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的古村馬家峪一線你去過嗎
駕車路線:高新區--世紀大道--章丘馬家峪
徒步路線:馬家峪—西天門、落鷹石—老君祠(山頂)--東天門--太平庄----馬家峪
第一站:馬家峪
濟南的古村也算去過不少了,最有感覺的是這個。原想馬家峪沒什麼看頭,也就是我們停車的地方。一拐進村子,就看見了古樸的文昌閣。隨即決定,就把車放在村口,在村子裡轉轉在上山。
文昌閣門洞是貫通的,裡面有插門栓的孔,估計以前應該是門樓子。聽一個90歲的老太太講,都拆完了,沒剩什麼了,好幾輩子的東西了。離此不遠處,一石砌大方池,水不多,旁有一石砌小方池,有頂,裡面插著好多水管,應是村裡現在飲用的泉水。豐水年份里,大池應該也會滿水。沿文昌閣對著的路前行,十字路口,有一石砌小屋,頂已經塌了。裡面存有幾通石碑,其中同治八年(1869年)的石碑,刻著「福泉碑記」。心裡嘀咕,村口的泉池是福泉嗎?再前行,就看見了牆上的拴馬樁。從未沒見過不敢確定,問了一牽馬路過的老鄉才確定。在農村基本上看不見的騾馬,現在村子裡還有好多,被磨得光光拴馬樁自然在村子裡隨處可見。遙想當年,古村古落,青石鋪路,一片繁華。現今,繁華不再,年輕人都已進城,古村命運已定。
第二站:胡山
登胡山,東西南北有好幾條路可走。我們是從馬家峪南麓西開始登山的。路不熟,在一尺多深的荒草中探尋了一個多小時也沒有找到上山的小路。最後在一位摘野葡萄的村民指引下走上了正道。路對了,就簡單了。一路攀爬,不一會就到了埡口,與其他路線上來的眾多驢友匯合,心情頓時愉悅至極。西天門一轉眼就到了,站在此處可看到山南側山谷中矗立著一座獨立的山峰,這就是胡山最著名的落鷹石。不知道怎麼描繪它,怎麼形容它,第一直覺就是它隨時可能崩塌。心裡默問:你已堅持了多久?你還能堅持多久?
前行復前行。天空淅淅瀝瀝下起了小雨,穿過一片小樹林,沒爬多久就登頂了。雨霧中,馬家峪若隱若現,就連圍山的圍牆也像一條長龍盤旋在山腰間。山頂有民國癸酉年(1933)修建的老君祠,還有解放後修建的碉堡暗道。建於唐朝的天公地母廟和六合塔,已蕩然無存,僅有修古廟的大型殘碑半塊,是清代著名書法家於書佃書寫和篆額的。
從東側下山,山路繞來繞去。不久就到了修建於山崖突出小平台上的東天門。東天門,石拱門一座,原是胡山廟宇的東門戶。再往下走,路基本就平坦了,與東去朱家裕驢友分手,我們直奔西面的太平庄。
第三站:太平庄
山半腰一平台,海拔500米,有一處神秘的荒村那就是太平庄了。從整個山村的布局和多處石基院落內房間狹小的結構,還有散落院落里的石缸、石磨、石槽。。。怎麼看都像一幅幅定格在清末民初農村的畫面。一溜靠山梯田,一處集水池塘,盡顯靠天吃飯小山村的滄桑味道。村內土地祠、關帝廟依舊完好,楹聯分別是:「土厚能育物,地德可配天」「二心臣子愧,同胞兄弟羞」。人已去,村已空,自然也沒了香火。上世紀九十年代,太平庄的村民被遷至山下國道309一側。
出村,西行下山。走著走著又沒路了,此時天色陰沉,雨越下越大,感覺天快黑了。探路、尋路,尋路、探路,無果,心情及其沮喪。沒辦法硬生生在一尺多深的草叢中踩出了一條下山的路。鞋襪濕了,褲腿濕了,帽子也濕了,但總算安全下山了。
回望霧氣籠罩的胡山,隱約、飄渺。。。(作者:虎符帥印;編輯:老羊;歡迎各位戶外資深玩家投稿交流,歡迎各戶外群主投稿發布戶外活動信息!!)?
TAG:戶外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