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十三陵中,為何會出現一座太監的陵墓,其實原因是這樣的

明朝十三陵中,為何會出現一座太監的陵墓,其實原因是這樣的

原標題:明朝十三陵中,為何會出現一座太監的陵墓,其實原因是這樣的


在明十三陵中有一座很明顯的太監陵墓,這座太監墓的主人是明末太監王承恩。在人們的印象中,太監通常弄權、狡詐、滿腹壞水,但是王承恩並非如此。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後,崇禎皇帝被迫在景山上吊自縊,而陪同崇禎皇帝一同自縊的還有這位太監王承恩,當年李自成幾萬大軍圍困北京城時,明朝很多將領都卸甲歸田,而王承恩卻統領禁軍,誓死抵抗。


王承恩萬曆年間入宮,授東廠指使監視信王朱由檢。王承恩審時度勢,為朱由檢盡忠效命。他曾多次出謀劃策,使崇禎化險為夷,並擁立朱由檢登基,剷除客氏、魏忠賢一夥權奸。王承恩也升至司禮秉筆太監,(明代廢相,內閣及大臣奏議先「票擬」,皇帝「硃批」後秉筆太監「批紅」才頒布正式詔書),可謂權傾朝野。王承恩謹言慎行,慮事周全,崇禎甚為倚重。



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進攻京城,窮途末路的崇禎任命王承恩提督京師,「承恩見賊坎牆,急發炮擊之,連斃數人,而諸璫泄泄自如……」。19日京城失守,絕望近乎瘋癲的崇禎欽命周皇后等一眾嬪妃自縊,持劍殺死昭仁公主,刺傷長平公主,在王承恩攙扶下登上煤山(景山)。


崇禎面對滿城烽火狼煙,心如死灰,寫下血書遺詔「……此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自縊而死。王承恩以頭撞地,痛哭失聲,萬念俱灰,以死殉主。


4月4日,李自成將崇禎和周皇后葬于田貴妃之墓(改稱思陵),王承恩附葬陵側。清順治題碑「貞臣為主,捐軀以從」,並先後兩次親自撰寫碑文。第一通碑浮雕表現「龍馬負書」、「犀牛望月」等傳說。第二通碑碑首「御制旌忠」,800字碑文。



太監王承恩的陵墓至今保存比較完整,雖然陵墓本身只剩一個直徑6米的土堆,但墓前的三通石碑卻保存的比較完整。王承恩的陵墓是坐西朝東的,在陵墓東側的第一通石碑上刻有「王承恩墓」字樣,有2米高;第二通石碑有4米高,碑首刻有「敕建」,下面緊跟著400字的碑文,這是清順治帝親手題寫的;緊靠陵墓的石碑,碑高2米,碑首刻有「御制旌忠」四字,下面同樣刻有寫著將近240字的碑文,這是清順治帝營建崇禎帝陵墓時,為褒獎王承恩的忠義護主所題寫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視野鏡頭 的精彩文章:

戚繼光年少時做錯這件大事,導致中年時被害死,可以說是死有餘辜
曹操怎麼到死都沒稱帝?只因這個人的存在,嚇得他到死都不敢妄動

TAG:視野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