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見魔王誤終身

一見魔王誤終身

作者 ? 魏棶

編輯 ? 鯨魚

「大魔王」凱特(Catherine Blanchett)最近出鏡率有點高。

先是聲援Time"s Up,公開韋恩斯坦對她的性騷擾;再是入主戛納評審主席之位,紅毯氣勢直逼三米;

然後是今天早上,指針跨過0點進入5月14號,金牛座的凱特,步入了「魔生」的第49年。

轉發這隻戛納大魔王,下月有好運

大概是從《伊麗莎白》開始,凱特·布蘭切特的「魔王」人設逐漸成形。

台上台下,她的總攻氣場引得無數男女盡折腰。特別是《卡羅爾》之後,當年被她掰彎的女孩估計可以裝滿一整棟梅西百貨。

但你知道嗎?生活中的凱特對自己的評價其實是「一半外向,一半壁花」。

她丈夫安德魯(Andrew Upton)也透露過,凱特是社交恐懼症的資深患者

「壁花」指那些在社交場合靦腆害羞,只能貼牆而立的人,恕我想像不出這樣的凱特

壁花?尷尬?大多數人印象中的凱特可不是這樣。

她要麼冷眼視人,要麼用低音炮懟人,不僅不靦腆,還經常興緻勃勃地給人講「dirty or cold joke」。

這兩廂對比的差異之大,讓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敢問今日的「大魔王」,到底經歷了怎樣的養成史?

GIF

大家好,我叫凱特·布蘭切特

2003年的《演員工作室》錄製現場,主持人問凱特,為什麼你有個法國姓氏——布蘭切特?

魔王聽後笑答,「我爸爸是美國南方佬,大概是法國人後裔,我媽媽是澳洲土著,也許是流放犯.....」

話音未落,全場觀眾已經笑做一團。凱特見狀仍然不改她標誌性的「魔王冷笑」,將布蘭切特一家牽扯的民族志娓娓講來。

原來,18世紀左右,法國曾在北美建立起從五大湖到路易安那州的「縱貫線」殖民地。凱特的爸爸屬於那一輩的後人,承襲了法式族姓。

而兩百年後,又有數以萬計的經過罪犯被流放到澳洲,其中就有凱特母親的先人。

兩股「歐洲移民」的血統,裹挾在歷史洪流里,相遇於異鄉。

這就是凱特的誕生。

凱特講歷史,原來魔王出生在大土澳

多元的家庭大概先天具備比較大的文化包容度。五歲時,母親就帶凱特去看了一部舞台劇,講的是日本天皇的故事。

劇中,凱特記得,飾演天皇的外國演員Frank帶著超長的鬍鬚,演到一半竟意外脫落。

在所有觀眾都對他報以噓聲的時候,Frank不僅不尷尬,反而將錯就錯地打趣道:「你永遠不能相信這些日本進口的道具。」

童年回憶也許有偏差,但這一幕演出「事故」的「逢凶化吉」,卻深深烙印進了凱特心裡。

小小的她,渴望有一天也能體驗到這超現實的場景,連接起台上台下的虛與實。

也許是因為小時候這段回憶,凱特對舞台劇一直很有熱情

那年凱特十歲,表演種子早早埋下,但不幸也緊跟著擊中了布蘭切特一家。

某天,年方四十的父親如常出門上班,卻心臟病發,再也沒有回家。當年凱特在悲傷之餘,還十分自責。因為唯獨父親去世那天,自己沒有與他吻別。

這份遺憾與思念,讓小凱特愛上了美劇《陸軍野戰醫院》。裡面的主角阿倫·阿爾達實在太像父親了,凱特禁不住模仿起他來,學著用美音腔調講笑話。

嚴格意義上說,這大概是凱特第一次嘗試表演吧。

凱特的父親,羅伯特·布蘭切特,看得出他年輕時很英俊

父親去世後,凱特的母親變得異常辛苦。

一方面,她要從事教員工作,以微薄的薪水供養家庭;另一方面,她還要從工作中抽身出來,擔起照看子女成長的重任。

精力分散後,身居老二的布蘭切特得到的關注度越發少了。但她沒有「老二綜合征」的妒忌心,反倒享受這自我管理的空前自由。

她也知道,母親的「冷落」,是出於信任。作為回饋,凱特讓自己更勤奮、更獨立,給家庭減壓。

被爸爸抱著的小凱特(中),和哥哥、妹妹在一起

十幾歲時,凱特就讀於墨爾本歷史最悠久也最富盛名的衛理會女子學校。

在那裡,她充分挖掘了身體里蓄勢待發的表演欲,第一次深入到戲劇藝術台前幕後的活動中。

大學時,凱特在墨爾本大學拿到了經濟學與藝術史的雙學歷。離校後,她環遊一周,決定繼續拓展自己對藝術的興趣,又進入國立戲劇藝術學校(NIDA)深造藝術史。

在NIDA,凱特正式開啟戲劇表演生涯。

她先小試牛刀,出演了《第十二夜》里的維奧拉。事實證明這個女扮男裝的角色非常適合她。

觀眾中一位叫林迪·戴維斯的人看過凱特的維奧拉,立即將她推薦給自己的室友。後者正是澳洲著名戲劇人傑弗里·拉什。

在運氣與實力的雙重庇護下,剛入行的凱特由此一躍而上,晉級到了能跟拉什同台出演《奧莉安娜》的段位。

飾演維奧拉的凱特,你猜哪個是她?

《奧莉安娜》為凱特贏下了人生中第一座獎盃:悉尼羅斯蒙特舞台劇獎。

從此,戲劇表演對她來說,不再只是藝術生排解胸中熱情的途徑了。隨著凱特在澳洲戲劇圈裡混出名氣,她又接連出演了一系列「夢寐以求」的莎士比亞戲劇。

人氣的變化並沒有讓凱特「外向」或「圓滑」起來。她對戲劇的迷戀,仍然出於虛實間的轉換。

每次上台前的5秒鐘對凱特都是最奇妙的。她要由「實態」切入「虛態」,放任自己進入一片無法預料的未知。

個中享受,只有舞台知道。

虛虛實實,真假難辨

對凱特來說,舞台的魅力在於它要求一次性的表演。是好是壞,當下立判。而電影,則完全不是這樣。

後者要求可反覆拍攝的場景表演,這固然安全了許多,卻反而會讓凱特迷失。她不解地發現,有時候自己覺德最好的表演瞬間,反而會被丟棄在剪輯室里棄之不用。

影像的陌生感與不確定性折磨著凱特,又致命地誘惑著她。

喜歡挑戰的凱特無法抵抗,很快就從舞台走進大銀幕,踏上了成為魔王的「歧途」。

GIF

表演令凱特沉醉

1997年,初入影視圈的凱特拍攝了美澳兩國合作的《天堂之路》。影片講述了二戰期間被囚禁在蘇門答臘島集中營的女性的故事,不怎麼特別,凱特也並非主角。

彼時作為女演員的凱特,在自己的銀幕處女作里已有27歲「高齡」,可以說徹底錯過了黃金期。

她沒什麼自信,又不想為了上位諂媚或屈服於某些勢力。

因此,在《天堂之路》石沉大海後,凱特只試探性地拍完《舊歡如夢》和《奧斯卡與露幸達》,便準備「金盆洗手」了。

《天堂之路》里的凱特,很稚嫩

還好,命運之神眷顧了凱特,沒有放她離開影壇。就在她狂打退堂鼓的時候,巴基斯坦導演謝卡爾·卡普爾突然發出邀約,請他扮演英國女皇,伊麗莎白。

彼時謝卡爾正為影片《伊麗莎白》的選角焦頭爛額。但他剛看完《奧斯卡與露幸達》的預告片,不等正片,就認定凱特是自己要找的人。

謝卡爾的嗅覺也的確很准。由凱特詮釋的「伊麗莎白」彷彿得到了女王本人靈魂附體,凱特也因此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凱特飾演的伊麗莎白,總攻氣場的開端

回想起來,正是《伊麗莎白》一役奠定了凱特在電影圈裡的「大魔王」人設。三十齣頭的她藉此發力,開始瘋狂接拍各種類型的電影,試遍五花八門的角色。

從《指環王》系列裡的精靈,到《驚魂眼》中的單親媽媽。凱特的表演往往跨度巨大,令人瞠目結舌。

長相之外,她用演技證明自己不愧是「魔王」:既能駕馭驚鴻一瞥的人皇,又能演好祛魅質樸的平民。

與此同時,深信「語言是角色有機組成」的凱特還在不斷充實自己。

幾年間,她為拍戲學會了蘇格蘭語、法語、義大利語,甚至托爾金自創的精靈語......

GIF

GIF

《指環王》里美輪美奐的精靈女王

2005年,凱特在《飛行家》里完美詮釋了馬丁·斯科塞斯心目中的凱瑟琳·赫本。這個人物雖然是配角,卻被她詮釋的比小李子的主角還要大放異彩。

GIF

《飛行家》是霍華德·修斯的傳記電影

幾乎沒有任何驚喜,當年的奧斯卡上,魔王拿下了第一座小金人。

《飛行家》之後,凱特演名人似乎上了癮,以至於跑去《我不在那兒》女扮男裝,反串起民謠詩人鮑勃·迪倫。

這部片子里扮演鮑勃·迪倫的人很多,唯獨凱特演出了他又拽又酷的風格。不久之後,魔王果然憑此片獲提最佳女配角,同時又以《伊麗莎白2》提名最佳女主角。

一時間,凱特星光無量。

《我不在那兒》的凱特版鮑勃·迪倫,反串男角一樣駕輕就熟

凱特不缺運氣,但她的實力也對得起她的幸運。

短短几年手到擒來般的榮譽,不僅沒有讓她鬆懈一毫,還逼的她越發勤奮踏實了。

為了準備《伊麗莎白》,凱特閱讀了古書《伊麗莎白箴言》;為演好《驚魂眼》,她搜集了一大堆靈媒資料。

2015年,接到《卡羅爾》的她,把影片中50年代的香艷小說讀了個遍。

然而這還不夠,為了抓住卡羅爾的心理,她又跑去研究了精神分析學家Josh Cohen的專著——《私生活:我們為什麼要待在黑暗之中》。

GIF

GIF

不做足功課,就不會有卡羅爾極具殺傷力的凝望

相比「天才」或者「藝術家」,嚴謹的凱特更像一位學者。

她說過,演員是一種人類學意義上的工作,能折射出人之為人的意義所在。因此,在扮演過程中,她總是把自我拋下,只對「角色本身」感興趣。

這麼做並不輕鬆。凱特也曾感慨,自己好像是個追著熊孩子跑的家長,東拉西扯,十分狼狽。

但這「狼狽」中的刺激感,再一次讓魔王著了迷,究其原因,還是那個虛實交錯的不確定。

這大概也是凱特的每一個角色都令人難以捉摸的原因。

凱特總會被未知的不確定性吸引她從不試圖霸佔觀眾,而是用自己的試探,引領大家一起探索。

著魔是魔王的日常

巔峰之前,電影的新鮮感讓凱特選擇暫時遠離戲劇舞台,巔峰之後,逐漸熟悉了影視圈操作的她,又回味起舞台的魅力。

漸漸地,凱特的工作重心又開始往戲劇偏移。外人以為她的轉身只是為了藝術,孰不知這也是「魔王」面向家庭的回歸。

畢竟戲劇舞台寄託了她與丈夫共同的熱情。

凱特與丈夫安德魯

初看凱特與安德魯的恩愛合照,很多人都不理解她為什麼會看上這麼一個「完全不配」的男人。

的確,擁有「女權」、「女王」、「魔王」等諸多標籤的凱特站在安德魯身邊,越發襯托出後者的平凡。

但凱特不這麼看。

凱特眼裡的安德魯,有著強大的獨立人格,是唯一一個能與她進行各種深度交流的人。

要知道,多年的戲路變化已經讓凱特變得「有些神經」,唯獨丈夫依然能與她保持同頻。

請接好另一波狗糧

安德魯是一名戲劇編劇。他與25歲的凱特相識於一場深夜牌局。

當晚,只有他看出了她不善社交。二人一起玩過幾次後,安德魯下定決定要跟凱特在一起。

凱特為這段感情付出良多。

2008年,她賭上演藝生涯,回到澳洲經營悉尼戲劇公司。這看似「後退」的一步,是凱特幫丈夫找回婚姻活力的方式。

你也許想像不到,「魔王」形象之外的凱特有多麼在乎家庭。她願意為感情稍做妥協,以尋找兩人愛好的交集。

重視家庭的魔王原來是個很細膩的人

很多次,顧家狂凱特被問到如何兼顧事業與家庭。但她不上套,反以一貫犀利的作風回答:

問出這個問題的人,實際上已經預設了女性角色該有的樣子。

凱特熱愛她的家庭和三個孩子,也因為熱愛,她無所謂家庭、事業間的掙扎與妥協。

雖然為了讓孩子們過的更好一些,她在接戲的時候會「更經濟」,但凱特也調侃過,自己早就過了保質期,作為女星的生涯已經完蛋了。

考慮到「女演員就跟狗的年齡一樣短暫」,「現在的我大概是120歲」,凱特除了「經不經濟」,更在乎的還是她作為一名演員的進階。

所以,銀幕生涯發展到巔峰後,凱特選擇回到戲劇舞台,其實也不僅僅是為了丈夫和家庭,也是為了自身拓展。

在一部部莎士比亞、易卜生、契科夫和百老匯經典中,魔王又回到了初入表演事業的狀態,需要根據每場演出的狀況和褒貶不一的評價做出及時調整。

這讓她興奮,歸根結底她還是渴望表演的不確定性。

凱特在契訶夫的戲劇《萬尼亞舅舅》中

再一次,凱特憑實力從澳洲演到了美國。她又想念起大銀幕了,卻擔心那裡已經沒人記得她。

可是運氣來了是擋不住的。

2013年,正在籌拍《藍色茉莉》的伍迪·艾倫給凱特打了一通電話,凱特猶如抓到救命稻草,拚命說了一大堆話。

沉默聆聽許久,伍迪·艾倫最後只說了一個字,「好」。

GIF

伍迪·艾倫最近幾年頗不太平,凱特表示在與他合作之時並不知道他與養女的風波

拍攝《藍色茉莉》期間,凱特每天都緊張到冒汗。

伍迪·艾倫與她合作過的影人都不一樣。他總是抱怨,說不喜歡這些服裝,不喜歡那些場景,還拜託凱特,「你必須幫我拯救這部電影」。

重壓之下,凱特竭盡全力,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歇斯底里的茉莉。而這部戲,也讓闊別電影的她拿到了第二座奧斯卡小金人。

榮耀回歸銀幕,凱特格外感恩,甚至變得比以前活躍了。她不僅參加了各種綜藝節目或現場活動,還時常變身話癆,讓大家重溫那個神經質的茉莉。

神神叨叨的凱特

話說我們為什麼愛看茉莉呢?

顯然不是因為她的完美,而是因為她的抓狂,她的缺點,都太人性了。

凱特擅長挖掘角色的不完美面,因此總是挑選茉莉這樣不完美的角色。她深知,只有讓觀眾看透角色的缺點,她們才能活過來,成其為人。

今天,凱特49歲了,已經從影迷,演員,做到了國際影展的評委主席。

身份經歷如此顛覆的轉變,她卻依然願意為角色背後「人的秘密」著魔,是最愛崗敬業的魔王。

2016年,她甚至在藝術電影《宣言》里一人分飾13個角色。這些角色雖無劇情的連續性,卻因凱特表演的張力,分明傳達了不同的人在追求某個相同意念時的共性。

《宣言》里的十三個凱特

我猜,這大概就是凱特之所以被稱為「大魔王」的原因吧。

她細長犀利的雙眼彷彿能變化出參透人性的透鏡,筆直照進你我的心。

生日快樂!願你在藝術之路上,繼續肆無忌憚揮灑才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奇遇電影 的精彩文章:

披頭士的歌為什麼賣這麼貴?

TAG:奇遇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