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0歲的羅家老宅「變身」藝術館

200歲的羅家老宅「變身」藝術館

每次走進修復後的羅家老宅,彭埠街道文化站站長王雲良總有一種說不出的高興,就像見到了自己「故人」。

羅家老宅位於城東新城彭埠街道茶亭片,重建於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2010年被列為市歷史保護建築。

總建築面積約1000平米的羅家老宅,坐北朝南,主體建築五開間,兩進院落,兩側有廂房,由前院、樓屋、後院組成,格局完整,呈「日」字形平面布局,是一處極具江南特色的傳統木結構院落式徽式風格建築。

這座很有味道的老宅,知道它的杭州人並不多。

最近,低調的羅家老宅因為一次公眾開放日活動,成了周邊居民的關注熱點。

現在,這座老宅已經「變身」成城東一座低調又有格調的藝術館,除了每個月舉辦一次公眾開放日活動,還定期舉辦各類國內外大咖的畫展。下個月,浙江畫院也將把一批優秀畫作放在那裡展示。

王雲良很慶幸,他說要不是彭埠茶亭片城中村改造時保護及時,羅家老宅可能就沒了。而有了羅家老宅的經驗,彭埠街道保護城中村改造區域內的老房子,就更有經驗了。記者 周丹紅

乾隆皇帝曾誇羅家塘「是個好地方」 現存老宅為道光年間重修

羅家老宅地理位置現在看起來略微有些「彆扭」,它位於新塘路最東端,東面是正在建設的杭甬高速公路提升工程,西面是夏衍小學,北面是公寓,自己則是一個小公園的中心。

很多人看到羅家老宅,都難掩驚訝:「呀,這裡居然還藏著這麼好的一座老宅子!」

老宅有點不好找,沿著新塘路走到頭,要再往北走幾十米,才能看到那座白牆黑瓦的老房子,躲在高樓大廈跟高速公路的高架之間。

更關鍵的是,羅家老宅的正門很低調,故意做舊的兩扇木門嵌在白牆之中,還保留著舊時江南老牆門的模樣。

羅家老宅能存在至今,純屬「意外」。

羅家老宅曾屬於羅家的產業,說起來還真跟王雲良沾親帶故。

羅家老宅所在地以前叫羅家塘。據說,當年乾隆皇帝南巡錢塘江海塘時,曾沿著老備塘河到過羅家塘,看著石塘邊上的羅家莊園,還說了句「是個好地方」。

後來,羅家塘非常興旺,羅家先祖就在那置地建房,後來羅宅毀於兵禍戰亂。羅家後人又在道光年間在舊址上重修新宅。

曾做過棉紡廠廠房

一度有17戶家庭居住在裡面

王雲良的母親有個姑姑,嫁給了羅家的子孫,也曾居住在羅家老祖宗置下的這座老宅里。

儘管小時候經常聽母親講起羅家,2007年,王雲良聽說茶亭片區要征遷的時候,想著羅家老宅有沒有保留價值,他背著相機,才第一次走進羅家老宅,理清了羅家老宅的前世今生。

「以前可能比現在還要大,後來不知道是拆了還是賣了一部分。」王雲良說,羅家後人並不惜福,最終因為賭博把老宅賣出去了。

抗戰結束後的一段時間,羅家老宅的部分房間被後來的主人拿出來作為私塾辦學地。「有個姓華的老先生曾經告訴我,他小時候在羅家老宅讀過書!時間大概也就是抗戰之後。」王雲良還專門去考證過這件事。

解放後,羅家老宅由政府接管,曾做過鄉政府辦公地和棉紡廠廠房。棉紡廠併到大廠以後,老宅由區房管站接管,裡面住著17戶家庭,都曾是棉紡廠的職工。

王雲良說,頭一次走進羅家老宅,看到的情況跟現在完全不一樣,東廂房、西廂房、正房都被分隔成了好幾間,有好幾戶人家居住,每戶都住得很局促,採光也很不好,好在老宅的基本框架都還在,沒有被破壞掉。

他把情況向上級反映,後來經多方努力,羅家老宅不僅沒有拆,還實施了修繕工程。

現在是大咖畫作展示地

每月最後一天為公眾開放日

開飯館、當私人會所,是很多老宅子在修繕完成後的常規路子。

重生的羅家老宅能否走一條全新又符合其氣質的路子?江干區跟業主單位都沒少花心思,最終敲定接手羅家老宅運營的博聞藝術館。

博聞藝術館的負責人說:「我們並不指望羅家老宅能夠賺錢,要賺錢的話開飯館會容易得多!甚至也有人跟我們接洽說可否作為不對外開放的會所,我們都拒絕了!我們看中的是老宅蘊藏的文化底蘊和氣質。」

藝術館,是進行藝術展覽、文化交流的場所。

去年12月「回字」藝術畫展、1月ALL RED古韻文化紅色中國年味派對、2月崑劇《牡丹亭》表演、3月西方普拉提健康藝術體驗、日本當代版畫藝術聯展、黑白木刻版畫製作體驗……羅家老宅開館至今,已經舉辦了多場文化藝術推廣活動。

羅家老宅博聞藝術館還被江干區命名為首批區級「社會科學普及示範點」,由江干區社科聯和彭埠街道指導,把每個月的最後一天設為公眾開放日,邀請住在彭埠周邊的居民參與各類文化活動,限額100人。

關於未來,羅家老宅的目標是成為一個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小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都市快報 的精彩文章:

女子不慎將強鹼濺入眼內險失明 醫生:切忌揉搓

TAG: 都市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