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喪亂帖》里隱藏的秘密

《喪亂帖》里隱藏的秘密

關於專題

在那個一切通訊依賴書信的年代,古人留下的往來書信成為見證其精彩生命的一部分。一個句子之下,也許就是一段趣聞或軼事。

即日起,聿斯將推出專輯《一封書信,一段軼事》,陸續為你分享有趣、或令人感動的5封中文信札,以及它背後的藝術故事。

04

喪亂帖里的秘密

說到書信,自然要提一提王羲之的信札。

《喪亂帖》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草書。硬黃響拓,雙鉤廓填,白麻紙墨跡。《喪亂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8行62字,與《二謝帖》和《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厘米,橫58.4厘米。在聖武天皇時期傳入日本。

王書摹本最高水平的數量日本佔了大頭。 喪亂帖的內容是王羲之先墓被一毀再毀,而自己卻不能前往整修祖墓,遂寫作信札,表示自己的無奈和悲憤之情。 這樣的情感在顏真卿的祭侄稿中同樣能感受。

日本方面前些年修復這件作品時發現,雙鉤填墨不單單是先勾輪廓,然後再填上墨色。而是由許多細微如頭髮絲般的線條重合而成,每一個點,每一根線條,都像用絲線織綉出,技術比我們想像的高級了許多。而原先概念中的廉紋紙,實際上是出現的摺痕。是為了保護字跡而採取的「勒成行道」方法。

何為勒成行道?

米芾《書史》所謂「勒成行道」介紹唐人裱褙方法時說:「古人勒成行道,使字在筒瓦中,乃所以惜字。」這是唐人保存古法書的方法。

古人對於珍貴的書跡,為使其不受因舒展開合時與紙背摩擦而漸漸使得字跡磨滅,乃使「勒成行道」之法加以保存。具體方法是,在紙背按一定間距勒出格線,置字跡于格線之中,於是紙面就會出現有如波浪形(筒瓦狀態)的起伏狀。這樣舒展開合卷子時,會減少字跡與紙背的摩擦,減輕墨跡的磨損度。古人「惜字」,苦費心機,但「勒成行道」之法已不傳。根據《喪亂帖》原物得以驗證,實中國文化之一幸事。

在傳世的唐代真跡中,凸狀摺痕得到確認的有孫過庭《書譜》、智永《真草千字文》。傳賀知章書《草書孝經》也可看出。不過孫過庭《書譜》所見的「白界」摺痕,明確是為方便書寫。正如西川寧認為的那樣,是用一種竹片壓出紙張的縱向摺痕來代替墨界(烏絲欄)。但《真草千字文》、《草書孝經》的摺痕,並不是為了書寫上的方便,作為保護上的措施而加上的。

能通過文物研究出失傳的古法,解釋我們不了解的領域,也算是意外收穫了吧。

往期文章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聿斯YOUTHINKERS 的精彩文章:

因為一個女孩,他走上攝影道路
魯迅:你是小刺蝟,我是小白象

TAG:聿斯YOUTHINK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