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為什麼我們會相信陰謀論?從心理學探討人類多疑的思維,古怪偏執荒唐和瘋狂

為什麼我們會相信陰謀論?從心理學探討人類多疑的思維,古怪偏執荒唐和瘋狂

「我們天生就有一顆猜疑的心,受制於大腦中一千億個小陰謀家的擺布。」

從公元初年羅馬大火、法國大革命、猶太人大屠殺,到暗殺肯尼迪、911恐攻、馬航空難、查理周刊事件。

爬梳兩千多年來的陰謀論歷史及大腦內建的心理機制,理解陰謀論如何從裡到外,持續形塑你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

說到「陰謀論者」,你可能直覺認為與自己無關,甚至嗤之以鼻。

但,真的是這樣嗎?talk君建議各位好好一起靜思一下。

面對「傳統觀點」,你時常存疑。你相信任何事情的發生都絕非偶然。你喜歡聽善惡對峙的有趣故事。面對重大的社會事件,你總忍不住想像各種疑點之間的關聯性。你有同理心,也願意替他人伸張正義。

只要符合這些描述的其中一項,你就很有可能也曾落入「陰謀思維」里。

但別擔心,這不是你的錯,其實這個世界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陰謀論者……

目前居住於紐約的羅伯·布萊瑟頓(Rob Brotherton)非常幽默,他是個心理學家,但是領域比較奇特,羅伯·布萊瑟頓主要研究陰謀論,他是當今世上陰謀論心理學的權威,他的博士論文即以陰謀論作為研究主題。

作為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的講師及客座研究員,布萊瑟頓在許多期刊如《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懷疑論者雜誌》(The Skeptic magazine)上發表了大量文章。

▍陰謀論如何影響你我,改變世界?

身為陰謀論心理學權威,作者羅伯.布萊瑟頓在書中首先爬梳了從古代到當代所盛行的各種陰謀論,如何影響了歷史進程——公元一世紀的古羅馬大火,竟流傳是由皇帝所密謀;中世紀的光明會是如何造成社會恐慌,進而操縱法國大革命;二十世紀初的反猶太主義如何由陰謀論興起,強大至納粹屠殺猶太人也能獲得合理化;近代的重大國際事件,如美國911恐怖攻擊、法國查理周刊槍擊案、馬航MH370失蹤案……陰謀論也從未缺席過。

他觀察這些陰謀論形成的社會背景、流傳方式,以及不同的陰謀論間在敘事結構上的異同,並深入分析陰謀論擁護者與反駁者之觀點,帶我們理解陰謀論的成因、特性及曾經引發的結果。而也這讓我們好奇——為什麼人會受難以置信、未經證實也無法證實的陰謀論吸引?

▍我們天生就有一顆猜疑的心,受制於大腦中一千億個小陰謀家的擺布

人類在思考上有著慣性與快捷方式,雖為我們帶來方便,卻也是陰謀論茁壯的根源——布萊瑟頓接著從心理學切入,結合實驗與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探討產生陰謀論的心理成因。陰謀論者等於妄想症、偏執狂嗎?會相信陰謀論的人,其實頭腦並不簡單?為什麼心胸開放、有同理心的人,反而更容易接受陰謀論?鼓勵自主求知的社會風氣,為何觸發了陰謀論的生成?網際網路的興起,如何讓陰謀論的成形散布更加容易且快速?除了負面影響外,陰謀論也有正向的一面嗎?

《時代》雜誌(TIME)曾在文章中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時會出現被害恐懼的情緒,這是由於內心的不信任所致。這種疑神疑鬼的情緒,並非現代人獨有的特質, 當我們面對那些無法理解的事件時,大腦自動創造出一套說詞是很自然的事——即使那表示正如布萊瑟頓所說的:「用『我們與他們的對峙』來形塑整個世界」而導致潛在的危險結果。「陰謀論者的數量多到超出你的預期。」他寫道,「或許你還認識其中幾位。搞不好你也是其中之一。」

這是一份引人深思的分析,也是一本獨具魅力的指南,引領我們對陰謀、真實與虛構進行思考。

▍陰謀如此荒謬 你為什麼還會信?

先出個題:多少美國人認為,肯尼迪遇刺不是獨狼所為?(答案在文尾)

縱觀歷史,陰謀論不時出現:納粹集中營、911恐怖襲擊、黛安娜車禍、肯尼迪遇刺、洛克比空難、月球登陸……中國也不例外,股市狂瀉,國腳敗北,趙薇被試圖控制世界、顛覆中國的共濟會收買?

英國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斯瓦米(Viren Swami)估計,在英國,大約有30-40%的人相信陰謀論。

廣義講,相信陰謀論的人會堅持認為,某個秘密、強大的組織或者個人出於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對某件難以解釋的事負責。

確實有高官濫用權力,確實有政府做過秘密試驗,地球以外確實可能存在智能生命,因此,相信陰謀確實是有事實基礎的。此外,我們的進化歷史、思維方式、性格特徵又起到怎樣的作用呢?

登月是美國製造的騙局?

還記得"火星之臉"嗎?一張衛星照片顯示,火星塞東尼亞(Cydonia)地區的岩石中好像有一張怪笑的鬼臉!火星人?引發這種陰謀聯想的是"空想性錯視"(Pareidolia),也稱幻想性錯覺。

面對偶然、隨機出現的聲音、畫面或者事實,我們的大腦試圖解讀出某種定式、圖案,找到實際意義。雲朵中看到動物;煎蛋中發現耶穌;倒著播放哪首歌會聽到隱藏的邪惡信息等等,都是"空想性錯視"造成的。

但是,我們的大腦為什麼總在試圖尋找和解讀格式、圖案呢?人類進化過程中,我們被"編了程",按此程序去解讀周圍的環境。比如雪化了,標誌著春天不遠了,或者敵人快要闖進來了。這樣的編程提醒著我們避免突發、未知事件的威脅。我們的大腦總在解讀一系列隨機事件,並努力找出把這些事件聯繫起來的線索。陰謀論可能比一系列風馬牛不相關的事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我們的大腦總在試圖解讀

安全

這是一個令人焦慮的時代,我們被信息狂轟濫炸。根據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在吃、住等基本生理需求之後,人類最關心的就是安全。對我們安全構成威脅的,主要是「未知」。

現代生活給我們帶來的無助感、對未知的擔憂和恐懼感,刺激著大腦去尋找答案和安慰。我們無法預測未來,但是我們在進化過程中已經懂得,可能給我們造成最大威脅的是其他的……人。所以我們的大腦決定,一定有一群無形的人,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做下所有壞事。這種解讀比"不過是一系列偶然事件"能給我們更多安全感。

你見過外星人嗎?

歸屬

人是群居動物,我們永遠生活在部落、社區中,我們總是屬於某個俱樂部、粉絲團等等,這能給我們帶來一種歸屬感,同時幫助我們接近那些與自己看法和信仰相同的人,不管這些看法和信仰多麼荒誕。

人是社會性動物,我們渴望得到認可和尊重,這有可能助長陰謀聯想。比如說,你要是能找到某個陰謀的證據,你就會得到一個小圈子的認可和尊重。有了互聯網之後,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傳播想法,都比從前更加容易了許多。

美國總統怎麼可能被一個獨狼槍殺?

偏向

英國心理學家布羅瑟頓醫生(Rob Brotherton)在他撰寫的《懷疑心態》(Suspicious Minds)一書中探討了三種"偏向"(bias)概念。一是意向偏向。簡單說,小時候我們總是假想,發生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爸爸釘釘子時鎚子砸了大拇指,幼稚的大腦告訴我們,他肯定是有目的的,因為爸爸是大人。幼年時,我們不懂得有些事是會偶然發生的。長大後我們懂了,但是,如果大腦中信息超載讓我們無法專心、或者我們多喝了幾杯,再或者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有點與眾不同,我們就會琢磨,那個行動或者那件事是有目的的。

二是比例偏向。出了大事,我們會假設原因一定也很大。肯尼迪那樣的大人物怎麼可能光天化日之下被一個無名槍手打死?三是確認偏向。心中稍有疑慮,我們就會開始留意其他現象、試圖證實我們的疑慮。而且我們總是傾向於相信那些支持自己最初疑慮的信息和現象,其它的忽略不計。

庫瑪爾自稱陰謀論超級粉絲

英國喜劇演員、自稱陰謀論超級粉絲的庫馬爾(Nish Kumar)選出10個最荒謬的陰謀論,以下是其中的6個:

這張照片發表後,引發陰謀論:第一夫人用的是替身?

現在陰謀論更多了嗎?

陰謀論自從1960年代就層出不窮。但是,劍橋大學歷史學家、陰謀論與民主研究專家麥肯錫(Andrew McKenzie)注意到,近來陰謀論好像更多、更普遍。

他認為,特朗普當選、英國脫歐是民粹主義升級的癥狀,而民粹主義和陰謀論之間一直存在強大的關聯。目前陰謀論泛濫不足為奇。

他還說,現在更多的人通過社交媒體了解新聞,而社交媒體對事實的審核沒有傳統媒體那麼嚴格,而且傳播速度更快,因此,陰謀也更加容易廣泛擴散。

誰更可能相信陰謀論?

不要以為相信陰謀論的都是孤獨的男性,人到中年,坐在電腦前放任聯想。任何年齡段、任何階層的人都有可能相信陰謀。我們許多人都會擔心,有些大事,當權的不想讓我們了解真相。

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教授弗蘭齊(Chris French)說,愛相信陰謀的人有共同的性格特徵,比如,偏執。但是,對新思想更開放、願意接受奇談怪論的人也更容易相信陰謀。同時,陰謀論的粉絲中相信超自然的比例更高。

相信陰謀有害嗎?

弗蘭齊認為,大多情況下沒有多大壞處,甚至可能還有一定的好處,因為我們不應該總是直接相信聽到的一切。但是,陰謀論可能也會引發嚴重後果。比如,人們可能會更加不願意參與政治;接受醫學陰謀的人可能不會帶孩子去打預防針;恐怖組織拿陰謀論作為招兵買馬、鼓勵支持者製造攻擊的手段。

返迴文首問題。大約多少美國人認為肯尼迪遇刺不是一人所為?答案:60%。

數字來源於2013年蓋洛普的民意調查。很明顯,多數美國人不相信奧斯瓦爾德(Lee Harvey Oswald)是唯一的兇手。

借用中國心理學家彭凱平說過這樣一句話:

"只要真相的複雜性超出了一些人的理解能力,陰謀論就永遠有市場。"

一刻 talks ? 全球創見者分享平台

長按下方二維碼發現更多未知驚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刻talks 的精彩文章:

每一位女性的自由意志才是女性主義的真正釋義

TAG:一刻tal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