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喂酵素菌發酵飼料-養蝦成功新思路
金剛對蝦又名南非金剛對蝦,原產於非洲莫三比克,近年來在我國廣東、福建等地實現規模化養殖,該品種有其特有的優勢:
其特點:
一是養殖時間短(3個多月)、生長速度快;
二是養殖成活率高(75%以上)、適應性好;
三是抗病力強、發病率低;
四是產量高(畝產500-3000斤),
五是回捕蝦離水時間長、活性好、可鮮活銷售;
六是個體大(可達30厘米長,0.25公斤重),肉質結實,味美價高,煮熟後蝦體美觀,頗受消費者的青睞。
第1造可於3月下旬至4月初放苗,每畝養蝦塘中放養2-10萬尾(土塘2萬尾,土塘畝產量500斤,高位池可以放10萬尾,畝產量達到3000斤),第2造可於7月中旬放苗,到9月中下旬,金剛對蝦的個頭可長到約10厘米長。
養金剛對蝦是為了調整對蝦養殖品種的結構,替代南美白對蝦,從養殖技術和效益上看,值得推廣。
水質要求不需要像南美白對蝦這樣肥度,水質透明度要在40公分-50公分左右為宜其個體大,肉質鮮嫩,營養豐富,耐高溫及耐干能力強,適合鮮活蝦出售,售價較高,已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重要養殖對象。
本文著重介紹筆者近年來對金剛對蝦養殖技術的摸索,供廣大金剛對蝦養殖戶參考。
土池養殖
(一)、選址和配套
.蝦池要求:每個蝦池面積不定,一般在10—50畝,池底為沙泥質或泥沙質,水深1.5-2米, 蝦池兩端設有適當寬度的進排水閘各一座,放苗前一個月排乾池水,進行整治:清理池底殘餌、淤泥和雜物;加固池堤、閘門,堵塞漏洞,進行暴晒;
.水質要求:水質不受污染,硅藻等浮游生物豐富,海水比重1.005~1.024,pH值7.8~8.6。
.進排水條件:養蝦池應實行進排水獨立分開,符合養蝦排灌要求。在小潮期不能自行排灌的池塘,每個蝦池要配備抽水機提水。
.配套設施:每個蝦池設管理房1間, 小船一艘,各期閘門網具和收蝦網具一批。
(二)、放苗前準備工作
1、 池塘清整
(1)放養蝦的池塘,每造收完蝦後,把塘水排干,讓太陽曬至塘底龜裂,徹底清除池底淤泥和有機物、塘壁藤壺等。
(2)放養前一個月,每畝用生石灰70-100kg,將其均勻分布於塘底,有淤泥的地方可多放一些,並用拖拉機進行翻耕,暴晒。
(3)進水至30cm。採用氯製劑進行池底消毒,有效氯濃度為30g/m3(每畝25-50公斤漂白粉),全池潑灑清塘藥物殺滅魚、蝦、蟹卵、細菌、病毒等。
2、養殖用水準備
養殖用水需60目的濾網過濾海水,放苗前10天加水1500px左右,接著用有效氯濃度為5-10 g/m3氯製劑對水體消毒。3天後選擇晴天上午進行施肥,培育基礎餌料
一、蝦苗放養
1.蝦苗選擇
蝦苗要求個體大小均勻、健壯、活力強、逆游能力好、體表光潔無附著物,體長30px以上,第一觸角前端分叉呈v字形的兩條小觸鬚經常併攏,體節疏而長。最好是p12-p18的黑殼苗,蝦苗額角上已長有4-6個刺。蝦苗還應進行病毒和弧菌檢測,不得攜帶WSSV、TSV、IHHNV和IMNV等幾種特定的病原,弧菌數應控制在安全範圍內。
2.投放蝦苗
第1造可於3月下旬至4月初放苗,選擇晴朗天氣,水溫穩定在25℃以上,放苗前2小時應開增氧機攪活水體,同時投放應激類產品如應激靈,放苗時,盡量避免將池水攪渾,先將苗袋放入池內浸20分鐘,使袋內水溫與池內水溫接近(溫差不超過3℃),在上風處水較深的地方順風放苗,蝦苗池水與蝦塘水鹽度差不超過5‰。第2造可於7月中旬放苗。
放苗密度要根據蝦池的條件、水域環境和管理水平等來確定。
二、投料管理
視放苗密度決定投料次數,筆者多是6萬/畝選擇一日投四次,由於受日水質變化影響,多選擇白天兩餐多投,早晚兩餐少投。這樣既可滿足生長需要又可穩定水質。
2.1餌料選擇
一般選擇優質配合飼料投喂。優質配合飼料不僅提供充足蛋白質和氨基酸,保證對蝦的正常生長,而且有利於對蝦的消化吸收。但是,餌料選擇也不應單以蛋白含量作為標準,而應以質量穩定為好,筆者實際操作打破常規,連續三年以白蝦料飼養草蝦,未見有負面效果。
2.2 投餌頻率
早期7天投0#料,每日兩餐,上下午各一次,0.5kg/10萬尾,輔以投喂豐年蟲,每天一次;8-15天投喂1#料,每日三餐,6:30投喂餌料量為30%,12:00為40%,19:00為30%;16天後,改投喂4餐,6:30、11:30、 17:00、22:00(料量比例分別為20%、30%、30%、20%)。
2.3 投餌技巧
日投飼量要根據天氣、水質、對蝦的健康和活動情況等靈活掌握。前40天難以通過觀察網測料,一般以下餐檢查餌料台不留殘餌為原則,以投料後2.5-3小時內吃完為佳;中後期測料可掌握在1-1.5小時內為好。天氣悶熱或有雷陣雨時,可少喂或不喂,這樣可以降低飼料係數,減輕對水體的污染。
三、水質調控
保持良好的養殖用水條件能保證金剛對蝦正常食慾,降低餌料係數,提高生長速度,水質的管理主要手段是定期對養殖池水和底質的各項理化因子、生物因子進行監測,變化較快的指標每日監測。
3.1 水質基本要求
pH值可作為池水好壞的指標,養殖中後期宜為8.0-8.8,日波動小於0.5。早6:00前測的溶解氧含量應不低於4mg/L。蝦池鹽度控制在5-8‰之間最為適宜。鹽度過低,蝦體殼薄、藍色個體偏多以及易生寄生蟲等;鹽度過高,殼厚、蛻皮頻率偏低生長慢。總鹼度100 mg/L以上,亞硝酸鹽含量低於0.02mg/L,氨態氮含量低於0.3mg/L。
3.2 水色變化適時調控
水色是池水中浮游生物的質和量的綜合反映。如何維持一個良好的水相直接關係到養殖成敗。
養殖金剛對蝦的池塘,理想的水色應是由綠藻或硅藻所形成的黃綠色或茶褐色。金剛對蝦養殖過程中,忌水色突變和絲狀藻過度繁殖,特別是前期應有意識的提高水位,少量多次的添加用水,對於穩定水相及防止絲狀藻類的大量繁殖有積極意義;
養殖中後期,池水應處於高水位,平均水位以高於4000px為妥,進水以排污補水為宜,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10--30cm;養殖後期,可據以下情況適量換水,使池水透明度控制在 10--45cm。
常見的一些不穩定因素:
pH值日波動幅度大於0.5,pH<7或pH>9;
池水透明度大於1250px或過於渾濁而小於500px;
池水顏色顯著變暗,無機懸浮物的數量增加;
池塘水面出現穩定的泡沫,有機物多而耗氧量增加;
蝦體浮頭,池塘底質發黑。另有一種情況就是後期常會出現藍藻水,藻華盛行,會出現越換水越濃的情形,這期間應有選擇的用些可抑制或殺滅藍藻的藥物加以使用,再結合換水效果會更好。
3.3 改善池底,合理使用除菌底改結合有益微生物
對於金剛對蝦而言養蝦就是養底,金剛對蝦底棲息習性較為明顯,所以底質的好壞直接決定養殖的成敗,對於底質的處理就顯得至關重要。使用有益微生物製劑養蝦,是對蝦養殖技術的重大突破,它在改良底質中起重要作用。
有益細菌進入蝦池後,迅速繁殖成為優勢菌種,發揮其氧化、氮化、硝化、反硝化、硫化、固氮等作用,把蝦的排泄物、殘存飼料、生物殘體等有機物迅速分解為二氧化碳、硝酸鹽、磷酸鹽、硫酸鹽等,為單細胞藻類提供營養,促進單細胞藻類繁殖和生長,為養殖對象提供氧氣。
對於有益微生物的使用應注意以下幾點:
(1)堅持選用高質量的生物製劑產品,比如使用水碧清、弧菌剋星、益水活康素、水底雙清等微生物製劑可以有效的改良池底、降低H2S、氨氮和亞硝酸鹽等。
(2) 微生物製劑的生長繁殖需要一定的時間,故把握好使用的周期是至關重要的,堅持定期使用,自放苗前起每7-10天加1次有益微生物製劑。
3.4保證充足溶氧
水中的溶解氧是蝦類賴以生存的首要條件,它不僅影響對蝦攝食率、餌料利用率和增重率。當溶氧不足時,水環境理化條件差,對蝦體質下降,可致使一些流行病暴發,嚴重缺氧時還會引起缺氧死亡,造成對蝦養殖的重大損失。
因而創造立體式的增氧模式和不定期地使用液態、固態增氧劑,保持充足增氧,對對蝦的健康生長是非常有利的。金剛對蝦池水溶氧量應高於3mg/L,為了保證在養殖過程中有足夠的溶氧,應根據天氣、水質、底質及水化條件,合理的開啟增氧機和使用魚蝦速安、顆粒氧等增氧劑,保持蝦池(特別是池底)溶氧充足。
3.5 日常觀測
每天定時測定池水溫度、比重、PH值、 水色肥度,做好記錄。注意觀察對蝦活動、攝食情況。在天氣悶熱、氣溫驟變和清晨之前,更要注意加強巡池檢查, 發現問題,及時採取措施。
每天於夜間檢查日本對蝦的活動狀況、胃飽滿情況。殘餌量等,定期測定池水的水溫、鹽度、pH、溶解氧等。 養成期間每3日進行一次換水,土地養殖的每換水量為30-50%,水泥池養殖的日換水量在養殖的中後期達到100—150%。
四、病害防治
由於金剛對蝦生長過程中病害不多,對蝦養殖成敗的關鍵在於對蝦病害的防治,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定期投《益水活康素》,《弧菌剋星》以預防疾病發生,由於養殖水體污染、氣候變化、苗種質量差異等原因,金剛對蝦病害的種類,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纖毛蟲病
病蝦體表寄生大量纖毛蟲(鐘形蟲、累枝蟲、聚縮蟲等),此病在有機質多的水中極易發生,當固著性纖毛蟲少量附生於蝦體時,癥狀並不明顯,對蝦也無病變,但當蟲體大量附生時,對蝦的鰓、體表、附肢等外觀呈黑色,體表呈灰黑色如絨毛狀,病蝦在早晨浮於水面,反應遲鈍,不攝食,不蛻殼,生長受阻,還易引起其它併發症。纖毛蟲病的主要危害是影響對蝦的呼吸,在低溶氧的情況下更易大批死亡。主要原因是水質過肥,鐘形蟲、枝蟲、聚縮蟲等大量繁殖。
治療方法:1、排水20-750px,每畝水體用纖毛凈25毫升每天1次,病情嚴重時連用2次,36小時補添新鮮海水還原水位,4天後調水、肥水。2、茶麩10-15g/m3,同時加石灰5-10g/m3,結合換水效果會更好。3、注意鹽度調節,低鹽水更容易滋生纖毛蟲類。
2、白斑綜合症
病蝦浮於水面,遊動緩慢,體色微紅,體表的甲殼上有稍帶粉紅色的白斑。白斑的大小和形狀不規則,最容易出現在對蝦的頭胸甲上,嚴重者整個頭胸甲都變白色。其次是腹部背面和兩側白斑處的甲殼表面無明顯變化,只是失去透明性。
預防方法:內服:偷死剋星2‰+解毒護肝寶2‰,連續5-7天。
注意事項:嚴禁排灌水,嚴禁消毒刺激對蝦應激,每日投喂飼料減半。若是後期應及時安排收蝦以減少損失,同時應注意隔離,以免傳染周邊蝦塘。
3、桿狀病毒病
由MBV桿狀病毒感染引起,造成對蝦肝胰腺破壞,使之變白、萎縮或腫脹腐爛。病蝦厭食、不脫皮,甲殼易剝離且不透明,生長緩慢,外觀無特殊病狀,一個月左右的幼蝦易被感染,死亡率高達100%。
防治方法:同白斑綜合症。
4、紅鰓、黑鰓病
長期缺氧或體弱、抵抗力差時,若鰓部組織受損,容易受細菌的二次感染,使鰓變紅、變黑,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鰓部有樹枝狀的紅色素,鰓絲局部彌爛性壞死,病症越重,顏色越變深,病蝦活力較差,但仍能正常攝餌。
防治方法:用偷死剋星2‰拌料內服,同時用弧菌剋星每瓶8畝連續消毒3次,每3日1次。消毒前排掉水位20%,消毒後2-3天補水到原水位,並用益水活康素調節水質。
5、軟殼病
病蝦甲殼明顯變軟,體形消瘦,活動減弱,生長緩慢,嚴重時可致死亡。此病可能由水中有機質過多、pH值較低及長期營養不足等引起。
防治方法:加註新水,改善水質,用5kg/667m2石灰加水潑灑,提高水的pH值,投喂優質配合飼料。內服超能離子鈣、維生素C,強化補鈣,促進脫殼,增強體質。
6、藍體
蝦體呈藍色,甲殼薄,收穫時該品相的個體特別不耐打活從而減低經濟效益。具體原因不詳,多傾向於病因是營養性失衡。
治療方法:外用:定期全池潑灑2-3g/m3磷酸氫鈣。
7、肌肉壞死病
病蝦消瘦,肌肉萎縮並與甲殼分離。發病初期腹部的背面出現白斑,以後整個腹部變為白色,鰓和肌肉壞死,最後死亡。發病率為2-3%。活蝦運輸過程中死亡率極高,甚至高達90%,極大的影響售價。病因未詳,此病不是由生物性病原引起。
治療方法:1、養殖池塘在高溫季節要防止水溫過高或突然變化,應經常調換水,保持一定水位及充足溶氧。2、內服:偷死剋星2‰+解毒護肝寶2‰,每日1餐,連續7天。
8、水質環境突變引起的疾病
暴雨後的處理措施:在雨季暴雨後由於淡海水分層,易使養蝦池藻類下沉死亡,由此產一系列問題,如缺氧,pH值下降,氨氮增高等。水質環境突變,蝦體出現大批量脫殼等現象。
暴雨前,興漁應激靈每瓶8畝,益水活康素每瓶10畝,顆粒氧每畝250-500克
暴雨過後,使用生石灰25ppm,提高pH值,開動增氧機防止水體分層。
治療方法:內服免疫增強劑及營養藥物。
高溫期的管理:高溫天氣,對蝦易抽筋,體色發白,常出現對蝦食欲不振、生長緩慢、易浮頭、患病等,甚至出現大量死亡。這時候應及時清塘全部收穫
五、收穫
金剛對蝦耐低溫能力較差,在南海沿海冬季不適宜過冬,特別是秋冬交替溫度起伏較大的季節多是病害高發時間,因此收穫時間應嚴格把握,主要依據塘蝦自身健康、蛻殼情況、底質、水質、生產安排等因素來決定。
一旦發現對蝦活動異常應及時起獲,通常是元旦節前後上市較為理想。收蝦多在夜間進行,使用電拖網或推網進行收捕。
筆者從2006年晚造開始至今,連續五造均取得成功,平均畝產穩步上升,由原來的300kg到現在500kg,最高畝產有1500kg。規格多為30-50條/斤,養殖利潤可觀,平均幾年的畝利潤基本可維持在12000元左右,最高畝利潤可達21000元。(文章來源:水產養殖網)
TAG:養蝦人 |