力有限,他想做大事,就不可能同時把每件小事也做得讓大家都說好。而且越是優秀的孩子,被人關注得越多,平時生活中犯的錯誤被發現得也越多。「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句話讓他們面臨的壓力比普通人大得多,這對他們太不公平了!
我們再站在長者的立場上看,如果你天天把「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當做口頭禪,教訓年輕人,這也不好。
如果這是在一個家庭,小孩一點小事沒做好,你就橫加指責,還上升到國家、社會的高度,那像話嗎?如果是一個父親這樣講話,那就是典型的家長制,孩子只有挨批評的份,還有一點自由嗎?如果是一個母親這樣講話,那就讓人覺得婆婆媽媽。這樣的家庭還有和諧可言嗎?家庭是講愛的,不是講理的。你教育孩子會做家務,本身是沒錯的,但是你整天為這些小事吵得不可開交,這個家裡就算收拾、打掃得井井有條,又有什麼意義呢?家和萬事興,沒有了和諧,整天吵吵鬧鬧、哭哭啼啼,這樣的家還像家嗎?
在家裡對子女不能整天講「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在單位上更不能講這樣的話。現在的年輕人一般都是有個性的,中老年人和年輕人的生活習慣不同是正常的。你什麼都看不慣,別人忘記提水了,或者忘記擦桌子了,你都去批評指責,而且斷言別人不能幹大事,對別人全盤否定,年輕人能樂意接受你的批評嗎?
我們還應該看到,一個人過去不管如何輝煌,到了中老年,難免會和時代落伍。例如,你可能計算機技術不如年輕人,或者和外面世界接觸少,出遠門不知道怎麼買票、打車等等。在這些事情上,你還需要得到年輕人的幫助和指導。還比如,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身體也不好了,常常要請假,需要年輕人頂班。在這些情況下,更不能對年輕人百般挑剔,反而要有一顆包容的心,畢竟「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啊!否則的話,你的嘮叨只會讓你「豬嫌狗不愛」,成為孤家寡人。
由此可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就是一個錯誤的提法。古人沒這麼講過,我們今天卻拿這樣的錯誤觀念來教育別人,結果只能是害人害己,吃力不討好。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我們在學生時代就學過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於是,我們接受的教育那就是,要想成功,必須拚命地付出,別無捷徑。
可惜,後來我們才知道,愛迪生還說:「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才是最重要的,甚至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可見,我們學到的愛迪生的名言也是一種斷章取義,完全歪曲了愛迪生的本意。
這些年,我們被這前半句話害慘了。我們總是教育年輕人不斷地拼搏,不斷地付出,總覺得這沒有任何問題。其實,愛迪生的本意並不是這樣。愛迪生說得很清楚,沒有靈感支撐的汗水是沒有意義的,付出再多也收效甚微。靈感很重要,哪怕只要那麼一點點,作用也是很大的。
缺乏靈感,付出再多的汗水也沒有什麼意義。打個比方,一個年輕人想學書法。每天練兩三個小時,卻進步很慢,這是為什麼呢?他不懂得觀察原帖的字形結構,沒有總結經驗,不懂得其中的訣竅。寫字不得法,寫得再多和沒寫有什麼區別呢?反之,有了正確經驗的輔助,每天不需要練那麼長時間,也能進步很快。你沒有靈感,練出來的字是匠氣;反之,有了靈感,字就不是匠氣,而是靈氣了。
不光是練字,我們搞其他的文藝創作、科學研究等等,都需要靈感的支撐,否則做的基本上都是無用功。
我們還是那句話,忽視了靈感,再多的汗水又有什麼用呢?
其實,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很多時候接受的教育理念都是一種斷章取義,騙了我們多年。我們之所以會受騙,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原話的出處,以訛傳訛慣了。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這些被篡改過的理念還有一層道德的光環,極具欺騙性。即使你在質疑它,也不敢輕易講出來,因為那樣會面臨輿論的壓力。然而,我們還是要正本清源,否則會有更多的人繼續被騙。
所以說,讀書要讀原文,不要讀被刪改後的東西。不完整的事實就是欺騙,比純粹的謊言更可怕。
註:中財論壇第863期計酬作品。(圖片來自網路)
TAG:李燦的寫字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