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古代,父母犯罪了,包庇還是大義滅親?很多人都會猜錯

在古代,父母犯罪了,包庇還是大義滅親?很多人都會猜錯

在中國古代,倘若一個人犯了刑罪後逃匿,如果以後罪犯被抓捕後,供認出來幫他逃匿的人,那麼幫罪犯逃匿的人,會被追究罪責,就是所謂的窩藏之罪。當然了,這些都是現代人很容易能理解的,畢竟我們現在的法律,就有窩藏罪和包庇罪。

但是,如果是父母犯罪了,那作為子女,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如果按照現在的法律,肯定是要大義滅親的,因為任何人都不能和法律有衝突,但在古人眼中,這種事情真的很讓人頭疼,因為古代中國是用儒家的理念治理天下的,而儒家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就是孝,不論是君王還是百姓,一切的行為準則都是建立在孝道上的。

歷史淘趣——圖片

古代又有一句老話,叫做「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句話是寄託了天下人對社會公平的最大理想狀態,那麼這樣一來,面對父母的犯罪問題,就有了衝突,如果你要的是孝道,那麼你就違背了法律公平的原則,如果你要的是法律公平,那作為舉報父母的子女,你在社會上肯定是沒有立足之地的。

這樣棘手的問題,在儒家為主導的古代社會,還是交由了孔聖人解決,因為孔聖人生前,還真遇到了類似的一個案件,一個叫葉龍的人向孔子誇耀說,他們村裡有一個父親偷了別人的羊,然後被兒子告發了,你看我們村裡的人多麼的正直呀!而孔子卻搖著頭說:「我們村裡的人不一樣,父親袒護自己的兒子,兒子也替父親隱瞞劣行,這才是正確的做法,」(「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歷史淘趣——圖片

到了漢代,漢武帝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論語》的地位一騎絕塵,孔子的言行成了治世的參考標準,到了漢武帝的曾孫漢宣帝在位的時候,這位皇帝向天下頒布了一道聖旨,明確講明子女對待父母犯罪的解決方式,那就是——「父子之親,夫婦之道,天性也。雖有患禍,猶蒙死而存之」,意思就是,父子和夫妻這樣的天性倫常,如果對方犯罪,只有隱瞞才能體現「誠愛結於心,仁厚之至也」。

隨後,漢宣帝更是詳細的提出,子女匿藏父母,孫子匿藏祖輩,都不用追究法律責任,但是唯有謀逆之罪,不能適用這一準則,於是從漢代開始,直到明清,中國大半個封建歷史,都遵循了這種親人互相之間可以合法匿藏的法律精神。

歷史淘趣——圖片

那麼為什麼同樣是儒家提倡的「大義滅親」,卻沒有被統治者採用呢,為什麼要犧牲法律的公平性,讓步於孝道呢?這很值得思考,在古代,孝道的提倡,並不僅僅是為了讓老百姓對自己的爹媽更好一點,而是把父母這個概念給擴大化了,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一個兒子對父親的任何合法反抗性都剝奪了,那麼自然作為臣子你也要無理由對皇帝盡忠,因為皇帝就是天下人的「君父」,作為老百姓你也要安分,不能給「父母官」添亂,這些才是以孝治國的含義。

小編自述:專註古代正史趣聞,偶爾閑扯《西遊》,每日更文,只求分享和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淘趣 的精彩文章:

《西遊記》有個地位排行榜,如來佛祖不是第一,孫悟空傻眼了
她是唯一不想吃唐僧肉的女妖精,心機太深,很多人都看不懂

TAG:歷史淘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