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端午,為你找尋正宗的端午粽
傳承千年,尋蹤汨粽
時至五月,節屆端陽。初夏溫潤的微風吹拂,淡淡的艾草清香夾雜在五月汨羅的空氣中肆意勁長,當然還有粽葉的味道。汨羅江的「汨水」和「羅水」,就是在這裡匯進汨羅江,向八百里浩瀚的洞庭奔流而去,經年不息。
若將時鐘撥回2292年前,公元前278年,同樣是這個時節,秦攻破楚都郢城的消息傳到了汨羅江畔,救國無望,在五月初五這日,屈原寫下絕筆《懷沙》之後,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情況下毅然以身殉國。
汨羅江漁民划龍舟搶救屈原未果,又以竹葉包裹糯米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因此,汨羅江就成為了龍舟和粽子兩項中國重要民俗的發源地。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汨羅人在汨羅江上劃著龍船,往江水裡拋灑用粽葉包裹著的飯糰,紀念和追憶屈子不朽的愛國忠魂。
當然,這裡更是粽子的淵源——汨粽的故鄉。
2006 年,汨羅江畔端午習俗 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 年,汨羅江畔端午習俗 入選「世界非物資文化遺產。
五月,汨羅江畔汨粽飄香
「千古汨羅遺恨在,道心終是勝人心」。對於汨羅江畔的人們來說,對粽子有著特殊的情感。五月初五,人們要紀念屈原,祭龍,劃舟;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帶上粽子回娘家,娘家也要用粽子來犒勞出嫁的女兒。
兩千年來,汨羅江向洞庭湖的奔襲從未停息:端午食粽的傳統,也隨著浩浩湯湯的江水,傳遍了中華文明浸染過的土地。從汨羅出發的粽子,被擁有飲食智慧的中國人,以就地取材的原則,衍生了無數個品種。南朝人吳均在《續集諧記》記載的一句「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為粽子的宗源——汨粽在粽界的地位,寫下了不朽的證明。
2000多年前粽子的味道,如今依舊能在汨羅當地流傳,因為仍有一輩汨羅江畔的老人們在傳承堅守包粽子這門手藝。彭協和老人(去年已去世目前由其女兒繼承),就是其中的一位汨粽傳承者,她祖輩幾代人都是十里八鄉有名的包粽子能人,她包的粽子,最接近本色,原汁原味。
每逢端午時節,當清晨的露水剛剛退去,就開始尋找最適宜的粽葉,此時的粽葉最新鮮、自然清香。每逢秋天收穫時候,就先把糯稻先存儲起來,等到來年端午粽子季,才去殼,露出新鮮的糯米,取出一些,只需淘凈濾干,從不浸泡,這樣最能保住糯米的粘性和香氣。
或許是出於對屈子的敬重,汨羅對待因屈子而來的吃食——粽子,也是萬分鄭重的。只要看過一眼,你就會記住這種形狀尤其特別的尖粽,這是粽子自誕生起的模樣。長大離家後,對汨粽的想念,是對家的思念。
汨粽,正宗的端午粽
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屈原於汨羅江懷沙殉節。「汨粽」伴隨端午習俗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煙雲,更傳承這湖湘文化的深厚內涵。吃一口汨粽,品味端午源頭、龍舟故里最正宗的端午味道。
提到正宗端午粽,要屬來自粽子的故鄉的「汨粽」了,又名汨羅粽,長錐外形,亭亭玉立,上大下小,口味三變,五彩絲纏繞,辟邪除惡,還原了二千多年前粽子最本來的面貌。
汨粽,選取當年新鮮、葉形完整、自然清香的天然粽葉,精選上等糯米,採取瀏陽大圍山天然山泉水泡米洗米,最後再加上擁有幾十年包粽子經驗的老師傅,採用二千多年前的傳統工藝,一顆顆純手工製作,軟滑清香,自然甘甜。
葉青米白,清白美德。一顆匠心,堅守傳統、傳承希望。如今汨羅江畔的「汨粽」,汨羅粽,作為正宗端午粽,傳承傳統端午民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讓美好和希望一直傳遞下去。
※中美貿易戰的實質是產業鏈的競爭,農業產業升級勢在必行
※做生鮮靠它,一年絕對多賺幾倍!
TAG:天下星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