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東亞人的生育率那麼低?
「文化墮距」與生育率
直到現在,網上還能看到「中國人能生」這種無知言論。而實際上,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幾乎是1!遠遠低於2.1的更替生育率。所謂更替生育率是指維持人口不增不減的生育率,按理說這個生育率應該是2,但考慮到在兒童在生育之前死亡的可能性,被定為2.1.而美國的總和生育率剛好是2.1。
但是,我並不是要說中國人的生育率如何如何低,而是整個東亞國家的總和生育率,和西方國家比都是更低的,哪怕經濟和我們一樣落後的越南,以及並不是發達國家的韓國,還有新加坡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區,皆是如此。以及在海外,比如說在美國,東亞裔美國人的生育率仍然是更低的。
曾經,東亞各國的生育率相較於西方國家是很高,這是由於社會學家所稱的「文化墮距」導致的。所謂文化墮距,是指制度和觀念落後於科技與經濟變遷的情況。這種現象非常常見,比如很多傳統文化,曾經起到了幫助我們適應環境的作用,但在現代社會已經不適應了卻仍然保持著。
人口增長一方面取決於生育率另一方面則取決於死亡率。在古代,人口尤其是嬰兒的的死亡率很高,哪怕是英國國王的孩子,一般都會夭折一半何況尋常人家的了。所以生育率必然要比2大很多才能維持人口數量不變甚至增長。
但在近代,科學出現了,西方國家的醫療技術突飛猛進,這使死亡率大大降低了,生育率也隨之下降,不過西方國家生育率的下降是緩慢的下降,文化墮距的現象並沒有那麼明顯。
但被殖民的地區,和那些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突然接受了先進的醫療技術,死亡率大大降低了,但其制度和觀念卻不會立馬發生變化,於是生育率還是維持一個很高的水平,最終的結果就是人口爆發性增長。
同樣由於文化墮距,就算現在我們出台很多政策降低夫妻繁殖後代的壓力,他們仍然會遵循傳統——一個剛剛形成幾十年的,只要一個孩子的文化規範。
而東亞國家雖然被侵略的晚,但崛起的快(讀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為何如此了),和其它亞洲國家比,我們出現了「亞洲驕傲」——日本、第三世界國家的領頭羊——中國,其它東亞人國家地區如韓國新加坡台灣的經濟增長也是突飛猛進,我們更快的吸收了西方的科學技術,醫療條件大大上升,於是人口迅速增長。而且由於我們本來巨大的人口基數(這是因為環境適宜),使得國際社會產生了一種「東亞人能生」的觀念。然而事實上,其它第三世界國家生育率也一樣高,但由於他們沒有及時吸收西方科學知識並提高社會福利,死亡率居高不下所以人口增長緩慢。
現在,非洲和中東、印度的人口增長率已經開始讓世界驚嘆了。而東亞各國的生育率世界墊底,包括經濟並不那麼發達的越南韓國等。
東亞各國各民族間如此大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文化差異,卻都在生育率上敗給了西方國家,這預示著或許在經濟狀況、文化等表層現象之外,存在著更深層的基礎或者說共性。
在生物基礎上,黑人、西方人和東亞人明顯是不一樣的,這不僅僅體現在膚色、體格上。
進化生物學的一個理論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黑人生育力高,為什麼東亞人更「溺愛」孩子,為什麼東亞人更重視就教育,為什麼黑人的性能力最強,為什麼百分之五十的黑人小孩生活在單親家庭里.......在各種重要的差異中,皆是黑人位於一個極端,東亞人位於另一個極端。所以以白人為常模的美國社會建立起各種「刻板印象」,比如說東亞人「過於」溺愛孩子,黑人「過於」不關心孩子;東亞人「過於」保守,黑人「過於」性開放,東亞人「過於」集體主義等等,都是美國社會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很明顯美國人是以白人為常模的,但刻板印象往往也有其現實基礎,而這也是天作之巧,西方人確實位於兩種繁殖策略中間。
r-k生命歷史理論
請不要被「理論」一詞嚇到,這個理論很好理解,即不同的物種有不同的繁殖策略,這些策略有兩種傾向,傾向R策略的物種,會選擇繁殖更多的後代,但對後代卻照顧很少。昆蟲明顯是傾向於R策略的,它們幾乎不會照顧後代;K策略的物種,繁殖力往往更低,但對後代投入更多,哺乳動物是其代表,人類更是最傾向於K策略的物種。而傾向於K策略的物種一般來說智商會更高,而R策略的物種則會從更小的時候就開始自立(昆蟲幾乎剛生下來沒多久就有尋找食物的能力了)。
r策略像機械炮手,他們發射許多炮,至少會射中一個目標,那就是說產下許多後代,頻繁的交配與生殖。K策略則很不同,像狙擊手一樣,他們將時間和心思放在擺設與瞄準上,也就是說後代可受完善的呵護與幫助,相互合作獲得食物與安穩的住所,形成複雜的社會系統,這需要更多複雜神經系統與較大的腦。動物的腦部越大, 需要越長的發育期, 相對減少生育後代的機會。
像狐猴(lemurs)與猿猴(monkeys)腦部較小的靈長類,懷孕期是十八周,但是腦部較大的靈長類,而黑猩猩(chimpanzees)與大猩猩(gorillas),它們的懷孕期是三十三周。有些猿猴第一次懷孕的年紀是九個月大,腦部較大與智力較高的大猩猩第一次懷孕年齡是十歲大的時候o猿猴出生與成年後的腦部大小是一樣,黑猩猩與大猩猩出生時的腦部大小是成年之後的百分之六十。人類寶寶剛出生的腦部占成年之後的腦部百分之三十,甚至更少。出生後前幾個月的猿猴,大部份知覺運動神經行為的測試結果比類人猿(apes)好,所以類人猿寶寶在高難度測試方面比人類寶寶優秀or-K關係不僅適用各種類動植物,人類也如此。即R策略物種能更快的自立(獨立)。
人種生理差異
性發育
黑人、白人、東方人在性發育及其它身體發育上表現出了清楚的種族相異三特性模式。黑人性發育更早,第一次性交的時間更早;東亞人性發育更晚,初次性交的年齡也更晚。夫妻每周性交次數也是黑人更多,東亞人最少。在這些特徵中白人總是位於中間。
總的來說,黑人達到完全性發育(像初次月經?性經驗?和懷孕)比白人要早;東方人的性發育比白人晚些。
1997年出版的小兒科(Pediatrics)一書,針對一萬七千多位美國女孩作的調查,發現黑人青春期的開始比白人早一年;白人比東方人早一年。八歲之前,百分之四十八的黑人女孩胸部與腋毛已開始發育(白人僅有百分之十五),對白人女孩來說,需要等到十歲左右。黑人女孩的月經大都開始在十一歲與十二歲之間;白人女孩則晚一歲。
男孩的性發育依種族不同也有差異。百分之六十黑人男孩十一歲之前已達到快速陰莖成長的青春期階段,百分之二已有性行為;白人男孩到十二歲半都還未達到這個階段;比起白人,無論是性發展,還是對性感興趣,東方人還得延後一兩年。
性能力
在美國,社會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是,黑人男性性能力強生殖器也粗大,東亞男人性能力差生殖器短小。而我說過,刻板印象往往存在其現實基礎。
早在公元八世紀到十六世紀,阿拉伯回教文學述說非洲黑人(無論是男女)的性能力較強,性器官也大。十九世紀的歐洲人類學家談論女性生殖器位置與男性勃起角度,東方女性生殖器的位置最高,黑人女性最低,白人女性介於之間;東方男性陰莖勃起的角度與身體幾乎垂直(與地面平行),黑人是九十度(上翹,與地面垂直)。這些人類學家也指出東方人的第二性象徵(像看得見的肌肉?臀部?胸部)最不明顯,黑人則最明顯。一些其他早期的人類學家也報導混血人種的各種特徵介在他們雙親之間。
那些早期觀察出來的結果被現代人認為是正確的。全球的公共健康組織免費贈送保險套遏止艾滋病漫延,保險套大小是否適用?因此這些機構發送保險套時也記載陰莖大小。世界健康引導組織(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s)詳細記載亞洲人陰莖大小是4.9公分寬(中國人本身製作保險套也是4.9公分寬);北美與歐洲是5.2公分寬;非洲則是5.3公分寬。
種族不同也影響睪丸大小,亞洲人是九克,歐洲人是二十一克,相差之懸殊,不是單單說「歐洲人身體大」就可以搪塞的。1989年,英國非常重要的科學雜誌自然(Nature),裡頭一篇文章講到睪丸大小引申另一個事實,那就是白人每天射精量比東方人多兩倍,可惜的是,我們到目前為止沒有黑人睪丸大小的資料。
而實際上,睾丸大小與物種的濫交程度有關。因為濫交頻繁的物種往往存在精子競爭。因為女性體內很可能留有其它男性的精子,這形成了一種自然選擇的壓力促使男性的睾丸越來越大以生出更多精子。這已經是進化生物學(進化心理學和行為生態學)的常識。東亞人伴侶的愛情往往更堅貞,而黑人夫妻的離婚率則更高。
大多數的黑人缺乏穩定的家庭生活,這樣的議題是許多人所關心的。1965年莫尼漢報導(Moynihan Report)指出婚姻破裂?單親媽媽?及婚外生子在黑人圈比率最高,直到現在,數字已攀升三倍之多。大約百分之七十五未婚的黑人青少年已有小孩;這情況,白人佔百分之二十五。目前在美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未成年黑人兒童生活在單親家庭里。
壽命與死亡率
死亡率符合種族相異三特性的模式。不同年齡,黑人疾病與死亡率偏高;平均而言,白人比黑人多活兩年;東方人比白人多活兩年。相形之下,東方人的死亡率最低。
美國黑人寶寶在嬰兒期死亡率比白人寶寶多兩倍。單親?貧窮?或缺乏教育不是造成死亡率的原因,根據大學研究生的調查,研究完善醫療照顧與死亡率的關係時,發現缺乏醫療照顧不是造成死亡率的真正因素,黑人寶寶在嬰兒期死亡率真的比白人寶寶多兩倍。
寶寶如此,成年人也如此。美國海軍的一項研究顯示:黑人的失事與暴力死亡率比其他種族還高;其他研究也同樣指出:黑人的車禍肇事死亡率比其他種族還高o這特性模式是全球性。比起歐洲國家,東亞國家(例如日本和新加坡)死亡率較低;比起非洲與加勒比海國家的黑人,歐洲白人死亡率較低。但是,自殺率剛好與這特性模式相反,東亞國家自殺率偏高,大約每十萬人之中有十五位;歐洲有十二位;非洲與加勒比海國家是四位。
繁殖能力
而不同種族間,確實在繁殖能力上存在著文化人類學和社會學無法解釋的差異。當然,人的行為和生理特徵同時受遺傳和環境兩方面影響,任何單獨排斥一方面影響的說辭都是不可取的。尤其是,有些差異明顯僅僅用文化和經濟地位來解釋是行不通的。
比如說,不是所有女人每次月經來時只排一個卵,懷孕時,同時排兩個或更多卵可能性是有的,這時就可能產生異胞雙生。對黑人而言,每一千次的分娩,就有十六對雙胞胎;白人是八對;東方人則是四對或更少。三胞胎或多胞胎在東方人身上是相當罕見的;黑人在這方面,比率相當高;白人介入中間。而我不認為文化和經濟學方面的解釋力足夠強大。
更早的性發育、更強的性慾和更大的生下雙胞胎的可能性遠遠彌補了黑人的高死亡率。黑人成長率是世界之最,每年百分之三點二的人口成長速度已成為大家注意的焦點。百分之二點一及百分之二點五的南亞及拉丁美洲的成長率早已在1960年開始下降。在美國,一個女人平均有十四個後代(包括小孩?孫子?及曾孫);一個非洲女人平均有兩百五十八個後代。非洲人在1950年佔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九,僅管艾滋病?戰爭?疾病?乾旱?及饑荒的侵害,現今的非洲人已經達到百分之十二。
智力差異
我們已經知道不同種族繁殖能力的差異了,根據生命歷史理論,黑人更傾向於R策略,東亞人更傾向於K策略。而K策略物種往往智商更高。
社會存在的諸多其它如「東亞人更重視教育」「東亞人更溺愛孩子」等刻板印象也可以得到完滿的解釋了。以及,審核上長久存在的關於種族智商差異的爭論,也應落下帷幕。
在此之前,已有諸多證據表明,黑人智商低於白人,東亞人智商最高。當然都是平均數或者說「群體差異」。
針對美國五種年齡的黑人,白人,與東方人的平均頭蓋骨大小作的分析表:
而《平均值範圍》一書(1996)強調英國心理學家理查·林(Richard Lynn)的研究,他花費二十年33時間作全球性智商調查。他發現太平洋邊緣國家的東方人智商範圍從101到111不等;白人是100到103之間;非洲黑人大概70。
目前記錄中智商最低的是非洲黑人,他們智商平均70。雷文漸進性模型(The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是測量推理能力的工具,不是測量文化性的特殊知識,凱尼斯·歐文(Kenneth Owen)利用這測量,發現就讀南非學校的十三歲非洲黑人小孩的智商是70;一位辛巴威(Zimbabwean,非洲南部的一個共和國,原名Rhodesia)的黑人叫佛瑞德·林迪(Fred Zindi),他為自己國家的十二至十四歲孩子做一項研究,結果也是如此。
南非混種學生的智商是85,美國?英國?及加勒比海也是同樣情況o基因方法顯示混種黑人大約有百分之二十五的白人血統,他們智商介在黑人智商(70)與白人智商(100)之間。
你可以認為這都是白人種族主義者編製的謊言,但白人科學家為什麼告訴我們東亞人智商更高呢?最近幾十年僅有的一些研究除了認為東亞人智商更高的,就只有認為東亞人智商和白人一樣的,而幾乎不存在認為東亞人智商低於白人的研究。同樣,也幾乎沒有認為黑人智商高於白人的研究。如果各個種族的智商一樣,為什麼會有這種有偏向性的誤差呢?
如何面對?
這種差異讓人恐懼,一些人認為這種研究普及給大眾會讓種族主義復興。所以《鐘形曲線》一書基本成了每本普通心理學教材打擊的對象,而他的作者也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失去了一切被大學受聘的機會;而《種族、演化及行為》這本書壓根沒在西方出版,在日本出版一個月就被封禁;社會生物學的創始人則在演講時被潑冷水......人言可畏。
我對此是什麼態度呢?讓我引用羅素的話:當我們用權力壓制我們認為有害的意見的時候,其實只說明我們已經受到了這些意見的壓制。科學本來就是在辯駁與爭論中成長,而當政治正確和權力告訴我們該擱置一些議題的時候,我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呢?
TAG:mljsj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