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課堂——朝覲精神
「為世人而創設的最古老的清真寺,確是在麥加的那所吉祥的天房、全世界的嚮導。其中有許多明證,如易卜拉欣的立足地;凡入其中的人都得安寧。凡能旅行到天房的,人人都有為真主而朝覲天房的義務。不信道的人(無損於真主),因為真主確是無求於全世界的。」
在那遙遠的年代,站在荒涼的麥加山谷,易卜拉欣聖人奉造物主的命令向世人發出了朝覲的宣告。
「你應當在眾人中宣告朝覲,他們就從遠道或徒步或乘著瘦駝,到你這裡來。」
那時候的麥加荒無人煙,並沒有所謂的「眾人」,那時候也不具備現代化的通訊設備和廣播電視,如何向眾人傳達朝覲的命令呢?如何將真主的號召傳遍世界各地呢?造物主打消了易卜拉欣的疑慮:你負責宣告,我負責傳遞。
所以,朝覲的呼喚傳遍了世界。時至今日,每年都有數百萬的朝覲者戒衣素裹、口頌響應辭從世界四面八方來到麥加完成這一偉大的功課。
朝覲的準備
禮拜是身體的鍛煉,齋戒是心靈的陶冶,天課是錢財的考驗,朝覲是這三者的結合。朝覲人需要一個健康的體魄,朝覲過程當中,需要跑很多路,為了順利完成朝覲各項功課,最好在朝覲前的數月內進行突擊鍛煉,如堅持跑操、晨練。
朝覲需要充足的路費之餘,還要給家人留下足夠的生活費,並事先償還所有欠債。學者們一致主張,朝覲所免除的罪過不包括欠賬和對他人的傷害。背負著債務朝覲是不良行為。對於未到期的中長期債務,一定要囑託給家人,一旦發生意外,要替自己償還。對他人造成的傷害,要想辦法修補;言語傷害,向對方主動道歉,求得對方的原諒。
朝覲前,給自己充充電,學習一下朝覲知識和有關禮儀。朝覲儀式雖然不複雜,但因為語言障礙和地理環境陌生,我國多數朝覲人員都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如果掌握一些簡單而常用的阿語單詞,熟悉朝覲議程和環節,朝覲過程中就會少走彎路。只有準備充足的人,才可能有備無患。
除了上述身體、經濟、知識三項準備之外,還要準備一顆「虔誠的心」,這也是朝覲中最重要的環節。「你們當準備旅費,最好的旅費是敬畏。」「一切工作取決於舉義。」一個虔誠的穆斯林,其工作動機只可以為了造物主,不可以沽名釣譽和世俗的任何目的。只有建立這樣的根基,才可能在朝覲之後取得思想和道德的升華,從中感受第二次的新生命。雖然不可以說,有堅固的根基,就一定能建立堅固的房子,但卻可以說,沒有堅固的根基,肯定不能建造堅固的房子。虔誠的舉義是萬里朝覲的第一步。
虔誠的心,除了目的明確、專一,還要和理智相通,虔誠的心要等同於理智的心,因為「惟有理智的人,才會覺悟。」
理智的心會讓頭腦保持清醒,知道輕重緩急,避免本末倒置;理智的心會讓人保持常態,心平氣和,不至於在朝覲期間動怒、爭搶、辯論……
受戒
受戒是朝覲的開始,男子要身著戒衣,女子素裝,戒除妄言蜚語、爭辯、房事、狩獵、塗香、修理身上的毛髮和指甲,在禁地不能損害花草樹木。
受戒者,避免言語冒犯他人,更不用說謾罵和肢體衝撞;避免傷害動物、植物,更不用說破壞生態平衡、污染周邊環境;合法的夫妻生活和美香不能再享用,更不用說非法事物;身上的多餘毛髮、指甲都不能剪除,更不用說自殘身體、自尋短路。
朝覲中的受戒,立足於對生命、環境的尊重和關愛,體現的是人類尊嚴與友好相處,弘揚的是自由平等、博愛和諧,倡導的是自律、剋制,把本應常態化的優良習慣通過朝覲受戒制度化。受戒是暫時的,受戒的意義是永恆的。
站「阿拉法」
一年最寶貴的夜晚是「蓋德爾夜」,一年最珍貴的白天是「阿拉法日」。一生一次的主命功課是朝覲,「朝覲就是站阿拉法。」
這是升華信仰、凈化心靈的日子,從中感受到的是安寧與平和。這一天主要的功課是懺悔和祈禱。懺悔自己的過錯,為自己和他人祈禱造物者的原諒和賜福。這一天的朝覲人,身著再簡單不過的兩塊白色布衣,彙集在茫茫人海當中,膚色的差異被一樣的戒衣遮掩;語言的不同被「響應辭」抹去。信仰的升華,正是建立於寬容、忍耐、誠實、虔敬、樂觀、博愛、互助等美好情操基礎之上,反之,自私、自利、嫉妒、懷恨、狹隘、偏執、極端的人,是感受不到信仰的升華和思想的陶冶,也難以得到精神的安寧和歡愉。
巡禮天房
「叫他們環遊那間古老的房子。」
繼受戒和站阿拉法之後,巡禮天房是朝覲的第三大功課。麥加天房是穆斯林每天禮拜的朝向,無論身處何方,或遠在天涯,每天都要面向天房的方向祈禱、祝福、懺悔、膜拜。這是團結的暗示和向心力,是巨大的無形紐帶。而巡禮天房將無形變成了有形,將暗示變成了動態畫面。
全世界的各國、各族人民都參加進了巡禮天房的隊伍中來了,不同膚色、不同地域、不同派系、不同習慣的人民都加入到了巡禮天房的隊伍,「人類皆相似,造物本同根。一肢遭重創,周身倍感傷。」
人類同根同源,本應友好相處,共同致力於世界的和諧與融洽。巡禮天房是人類和諧共處的演練和展現,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數百萬朝覲人擺出了一個巨大的肢體語言。「眾人啊!我確已從一男一女創造你們,我使你們成為許多民族和宗族,以便你們互相認識。在真主看來,你們中最尊貴者,是你們中最敬畏者。」
兩山間奔跑
「賽法和麥爾維,確是真主的標識,舉行大朝或小朝的人,無妨游此兩山。」
麥加早期歷史上曾有過這樣的畫面:在麥加寸草不生、乾旱貧瘠的山谷,從遙遠的北方走來了一位抱著幼兒的母親,並留在了這絕無人跡的荒漠,只為了響應造物主的召喚。
母親抬頭仰望天空,碧空如洗,烈日炎炎;巡視四周,幾乎看不到生命的跡象,方圓數百公里內都難有居民,耳旁只有沙漠的干風吹過。她卻帶著兒子留了下來,食物和水很快就會用完,她留下來只為了順服造物主的命令。對造物主的信仰,使她絲毫不會懷疑造物主的襄助和恩典。
她是易卜拉欣聖人的妻子,當沙漠中的乾渴折磨著她和孩子時,她沒有原地不動、坐享其成,等著她的主將水送到她面前。她將愛子放下,在旁邊的賽發山丘努力尋覓水源,一直走到五百米外的麥爾維山丘,因為擔心愛子,不得不匆忙返回。看到愛子安全,又再次苦苦尋覓,如此往返奔跑七趟。
心,在托靠;身體,在行動。就連那幼小的生命,也在用力的蹬著沙土,終於,一道甘冽的泉水從蹬過的沙土縫隙中潺潺流出,這道泉水流至今日已近四千年。從此,兩山間奔跑成了儀式和符號,讓世人奉行,教世人解讀。
新生
朝覲結束,也是新生命的開始。朝覲人歸來,純潔無染,猶如初生嬰兒。先知穆聖說:「朝覲過程中沒有言行失當者,歸來如同初生的嬰兒。」又說:「被接納的朝覲,其報酬是天堂。」
朝覲精神永恆
「你們在舉行朝覲的典禮之後,當紀念真主猶如紀念你們的先輩一樣,或紀念的更多。」
五天的朝覲儀式很快就結束,朝覲人開戒、脫去戒衣,然後,盼望著回到家鄉,與親人團聚。古蘭經文描述了朝覲典禮後人們的心情,同時也提出了要求。思念故土和家人是人之常情,但更要時常紀念真主。
朝覲是結束了,但朝覲的意義永遠不能結束;戒衣是脫去了,但思想和靈魂應當永遠保持受戒。結束的是外表,鞏固的是內心。
怎麼可以因為脫去了戒衣,便舊病重犯?甚至變本加厲,把朝覲當成是吹噓的資本,炫耀的武器。這樣的朝覲恰恰失去了全部意義,是朝覲失敗的徵兆。
結束了,又開始了。結束的是過去,開始的是新生命,這將是克制私慾、戒除慾望、與人為善、關愛生命、保護環境、和諧融洽、積極樂觀、求知奮進的開始。這樣的朝覲,一生中雖然只有一次,但一次足矣!
TAG:鐵氏家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