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無人車路測面臨監管難題 亞洲對此更加開放
彭博社報道稱,自動駕駛汽車在英國、德國、韓國和新加坡找到了最適合它們的道路。這些政府已經頒布了立法,允許在公共道路上測試無人駕駛汽車。
中國也緊隨其後。
這些國家正在超過美國。
彭博新能源財經社(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在一份報告中說,在沒有國家立法來澄清「下棋規則」的情況下,無人駕駛汽車的部署受阻。
根據周二公布的報告,加州和亞利桑那州在50個州里率先允許對無人駕駛汽車進行測試,並擁有最大的無人車隊。
戴姆勒公司(Daimler AG)、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 Co.)和特斯拉(Tesla Inc.)都加入了科技公司Alphabet和百度的行列,斥資數十億美元,申請了數千份專利申請,以尋求不同程度的自主研發汽車。
最終的成就是5級自主性,這意味著車輛甚至不需要方向盤。
全球各國政府都希望自己的國家冠軍企業開發自動駕駛汽車,但由於技術不成熟,他們不願讓它們進入公共道路測試。
總部位於舊金山的BNEF分析師Alejandro Zamorano說,雖然不同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導致了立法上的差異,但亞洲國家總體上非常積極地允許無人汽車上路。
在歐洲,英國正在引領一種有利於測試的環境,有四個城市允許公開試驗。
法國和以色列也視情況允許在各自的公共道路上進行測試。
因此,根據BNEF的說法,這兩個國家都沒有發揮其作為大型汽車製造商和新興科技公司所在地的潛力。
德國可能已經為其他國家創造了一個框架。
它允許駕駛員把手從方向盤上拿開,但如果系統失靈,汽車製造商要對事故負責。
德國也有道德原則,要求汽車駕駛軟體優先考慮人類的生命,而不是動物和財產。
據BNEF說,韓國是現代汽車公司(Hyundai Motor Co.)的所在地,該國是「沉默的領先者」,計劃在2020年市場上有電動汽車出售。
這個國家允許在320公里(200英里)的公共道路上進行測試,並支持在首爾以南的華城(Hwaseong)建造一個測試環道,該環道將於今年開放。
現代、三星集團、大眾集團和首爾國立大學等公司和機構在公共道路上測試了40多輛汽車。
「最初,我們的印象是,他們是相對落後的,但實際上他們實際上做了很多。」Zamorano在談到韓國監管機構時說。
根據二月份的一份報告,新加坡也在迅速實施戰略,以幫助緩解交通擁堵問題。
2015年該國開始允許在公共道路上進行測試,這個國家也正在推進部署無人駕駛巴士的計劃。
港口運營商新加坡港務集團(PSA Singapore)可能會在塔斯特大港(Tuas mega Port)推出無人駕駛汽車招標。
然而,中國正準備超越它們,中國在4月發布了《道路測試指南》草案,並正在審查最終版本。
自動駕駛汽車背後的技術被認為是政府提升國內汽車行業全球地位的關鍵。
中國希望在未來10年里部署3000萬輛具有一定程度自動駕駛技術的汽車,推動國內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並鼓勵百度打造一個名為「阿波羅」(Apollo)的自動駕駛平台。
這家搜索引擎巨頭宣布建立了價值15億美元的阿波羅基金,在未來3年內將投資100個自動駕駛項目。
總部位於北京的初創自動駕駛卡車公司TuSimple計劃在上海和亞利桑那州開展商業活動。
中國去年表示,到2020年,將有一半的新車輛配備一些自動化設備。
報告稱,這個國家正在「一切準備就緒,以在自動駕駛車輛上領先」。
而北美只有美國17個州、加拿大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兩個省允許進行路測。
Zamorano說:「美國和加拿大基本上已經把聯邦政府和各州或省的司法管轄權分開了。」
「測試自動駕駛汽車實際上是有害的,因為不清楚誰能被允許做什麼。」
可以肯定的是,加州有52個自動汽車測試項目,這使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開放測試場地。
2014年9月,該州通過了公共道路測試的規定,2月份的一項修正案允許在沒有安全駕駛員的情況下測試車輛。
BNEF預計,目前在美國參議院通過的美國自動汽車啟動法案,將鼓勵各州進行一系列測試。
目前有18個州沒有涉及自動駕駛汽車的法律。
然而,議員們仍在討論聯邦法案的關鍵組成部分。
在發生事故的情況下,它可以強制進行仲裁,這意味著事故的受害者不能參與對該技術製造商的集體訴訟。
該報告稱,消費者維權人士正在極力反對這一規定。
正如目前所寫的,該法案也不會改變車輛的安全標準。
最近,Uber和特斯拉(Tesla)的帶有駕駛員輔助系統和自動駕駛系統的自動駕駛車輛發生了兩起致命事故,安全倡導者希望確保其他駕駛者受到保護。
由於缺乏聯邦政府的領導,汽車製造商們不得不從那些具有嚴格的法規(比如紐約州要求州警察追蹤自動駕駛測試車)的地方轉移到佛羅里達州、亞利桑那州這樣的允許無駕駛員的車輛在公共道路上行駛的地方。
※Facebook攤上大事!美國政府或將開出萬億美元天價罰單
※重磅!特斯拉將迎重大改組:實行「扁平化」組織結構 支出控制更為嚴格
TAG:頭條前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